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忠
持續低迷的行情中,市場救市的呼聲不斷,而這其中,減免紅利稅的呼聲日漸高漲。
針對市場上“取消紅利稅”的呼聲,近日,國稅總局表示,已經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積極做了溝通,將盡快推出紅利稅調整方案。
“好消息,好事情!”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監管部門比較努力推動股市各項制度建設,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股市基石,紅利稅收制度改革又動用稅收手段,這些都是基礎性改革的內容。
“紅利稅的調整是市場預期管理層救市的一個熱點。由于紅利稅有重復征稅之嫌,同時僅對個人征收,不對機構征收,和‘同股同權原則有所背離。”一券商分析師表示。
在他看來,更為關鍵的是,紅利稅的征收,不符合證券市場改革鼓勵長期投資、抑制短期炒作的傾向。因此,短期內如果調整紅利稅政策,將對股市構成利好,不過紅利稅調降的概率要明顯大于完全取消。
坦白說,紅利稅作為一種法定財產性收入稅,為世界各國通行。如美國股市投資主要征收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兩種稅,不過在征收方法上與中國不同,美國將紅利稅和持有一年內獲得的資本利得稅整合進個稅,按普通個人所得稅實行累進稅率的綜合計征,而中國的個人紅利稅則實行單列計征,之前紅利稅稅率為20%,2005年國家出臺政策,規定個人取得上市公司紅利所得按10%計征,取得非上市公司紅利所得的稅率為20%。顯然,目前國內紅利稅稅率并不高,正如國稅總局所言,再度減免紅利稅容易產生新的稅負不公問題。
當然,目前國內紅利稅確實存在諸多有待完善之處。首先,紅利稅與個人所得稅分類計征本身,就存在著不同收入來源的同等收入者稅負不同問題。如若某人主要收入來自財產性收入,且每年從上市公司取得的紅利所得超過49860元,那么相比每月應納稅額超過4155元的工薪階層的,其個稅稅負要低一倍,因為薪資所得的個稅實行累進稅制,超過4155的按20%計征,而從上市公司取得紅利所得的稅率為10%。因此,應考慮完善個稅改革,把紅利稅納入個稅中,逐漸實現由分類向綜合計征轉型,避免分類計征下同等收入不同稅負之問題。何況,正如國稅總局所言,紅利稅不乏高收入者,減免反而引發不同收入的稅負不公問題。
其次,紅利通常來自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后的凈利潤,這在客觀上是否存在雙重計征問題值得探討。如勞動力與資本同屬生產要素,且依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秘密來自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一般性的勞動和資本都不直接產生經濟增加值。個人勞動所得的薪資,會計上是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國內會計法和稅法等還對國內企業對職工工資提出總額要求,以防止企業濫發工資福利;而同樣屬于生產要素的資本紅利或利得,則在企業所得稅稅后支取,同時對個人獲得的紅利征收紅利稅(個稅),對企業獲得的紅利則除用于再生產可免征企業所得稅,用于非生產用途的也征收企業所得稅。
目前,國內紅利稅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個人與企業的紅利稅稅負不公平,即企業存在免征紅利稅條款,且稅率為單一稅率,而個人則要計征10%-20%的紅利稅;一是個人等紅利稅存在雙重計征之虞,即如果把資本紅利看做是資本收益和資本的使用成本,那么資本收益或使用成本,不僅作為企業利潤征收了一次企業所得稅,而且企業向其股東分派紅利時,又征了一次稅。
完善紅利稅,除把個人紅利稅納入個稅逐漸實行綜合計征外,可適度實現紅利稅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如此一來,既可激勵企業增加向股民發放紅利之積極性,又有助于公平稅負;同時,加快開征遺產稅等財產稅,緩解社會成員的起點不平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