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健


南京郊縣轄五區兩縣,面積63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96.2%,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土地類型多樣,山地、河流、平原交錯,大致是“六山三田一分水”。從2001年開始,南京堅持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定位,按照“跳出農業抓農業”的工作思路,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稟賦,深入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把休閑農業確定為全市五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在拓展和延伸農業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業附加值,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經過多年努力,全市休閑農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邊緣產業到主導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值逐年增加,成為全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
一是規模效益持續擴大。全市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量從起步之初的50多萬人次,發展到去年720萬人次;綜合收入從發展之初的近億元,增加到去年的30億元。“十一五”期間,全市休閑農業綜合收入累計超過百億元。
二是精品景點類型多樣。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規模和接待能力的休閑農業景點(區)221個,其中,國家級的休閑農業示范區(點)15個,省市級的休閑農莊園和農家樂村近百個,總投資超過80億元,90%的投入來自社會資本。
三是節慶經濟特色鮮明。全年先后有梅花節、金花節、雨花茶節、葡萄節、西瓜節、螃蟹節、蟹黃湯包節、蘆蒿節等農業節慶活動16個,可以說是“月月有節、區區縣縣有節”。年吸引游客150萬人次,收入10多億元,占全市休閑農業收入的近一半。
四是城鄉互動成效明顯。緊緊依靠特大城市的廣闊市場,通過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農業休閑活動,把長期生活于城市“水泥森林”之中,渴望生態自然、鄉村田園的市民吸引到農村,每年數百萬人次的客流和數十億元的資金流進入農村,有效維系了城鄉間要素流動的動態平衡。同時,休閑農業每年能夠帶動農村12萬人就業,為農民人均收入貢獻超過千元。
五是對外影響日益增強。連續舉辦七屆的“農業嘉年華”,是南京休閑農業的重要標志和品牌,累計吸引市民超過150多萬人次,效益和品牌價值超過8億元。南京“農業嘉年華”與成都“農家樂”、北京“民俗京郊游”共同成為休閑農業發展的幾個成功模式。南京市先后被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授予“都市農業推廣與創意杰出城市獎”、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獎”。
目前,南京休閑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春天踏青賞花、夏天避暑納涼、秋天采摘瓜果、冬天品嘗農家美食”等農業休閑活動已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新時尚,可以說南京市休閑農業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總結起來,主要得益于做到了“四個堅持”。
1.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休閑農業作為一個主導產業來抓。
發展休閑農業是拓展農業功能、推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從實際出發,提出以休閑農業領跑南京都市現代農業,這在全省農業發展中,是一個突破性的舉措。通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推動了農業功能性調整,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使農業兼具了“生產、生活、生態和服務”的功能,不僅滿足了市民“胃”和“肺”的需求,而且也滿足了廣大城市居民休養身心、體驗生活的需求。實踐證明,休閑農業作為都市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在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堅持規劃先行,高起點實施休閑農業整體開發。
通過公開招標,南京市委托南師大、南農大等高校歷時8個月,編制完成了全國特大城市中第一個完整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統籌整合全市農業資源,把休閑農業與農業產業布局、村鎮建設、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理性發展。幾年來,我們堅持按照規劃要求,先后突出旅游線路、農家樂專業村、特色主題農園、休閑農莊、農業節慶等重點主題,從空間、時間、市場、品牌等多個方面,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切實做到按規劃合理開發和保護,避免重復建設和破壞,使休閑農業項目布局更合理、定位更科學、特色更鮮明。
3.堅持市場化運作,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休閑農業。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思路,南京市公開招標,吸引了南京中國國際旅行社、南京舜天旅行社等大型旅游企業,共同參與休閑農業的市場開發和產品推廣。先后推出了慢城游、賞梅采莓游、洲麗島風情游、養生保健游、農家美食游、新農村建設體驗游等多條精品線路,吸引了廣大市民參與。與此同時,南京還著力加強與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合作,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化、專業化運作,使企業、景點、農民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利益紐帶,結成了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了“三贏”的工作成效。
4.堅持加強領導,大力扶持和推進休閑農業規范發展。
南京市政府十分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每年都要專題研究和部署,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難點問題。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多萬元資金,用于項目規劃、設施改善、環境整治和人才培訓等。各郊縣也都加大投入力度,如:江寧區從去年開始著力打造農家樂村“五朵金花”,每個村投入500萬元,拉動投入超過2個億。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全市累計撬動社會資本80多億元投入休閑農業,大大提升了整體發展水平。同時,通過評星掛牌、培育行業組織、崗前培訓、持證上崗等方式和手段,進一步加強市場管理,建立行業自我服務和約束管理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