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根武


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結合發展實際,探索了一條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農業發展道路。
探索和實踐
2003年北京市提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戰略任務。圍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深入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都市農業成效顯著。
一是保障鮮活農產品供應,發展基礎性產業。穩步推進“菜籃子”工程,每年發展設施農業4萬畝、外埠蔬菜基地4萬畝,北京率先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縣(鄉鎮)創建、優級標準化基地創建活動,畜禽規?;瘶藴驶B殖比例80%以上,建立了“菜籃子”重點產品政府儲備機制,“菜籃子”自給率、控制率、合格率、應急保障能力“三率一能力”穩步提升。加快實施現代種業發展的意見,立足種植、養殖、林果、花卉謀劃種業發展,加快建設通州國際種業園區、中關村良種創制中心和豐臺品種權交易中心,初步確立了種業科技創新中心、企業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種業發展綜合服務平臺“三中心一平臺”地位,培育了“中蔬”、“京研”、“奧瑞金”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種業品牌,“種業之都”建設穩步推進。
二是瞄準高端高效高輻射,發展融合性產業。按照“優一、大二、強三”的思路,著力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扎實推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8家,北京市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69家;農產品加工業資本化、園區化、規?;l展,農民工資性收入比例達到65%。休閑農業加快發展,開展了“尋找北京最美鄉村”、“星級觀光園”評定和休閑農業示范鄉鎮創建活動,2011年全市農業休閑觀光園達到1300個,從業人員6.4萬人,實現收入30.4億元。會展農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中國花博會、世界草莓大會,積極籌辦國際食用菌大會、世界葡萄大會和世界種子大會,以“舉辦一個展會、拉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為宗旨的會展農業成為都市農業新亮點。
三是拓展生態服務價值,發展低碳產業。堅持農業是“生產性綠色空間”的定位,投資46億元實施農業基礎建設和綜合開發,農田節水灌溉率超過90%,農田景觀成為都市亮麗風景;推廣“德青源”循環農業模式,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實現有機統一;加快山區建設,溝域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建立了農業生態價值評價機制,農業生態價值超過1萬億元,有力支撐了首都“世界城市”建設。
都市型現代農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加速器。“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8.7%,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4736元,增長7.6%,增幅連續三年高于城鎮居民。
經驗與體會
北京市委、市政府統籌全局發展、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舉措,有力推動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不斷深化對農業認識定位。北京農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是少數,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數,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重新認識首都的“三農”,明確“首都的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人文、科技和綠色特征的低碳產業”,確立了都市農業是“建設世界城市的特色產業、首都生態宜居的重要基礎、首都高端農產品供應和城市應急安全的基本保障”三個定位;2010年提出要著眼于“基礎完善、科技領先、成果轉化首選地、籽種品種頂尖級、機械裝備現代化、服務體系最完備、人才素質第一流”的標準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不斷優化農業發展布局。堅持在首都城市發展全局中定位都市農業,提出了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五區”布局。在城市農業區,重點發展家庭農業、社區農業等城市農業;在近郊農業區,重點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研發、會展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平原農業區,重點發展加工農業、設施農業、現代種業與景觀農業;在山區農業區,重點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在京外合作區,重點發展外埠農產品基地,形成外埠供應基地網絡。
不斷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建立了“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工作機制,形成了橫向聯動、縱向互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如整合農業、水務、國土等部門資金項目,每年完成30萬畝農業基礎建設和綜合開發工程;聚集金融、財政等部門資源,打造“北京農業上市板塊”,北京上市企業達到10家;匯集科技、農業等部門力量,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
不斷完善農業政策體系。制定實施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意見、促進農民增收行動計劃,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進一步鞏固。堅持分類推進,近年來每年安排8億元推進“菜籃子”生產,安排1億元支持種業發展,安排1億元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率先建立了農田生態補償制度;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增加到19個,基本涵蓋了主要農產品。
不斷強化服務體系支撐。圍繞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防疫、農資、農機、農業信息化、農村金融、農產品流通、農業用水,推進都市農業九大服務體系建設。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一產農戶比例達到72%;搭建了農民田間學校、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等農民培訓平臺;形成了全科農技員、村級防疫員、管水員、護林員等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隊伍;初步建立了農業信貸、農業保險、農業投資、農業基金、農業擔保、農村信用、涉農企業上市培育、農村要素市場、農村金融改革等九大農業金融服務體系。
不斷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推進農村土地確權流轉,農地流轉率達到46.7%;實施產權制度改革,91.4%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改革任務,2011年620個村人均股份分紅3525元。通過深化改革,讓土地流轉起來、資產運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增強了都市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