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奎 黃婧 李崇惠
摘要:通過實地調查,從西部山區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出發,著眼于改進農業產業化微觀組織機制,政府、企業和合作組織這三類主體在農業產業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關聯,農業產業化主要依靠政府、企業推動,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實力不強,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有限。對如何發揮農業產業化主體作用,加快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西部山區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053-03
前言
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組織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是健全中國農業微觀組織機制、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選擇。對合作組織在產業化中的作用當前主要進入到微觀實踐操作層面,以理論指導當地實際發展。針對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形式現有學者做了很多研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初步發展為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黃萬輝,2000),應該發展合作社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馮開文,2008)。在中國農業產業化的三種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中,合作社一體化模式是最優的農業產業化模式(郭曉鳴,2007);其他一些學者也提出了以企業帶動、市場帶動或中介組織帶動的農業產業化主體。杜吟棠(2002)認為“公司+農戶”模式既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可能作為一種競爭性制度安排與“合作社+農戶”模式并存。全國各地農業產業化產生了較多的模式和方法,于海琳,于海濤(2009)認為發達和欠發達地方省級政府對合作組織發展在法規體系建設、扶持政策和強化服務指導方面作用不同,影響合作組織發展績效。
隨著政府支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力度的增大,政府部門與合作組織有著多重聯系,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合作組織進而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政府、企業和合作組織這三類主體在農業產業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如何在三者的相互促進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值得深入研究,定量研究急需加強。中國西部山區農業經濟發展中,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實力不強,農業產業化主要依靠政府、企業推動,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有限。本文從縣級政府農技人員視角,分析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在農業產業化中以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研究選擇的調查對象是貴州省縣份與部分鄉鎮農技人員,調查時間是2011 年,采用隨機抽樣法,總計抽取21個縣(區、市)的政府農技人員和小部分鄉鎮農技人員進行調查,涉及水稻、茶葉、蔬菜、養殖、果樹等行業。共發放問卷400份,扣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86份。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信度Cronbach α系數為0.943,調查數據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
一、近年當地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情況
合作組織規模較小,數量增長較快。當地合作社的規模一般在5~10人,占比為36%,其次20~50人,占比例為19.47%,再次為50人以上,占比例為17.33%,說明當地合作社規模一般較小,合作社覆蓋農戶范圍有限,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近三年當地合作組織的數量增長較快。認為增長很快和快的比例為55.95%,18.4%反映沒有多大變化,18.4%反映慢,在國家支持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帶動下,合作組織數量有較快增加。
對近三年當地合作組織發展的總體運行情況的評價,認為發展很好和較好的近四成(39.74%),說明當地合作組織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合作組織發展趨于規范化。近半數認為合作組織發展一般(47.2%),說明近半數合作組織發展不盡如人意,合作組織急需加快發展。
對當地合作組織的管理水平,有半數以上認為管理水平一般(51.73%),認為較好和很好的受訪者僅為38%,管理水平低可能是合作組織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由于管理水平限制,合作社對扶持資金的管理、使用、公開情況不甚理想,僅半數使用好或很好(50.54%),近四成使用狀況一般(39.84%)。合作組織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政府資金扶持中需要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二、三大主體對農業產業化作用分析
1.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
當地合作組織對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39.47%,認為一般的占 45.33%,合作組織并沒有成為農產品生產中作用仍有待加強。
合作組織在引進良種和指導先進技術等農業科技傳播方面的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45.06%,認為一般的占42.67%。近三年,農技推廣主要渠道首選是農推部門,占比為70.67%,其次為村委會,占比為16.35%,農民合作社僅為12.2%,說明合作組織雖然已經在科技傳播推廣中發揮作用,但并沒有成為有效途徑。
合作組織對幫助農民進入市場,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方面的作用,認為很大和大的占40.42%,認為一般的占42.93%,認為小的占11.46%。
合作社對當地主要農業產業帶(蔬菜、茶葉、中藥材、養殖等)規模化、標準化的帶動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0.13%,認為一般的占40.48%。
2.龍頭企業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的作用
龍頭企業一直都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力量,也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對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力度,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0%,認為一般的占39.84%,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開拓市場的作用中,認為大和很大的占46.52%,認為一般的占40.37%。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組織帶動農戶加工、儲存和運輸農產品情況,認為大和很大的占40.71 %,認為一般的占44.74%,10.24%的受訪者認為較弱。
3.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比較
政府與企業對農業產業化作用比較。對于地方政府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的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6.29%,認為一般的占35.2%,如果把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作為其主要作用,龍頭企業的作用要低于政府部門(比例為50%),評價一般企業的比例(39.84%)高于政府比例(35.2%),似乎可以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大于企業的作用。
龍頭企業與合作組織在解決農產品市場風險問題方面,認為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拓展產品市場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0%,認為一般的占39.48%,高于農民合作組織開拓市場的作用(比例分別為40.42%,42.93%)。對于化解農業自然生產風險方面,從企業和合作組織給予農戶的技術支持上比較,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時給予的技術支持情況,要略高于合作組織的作用,16.35%的受訪者認為很大,29.49%認為大,45.04% 認為一般,高于對合作組織的評價(分別為15.73%,29.33%,42.67%)。這說明了一是合作組織的發展在農業產業技術支持方面作用大大提高,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系不夠緊密,對農戶的技術支持作用不高。
