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衛民


廣州市保障“菜籃子”供給的做法、成效和下一步設想,主要體現在“四個加強、四個確保和五個創新”。
加強機制體制保障
確?!安嘶@子”工作落實
一是著力健全工作機構。廣州市根據農業部的要求,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 “菜籃子”工作領導小組,雖歷經多次機構改革,但市和各區(縣)始終保留相應的工作機構。二是著力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尤其是對于蔬菜生產,制定了菜田建設基金征收辦法等規章,建立了菜田建設專項基金,確保了蔬菜常年生產面積54萬畝、復種面積238萬畝的保有量。三是著力加大財政投入。“十一五”期間市級財政涉農投入250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3倍,其中每年直接投入1億元以上扶持“菜籃子”產業化生產,投入約5000萬元用于菜田基本建設,投入5000萬元擔保本金和3000萬元貸款貼息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菜籃子”工程建設。
加強基地設施建設
確?!安嘶@子”生產能力
一是強化農業載體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了15個千畝蔬菜生產基地和20個蔬菜專業村、10個水產基地、31個萬頭豬場、96個年出欄10萬只以上的家禽場。二是強化農業設施建設。已完成70%的農田(魚塘)標準化改造,建成溫室大棚、噴滴溉等設施栽培面積15萬畝。三是強化產業化建設。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扶持品牌化經營,基本實現了主要生產基地、專業村都由農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主要產品都有注冊商標。目前,全市年均蔬菜產量340萬噸、水產品產量45萬噸、家禽出欄量1億只,基本滿足本市蔬菜、水產、家禽的總量自給;年均生豬出欄數260萬頭、禽蛋產量3萬噸、牛奶產量5萬噸,自給率均達到30%以上。
加強流通體系建設
確保均衡供應和價格穩定
一是完善市場體系。建成江南果菜等6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合計350億元以上),建成覆蓋主要生產基地的產地批發市場,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了12個市場配送中心以及各鎮(村)農家店、農貿市場,形成“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二是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扶持“農超對接”、“農商對接”,60%的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都與超市、高校、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有效的配送對接;率先實施網上“菜籃子”工程,建成全國首家網上“菜籃子”綠色樣板市場(東川新街市),建成華南農產品交易網等多家網上選購農產品交易平臺。三是落實儲備制度。重點落實蔬菜和凍肉儲備制度,將新增1萬噸蔬菜、3000噸豬肉儲備冷庫,增強應急能力。四是完善價格調控機制。嚴格落實“菜籃子”價格監測報告制度,建立價格監測網絡,涉及品種500多個。
加強質量監管
確保“菜籃子”產品安全
一是建成以市級機構為龍頭、區(縣)機構為骨干、批發市場和生產企業為基礎,覆蓋全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監測體系由106個監測站點組成,每年例行檢測樣本量近100萬份。二是推進標準化生產,積極制定農業地方標準與技術規范,建設標準化示范區,推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認可。三是全面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制度,主要生產基地、專業村初步實施了“生產登記、產品檢測、標識管理、基地準出、市場準入”的質量溯源機制。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廣州市將統籌加強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突出抓好“五個創新”:一是創新財政、金融扶持方式。規劃“十二五”期間財政投入14億元,深化與銀行的合作,帶動社會資本投入48億元,重點建設35個骨干項目。二是創新市場主體發展方式。大力扶持農業企業上市,加快發展行業自律組織,培育、壯大一批“菜籃子”龍頭企業,促進規范、可持續發展。三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積極推行“訂單農業”,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和遠期業務。四是創新質量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從種子到肚子、從田間到餐桌的監管制度,積極發展健康農業,進一步提升“菜籃子”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創新區域合作模式。探索建立“異地對接、異地扶持”機制,沿高鐵、高速公路布局建立外省外市定點生產基地,調動全國“菜園子”供應廣州“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