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馮莉
摘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新形勢下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村組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因此,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提高對新形勢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認識,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加強理論和政策上的引導,千方百計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對建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在發展對策方面作了一些探討,以期更多的人關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049-03
建水縣位于云南南部,紅河中游北岸,縣境東接彌勒縣、開遠市、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鄰石屏縣,北與通海、華寧縣相連。縣境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107公里。總面積3 789平方公里,全縣轄8鎮6鄉、142個村委會、1 181個自然村、1 562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44.7萬,占總人口的86%。光熱資源豐富,適于水稻、玉米、烤煙、蔬菜、水果等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建水農業根據“農業發展、特色為先”工作要求,支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大力實施種植業“4825”、“128”工程和畜牧業“123”規劃,著力建設新農村,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當前,建水縣已進入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機遇期,是實現“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工業強縣、人力資源大縣向縣域經濟強縣”跨越的關鍵時期。因此,要抓住這一大發展機遇時期,來發展建水農業經濟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一、建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基本情況
建水縣整個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各項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家庭逐步富裕,但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并不平衡,收入普遍增長很慢,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是事實上的“空殼村”。 建水縣農村集體到2011年底資產總值53 110.33萬元,其中:集體資金總額13 164.97萬元,負債7 864.37萬元,所有者權益45 245.96萬元。2011年無經營性收入的村有67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7%;有經營性收入的村75個,經營性收入為2 667萬元,其中:經營收入1 454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1 188萬元,投資收益僅為25萬元。75個村中經營性收入1萬元以下的村12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經營性收入1萬元~3萬元的村12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經營性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51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6%。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措施
1.扶持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建水縣扶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始于2005年,建水縣委根據云發[2005]8號、紅發[2005]9號文件,結合建水縣實際及時制定建發[2006]1號文件《中共建水縣委、建水縣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下發各鄉鎮、各部委辦局、各人民團體認真組織實施。從 2005—2011年,先后按省要求展開工作,共承擔建設項目實施單位18個村委會,農業型項目建設9個,占總數56%。項目總投資326.72萬元,其中:省級財政扶持資金176萬元,占總投資的53.9%;各級地方財政和項目承擔實施的村委會投入資金150.72萬元,占總投資的46.1%。目前18個村委會都能增加集體經濟經營收入,吸納解決本地區剩余勞動力就業1 763人。
如2008年省級扶持的貧困村曲江鎮水寨村委會,建立農產品交易市場項目。申報項目前,貨幣資金僅為0.8萬元,無任何經營收入,全部靠補助工作經費開展工作。通過立項目爭取扶持,經過兩年運作后,集體經濟總收入30 563元、比實施前增22 363元;集體資產總額73.2萬元,比實施前增22.37萬元,增長44%。同時招聘了4名工作人員管理市場,還杜絕了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現象,保證了廣大村民生產生活及道路交通安全,本地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2.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壯大集體經濟。按照“發展一個龍頭、樹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拉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重點培育扶持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果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和出口企業。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同時加強完善組織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監督機制,提高自我規范、自我管理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目前建水縣有農業龍頭企業38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州級7家,縣級2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95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83個,專業協會12個。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2 372萬元;龍頭企業基地面積15.52萬畝,并認證了無公害原料基地4.68萬畝,綠色原料基地0.7萬畝,有機食品原料基地1.02萬畝;出口創匯4 360萬美元,帶動農戶近8萬戶,帶動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但實際上村組集體與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聯合很少,只有5~6家村委會與之聯合,且增收效益不明顯。
3.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取得成效,促進集體經濟健康發展。2008年對臨安鎮城郊23組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按照“依法、民主、公正、合理、穩定”的原則,構建起“產權明晰、股權固化、按章管理、按股分紅”的管理新框架,實行股份制改革。2009年又與某公司合作投資城陳路上的度假村,到2011年底,集體資產總額1 015萬元,比改制時增加了164萬元,增加了19%;經營收益總額45.73萬元,比改制時增加了12.06萬元,增加了35.8%。股份制改革既增大了集體經濟,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解決集體和農戶之間的分配矛盾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4.推行委托代理,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確保集體資金積累增值。1984年4月,建水縣實行村組財務委托村級農經服務站代管的試點工作,到1996年7月止,在全縣的12個鄉鎮建立村級農經服務站93個,代管了1 409個單位的資金和賬目。2001年5月,開展村組財務委托鄉鎮代管試點。2005年4月在臨安鎮推行農村財務代理且實行電算化,2009年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工作。到2011年底,14個鄉鎮已成立農村財務委托代理中心,已代管125個村委會1 015個村民小組的資金和賬目,代管的農村集體資產占全縣總額的83.3%,從而理順了農村經濟關系,規范了業務操作,完善了農村財務管理制度,財務公開及時,嚴把資金支出關,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有效地保障了村集體資金的正確使用,確保集體資金積累增值,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二、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收入來源不穩定,收入渠道少。目前,全縣村集體除了少數村有機動地承包收入、礦山管理費、房屋出租收入外,其他經營性收入幾乎空白。財政轉移支付成了那些資源匱乏村的唯一收入來源。如有一個鄉轄9個村委會,無經營性收入村委會有5個,有經營性收入的村委會有4個,一年的收入分別為5 000元、6 745元、11 970元、29 642.5元。農村稅費改革后,村提留、“兩工”被取消,村可用集體資源匱乏,村級集體收入來源趨少。