農業產業化對合作組織發展需求情況。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民合作組織的需求情況,認為很大的比例38.77%,需要較大的比例為28.88%,一般比例為29.68%,認為小和很小的比例為9.33%。即多數受訪者認為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是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的客觀需要。
目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農民合作社的決策影響力大小,半數以上認為大和較大(55.11%),1/3的人認為一般36.02%。政府職能部門對合作組織工作進行指導的難易程度,認為很難和難的比例為36.46%,認為一般的比例為47.72%;認為容易和很容易的比例15.82%,基層部門對合作組織技術指導還需要增強。
三、農業產業化與合作組織發展相關性分析
1.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相關性分析
對合作組織運行狀況與農業產業化對合作組織需求狀況的Spearman相關系數為0.420,顯著性水平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雙側概率)為 0.01 時,二者的相關性是顯著的,呈中度相關。即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狀況正相關,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高,合作組織發展較快,合作組織發展快,則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快;反之亦然。
2.農民合作組織與政府指導狀況相關性分析
合作組織運行狀況與政府相關部門指導狀況的Spearman相關系數為0.443,顯著性水平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雙側概率)為 0.01 時,二者中度相關。即當地政府部門對合作組織指導情況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狀況正相關,指導越到位,合作組織發展越快。
3.農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對農民技術傳播作用相關性分析
開展農業產業化中,農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在對農民進行的技術泛化的作用中,二者呈高度相關,Spearman相關系數為0.658,顯著性水平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雙側概率)為 0.01 時,二者顯著相關。即農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對農民技術傳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龍頭企業通過農民合作組織進行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結論與對策建議
近年來,貴州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速度較快,組織數量不斷增加,在引領農戶發展生產、市場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合作組織規模小、帶動力低的現象依然存在。龍頭企業在對農戶的技術支持和市場開發上依然有很大改進空間。政府部門對農業產業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合作組織決策管理影響較大,但也存在對合作組織的過度干預傾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相應的產業組織適應其要求。各類產業化主體在農業產業化中既有優勢,也存在不同問題,需要采取切實舉措,促進合作組織加快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規范政府產業化作用,促進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1.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是互相促進的,產業化發展需要相應的產業組織與之相適應,貴州省農業產業化現狀急需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以合作組織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外部規模經濟,提高農業產業的集中度,把合作組織培養為農業產業化的主體之一。當地合作組織一般規模小,輻射帶動農戶數量少。合作組織對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技術服務和市場開發實力較弱,需要加速合作組織建設。可以從適用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投入品集中購買入手,使合作組織(農戶)分享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環節的利益。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程度,借以提高當地農產品競爭力。在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的基礎上,增強合作組織的市場開發的能力。增加對營銷大戶引領興辦的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對大戶的利益訴求、產權安排給予偏重考慮,以發揮營銷力量的作用。另外,加強合作組織的規范化建設,提高組織管理水平。要求合作組織健全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組織事務、財務定期公開。當前著力于現有組織能力提升,尤其是管理層的市場開發和組織管理水平。
2.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密切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系
由于政府部門不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緩慢,要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當前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以企業發展為基礎,帶動合作組織共同發展。省內農業龍頭企業相對較少、對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偏低、在技術支持和市場帶動方面作用小。首先要做大現有龍頭企業,增強其市場開拓、加工、農產品增值能力。其次在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建立農戶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利益連接機制,政府扶持企業發展時可以要求其注重企業社會責任,增加輻射帶動農戶等社會效益。以龍頭企業發展扶持合作組織建設,進而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3.合理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引導農業產業發展。政府部門為產業化主體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從政策、資金、科技、基礎設施等營造完善的發展環境。不強迫推動發展何類產業,減少對合作組織管理的干預。著眼于產業發展規律,及時發布農業產業發展信息,強化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產業支持政策,引導產品產業集聚集中,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培育地方主導產業。創新服務支持機制,鼓勵政府農技人員、企業、科研高校科技人員等參與合作組織的運行管理。
二是加強對基層政府部門合作經濟指導培訓。目前,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負有指導職能的部門主要是在農業部門,與農業產業化關系相對緊密的也是農業、畜牧業等部門。這些部門的農業專業技術與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管理知識的多少與應用水平高低對農業產業化和合作組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縣鎮級農業科技人員加強合作經濟知識培訓,使之成為貴州省農村廣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者或輔導者。加強對縣級工商、質監、稅務等部門合作經濟知識培訓,增強其對合作組織的服務意識和能力。
增強對合作組織尤其是剛開辦的合作社的指導扶持。針對合作組織的登記管理、信貸、資金扶持、稅收等,可以出臺省級細則或法規,規范與細化政策支持。目前可從合作社財務規范化、制度規范化等入手,給予人才支持,如派駐兼職會計。同時也要注意,政府支持不是包辦,更不是把扶持狹隘地理解為只要提供資金就可以了。政府部門在指導扶持時盡量減少對合作組織的直接干預。不能利用部門掌握的資源,追求個別部門的自身利益。
參考文獻:
[1]黃萬輝.以農業合作經濟發展推進產業化經營初探[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0,(3):32-34.
[2]馮開文.走向農民合作社的農業一體化之路——關于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一體化發展道路的文獻回顧[J].學海,2008,(3):
110-114.
[3]郭曉鳴,廖祖君,付嬈.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三種農業產業化模式的比較——基于制度經濟學視
角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4):40-47.
[4]杜吟棠“公司+農戶”模式初探——兼論其合理性與局限性[J].中國農村觀察,2002,(1):30.
[5]于海琳,于海濤.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的省級政府行為比較與啟示[J].學術交流,2009,(6):119-12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