邱北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依然遵循著創新突破的路徑,從“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這其中,以“智能制造+低碳能源”為主要特征的。
繼CPI這一經濟指標被社會廣為熟知外,PMI——采購經理指數又成為經濟指標的“熱眼詞匯”。
9月3日,匯豐對外發布了《8月匯豐中國制造業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8月份數值從上月49.3降至47.6,顯示中國制造業運行連續第十個月環比放緩。不僅如此,47.6創下了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值。
在中國經濟整體處于下行狀態中,8月份的PMI無疑又為這一趨勢做出注解。“8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最終數顯示經濟仍面臨加速下滑風險。新出口訂單指數為2009年3月來的新低,加之企業庫存繼續攀升至2004年4月有匯豐PMI數據以來的歷史高點、就業指數為三年多來低點,顯示外需繼續滑坡的背景下,企業經營壓力仍在加大。”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解釋道。
PMI指數英文全稱PurchaseManagementIndex,是一套月度發布的、綜合性的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分為制造業PMI、服務業PMI。50%被視為枯榮分界嶺,如果PMI大于50%,表示經濟上升,反之則趨向下降。
空心化現象凸顯
所謂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而迅速地轉移到國外,造成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以及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按此描述,中國已進入這一階段,趨勢較為明顯。
據相關報道統計,3年來,已有多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華業務,轉移到其他周邊亞洲國家。這其中,人民幣匯率上升,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增加,都構成跨國公司出離的原因。據了解,撤離中國跨國公司不僅是制造業公司,還包括漢莎、樂酷天、谷歌、達能等其他領域知名公司,產業涉及物流、科技、零售等多種產業。
這種跡象一年前在浙江沿海一帶就已顯露。“當前需要警惕浙江出現的產業空心化苗頭:一方面,大量浙江產業資本外溢,變成民間游資進入房地產、金融投資領域,對實業反哺不足;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浙江部分傳統產業外遷國內中西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或者出現行業性萎縮。”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在當時就已看到事態的端倪。
一年后,突襲的金融危機對沿海一帶的制造業可以說是致命一擊。眼下美國及歐洲等發達國家仍未走出危機,國內的需求及消費萎靡不振,致使沿海地區的出口訂單大幅減少,加之資金從實體撤離投資虛擬經濟的原因,在這一輪倒閉潮中,服裝、玩具、電子、塑料等加工行業的多數企業未能幸免。去年以來,沿海一帶的制造業投資下降明顯,多數企業處于“觀望“之中。
“按照經濟規律,當經濟低迷時,不是制造業生產不行,而是制造業生產的絕大多數產品已經沒有市場,或者市場需求與供給已經嚴重失衡,企業為什么沒有賺錢機會,因為已經沒有賺錢產業。”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
目前,產業空心化不僅存在于民企制造中,在央企中這一現象也日益凸顯。不久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2012中國500強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在中國企業500強的個體規模和總體規模大幅擴大的同時,利潤額出現負增長的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多個行業出現績效大幅下滑的現象。另外,制造業與商業銀行業之間的效益“鴻溝”繼續擴大,制造業現“空心化”跡象。
另據報告顯示,入圍500強的14家商業銀行共實現營業收入3.2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30.32%。其中,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營業總收入5.7%,但其利潤卻占到32.2%;與此同時,與之相對應的272家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雖占500強的42.7%,但利潤卻僅占25.04%。這也是5年來,5家商業銀行占500強利潤比例收入超過制造業,也是制造業利潤占比降幅最大的一次。
“經濟放緩、增速下降、成本升高、限制增多是制造業企業利潤直線下降的主要原因。”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認為,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時期,由于轉型升級所需時間長,成本高,再加上整體外部環境較差,造成行業整體利潤率較低。
受世界經濟減速的影響,亞洲的制造業整體走弱。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除中國外,印度、韓國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已呈疲軟勢頭。其中,韓國制造業,8月PMI為47.5,臺灣PMI由47.5下降至46.1。
新的產業革命助推空心化轉型
中國經濟的拐點始于2009年,這一年可視為中國經濟真正轉型的起始年。當前的世界浪潮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徹底擺脫“以低端制造業發展”的歷史時期,在此過程中,空心化是一個國家從工業化初期走向發達工業化不可避免的發展階段。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都在尋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機陰霾的解決方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名趨勢學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杰里米?里夫金的新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成為解決21世紀難題的突破口。書中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依然遵循著創新突破的路徑,從“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這其中,以“智能制造+低碳能源”為主要特征的。
在此書出版后,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撰寫一系列相關文章再次勾勒出“第三次工業革命”令人震撼的圖景。
“美國正借‘第三次工業革命初露端倪的契機試圖引領全球產業分工新的布局。20世紀初以來,美國曾經長期占有世界制造業的最大份額,到了20世紀50年代前后,美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曾經高達50%左右。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伴隨著全球產業轉移的發展,美、歐開始了去工業化進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生產外包成為大趨勢,美國轉向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其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現象日益凸顯。受此影響,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的份額日趨下降,1990年下降至21.5%,到2009年跌破20%,2010年所占份額為19.4%,略低于中國的19.8%,從而喪失了百年來世界制造業產值頭號大國的地位。因此,重奪美國競爭優勢、重振制造業成為美國長期戰略的軸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力推‘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重塑美國新的競爭優勢。但美國所提的‘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對以往傳統工業化的揚棄,其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比如先進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切中實質地分析道。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如何實現中國產業轉型已在政府的謀劃中。
2012年5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會議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最根本的需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靠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圍繞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個核心問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
中國投資協會名譽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日前在“第二屆中國創業投資行業峰會暨評優表彰頒獎典禮”上做視頻致辭時表示,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第一,必須支持有創新成果的科學家,能夠把他們的成果轉化成為產品、成為企業、成為產業;第二,要能夠把民間大量的資金集中起來,能夠向高科技的投資,取得更好的效果。
今年年初,多部位密集出臺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涉及稅收融資等。財政部出臺的稅收優惠財政扶持具體措施包括,自2011年11月1日起,大幅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將小型微型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執行期限并擴大范圍;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免征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印花稅;延長金融企業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中的技術類服務平臺納入現行科技開發用品進口稅收優惠政策范圍等等。
國家發展改革委去年公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使民營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實質性落實。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24個省市設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近日,發改委新批復了41只創投基金的設立方案,吸引社會資本70多億元。
地方政府支持民企創新的政策達到高峰。7月,多地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從出臺政策、減免稅負、鼓勵創業等方面給予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寧夏、山西、廣東等省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力促中小企業發展;陜西、山東等省著力減輕中小企業稅負;青海、重慶等省市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創辦民營小微企業。政府引導助推下的產業轉型已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