2.換屆選舉頻繁,村干部變換快。實行村民自治換屆選舉頻繁,村干部變換快,大多數干部政治素質好,為民辦事的愿望比較突出,但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方面缺乏相應的能力,缺少現代經營理念和商業思維。
3.公益配套項目,債務沉重。部分村委會政績優先,配套項目工程繁多,不得不舉債行事,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有一個半山區鄉鎮,轄10個村委會就有8個村委會出現現金紅書,拉用其他村民小組資金金額達86.7萬元。
4.發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由于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部分村社交通不便,網絡不靈,信息滯后,資金、人才缺乏。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5.開發投資不足,缺乏發展后勁。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由于收入少,大部分村委會把僅有的一些錢投入到基礎設施、維持開門辦公中,根本拿不出資金用于開發項目及投資。在資金使用上普遍存在重眼前建設、輕發展壯大的現象,使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增長缺乏后勁。
6.實體經濟收益緩慢,經濟增收不明顯。從這些年建水縣扶持壯大項目的實施情況反映出,從事種植業示范建設項目、創辦實體經濟收益緩慢,經濟增收不明顯。
三、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1.領導重視,齊抓共管。各級領導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后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于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要根據實際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方法措施,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目標、任務、責任具體落實到各級領導成員,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抓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局面,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各涉農部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人才優勢,開展智力支農。同時有關部門要積極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大開綠燈,要提供寬松、優惠的政策和必要的服務與支持,形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良好氛圍。
2.強化班子建設,挑好帶頭人。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關鍵在于有一個好的村級領導班子,切實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1)要選好一把手,要選拔群眾信得過,有思想覺悟,有開拓進取精神,善經營、懂管理的優秀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要從那些年富力強,具有實干精神,富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專業戶、退伍軍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選配村干部,充實村級領導班子。(2)加強培訓。要加強村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市場經濟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大力培養和建設一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熱心于集體事業的經營技術人才隊伍,為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3)要建立村干部的激勵機制,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積累的增加、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結合起來,并解決好村干部養老保險等問題,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從而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
3.機制創新,發展集體經濟。(1)大力發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經濟。可實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按土地、資本以及福利股份相結合的股份制度,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現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分離,聘請社會經營人才來經營管理,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活力和競爭能力。(2)盡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城郊23組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2011年韓家1組、城郊12組已進行股份改制。積極探索土地資本化的多種實現形式,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化、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強農村的發展活力。
4.強化服務,增加收入。(1)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采取各種積極優惠政策和措施,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民間協會等各種村級產業化組織的發展,通過建立各類中介合作服務組織架起溝通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梁,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整體實力。同時,通過合作組織為其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種農業技術和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關鍵,要培植一批輻射力強、帶動面大的龍頭企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與農村產業經營相結合,圍繞實施農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帶動示范作用。在培植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村級可以在科技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幫助農戶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通過有償服務的形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而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3)招商引資促發展。村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責是服務于廣大村民。因此,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是應立足于創造環境,可以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首要措施和最重要的突破口來抓。村自治組織可以以參股和提供服務的形式參與利益分配。(4)開展營銷服務。營銷組織是農業產業化中聯著農戶和市場的重要橋梁和紐帶,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民需要一支完善、規范、專業的營銷隊伍,由村委會組建營銷隊伍,為農戶提供專業服務,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5.加強“三資”管理,構筑資產增值機制。(1)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嚴格收支審批,努力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完善村級財務委托代理制度。(2)加強村級民主管理,規范和完善民主決策的內容、形式和程序,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須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真正讓村民擁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3)村務公開要再透明。提高村務公開的質量,要加大公開的真實性,改變目前假公開和半公開的現象;特別是在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上,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提高村務公開的透明度。(4)資產清查要再繼續。堅決清理集體資產,采取變賣、租賃、抵賬等手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增加集體經濟,維護法律的嚴肅性,達到壯大集體經濟的目的。
總之,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要堅持持續發展的原則。發展村集體經濟,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堅持走高能低耗,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后勁。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