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媚琪

恒大的高調進入,能否讓沉寂已久的音樂產業再次復蘇?
恒大地產集團日前成立了恒大音樂公司,恒大欲把在足球領域的成功模式復制到文化產業板塊,這意味著恒大集團將正式進軍音樂產業。就在恒大音樂公司成立的當天,恒大地產又以13.22億元拿下廣州天河區珠江新城D4-B2商業地塊,成為廣州新地王。
布局文體產業
從住宅產業、商業物業、旅游綜合體產業,到體育產業,再到文化產業,恒大以地產為主要依托的產業多元化布局開始全面開花,并形成所進入城市的產業價值鏈。
2010年11月,恒大集團在北京成立了恒大文化產業集團,作為其文化娛樂板塊運營的管理實體,涵蓋恒大電影公司、恒大經紀公司、恒大發行公司、恒大音樂公司、恒大院線公司以及恒大動漫公司等六大產業板塊。
恒大依托雄厚的資金,以大投入、快產出和強大轟動效應的產業化模式,在足球領域取得了成功探索,這為其在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模式借鑒。
宋柯、高曉松等行業大腕加盟恒大音樂公司,意味著恒大進軍音樂產業并非小打小鬧。恒大方面表示,恒大音樂專注于推進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網羅業內頂尖音樂從業者打造中國一線高端音樂品牌,整合優勢資源組建一流的造星團隊。宋柯擔任恒大音樂公司董事總經理,高曉松擔任恒大音樂公司董事音樂總監。在未來的發展中,恒大音樂主要從事音樂制作、音樂發行、藝人包裝、無線增值營運及音樂宣傳推廣、演出策劃、音樂版權代理等業務。
發端于住宅開發,并涉足于足球產業,作為中國規模最大、銷售面積最多的龍頭房地產企業,恒大集團此番又跨界進入音樂文化產業,對“唱片已死”、版權備受侵害的音樂行業產生不小的沖擊。
目前,總資產高達1790億元的恒大集團已經形成地產和文化、體育三大產業體系。恒大的產業多元化既包括地產的多元化,也包括文化和體育產業的多元化。在體育產業方面,恒大涉足了足球、女排、羽毛球,其中以恒大足球隊的投入最大,近3年來“玩球”至少砸下17億元。在文化產業方面,恒大宣稱,“憑借恒大集團的雄厚實力和全球視野,恒大文化產業集團將矢志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專業水準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娛樂文化超級航母。”
資本運作的演練
恒大的音樂野心背后自然是恒大的資本實力。據恒大地產發布的2011年財報顯示,2011年恒大地產實現117.8億元凈利潤,總資產增至1790億元。盡管此項舉動引來人們對恒大地產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真實目的的種種推測,但作為抄底買入者,恒大已經不是新手了。
在進入音樂產業之前,恒大地產早已在體育產業中有過兩次嘗試。先在2009年成立廣東恒大女子排球俱樂部,又于2010年買下廣州足球俱樂部,這兩項舉措所帶來的行業震蕩讓人不得不相信恒大資本運作的實力,這也會很自然地投射到恒大音樂上。
在恒大的運作下,今年3月,恒大女排獲得了中國女排聯賽的冠軍。恒大模式也給整個女排聯賽引入新的運作格局,從此女排聯賽才擺脫地方運作模式,開始實行球員流動與引進外援,真正走向職業化。
演出市場作為恒大音樂的另一個支點也是前景可觀。在國外媒體的統計數據中,全球音樂現場在過去13年保持著年均12.5%的增長速度,目前歐美藝人演出的收入已達到整體收入的75%,巡演已經成為音樂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在國內,現場演出的市場增量同樣非常明顯。據統計,音樂公司現場演出,已從2008年的7場增至2011年的300多場。
作為恒大地產旗下公司,許家印與宋柯商定的Live Nation模式自然是選擇了自己的擅長之處,恒大地產本身優質的客戶資源是恒大音樂的獨家優勢,大量的廣告資源積累能夠有效地分攤演唱會巨額制作費用,恒大音樂每年百場以上的規模化運作也會降低散賣的高成本風險。
其實,恒大每次進入一個低迷的市場,都是以高資本催化劑的身份進入,引發短期可見的效果紅利。就像女排聯賽或中超,恒大的資本操作模式在短期之內或許無法提高賽事的整體水平,但恒大每次都扮演了革新者的角色,為業內帶來最新的運作思路。因此,對于在資本市場有豐富運作經驗的許家印來說,音樂或許也只是一次資本運作模式的行業平移。
音樂救世主?
傳統音樂產業的跌落是從2005年開始的。在那一年里,以網絡音樂、手機下載為代表的數字音樂開始興起,音樂產業原有的“生產—消費”模式被消解,在唱片時代漸遠的同時,音樂產業的寥落也開始顯現。
恒大為何做足球和音樂?醉翁之意不在“球”。
按照許家印的說法,恒大投資足球是“社會責任”和“提升品牌”。但有人認為,恒大的足球投資為其節省了大量廣告費。“廣州恒大”讓恒大幾乎家喻戶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人認識“恒大”都是從足球開始的,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許家印是“恒大地產”的董事局主席,只知道其是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的老板。
恒大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許家印看到的是演唱會市場的開發潛力。恒大音樂選擇與各地演出場館長期合作,為藝人提供穩定的演出平臺,并負責演唱會的策劃推廣。而“演唱會的全國戰略”則是每年在全國做100-150場商業演出,在京滬穗等一線城市之外,也會嘗試二三線市場。如此龐大的承辦量和系統性操作模式,這對于那些每年十幾場的演出公司來說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如果按照恒大音樂以一線城市為主,拓展二三線城市的演出計劃,其實可以推算出來可以舉辦演出的城市并不多,而不同城市對于演出的市場需求和接受程度相差迥異,并非每場演出都能賺錢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如何選擇藝人,打通營銷渠道,甚至能否回收高額演出成本并實現盈利,這些都是恒大音樂需要面對的問題。
但資本的進入總會產生催化作用,行業會因此變好抑或推倒重來,音樂也不例外。其實恒大的進入是否會帶來音樂產業的觸底反彈,現在都尚未有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恒大音樂作為戲劇中的“激勵性事件”已經發生,而恒大模式也又一次成為音樂產業的革新范例。
其實在低迷處進入音樂產業的當然不只有恒大音樂,在這幾年中,很多音樂公司曾嘗試順勢而變,他們一直都在從不同方向切入尋找改變的可能,但在盈利的嘗試中卻普遍沒有太優秀的答卷,恒大音樂也同樣有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未來的一兩年,或許會有更多的資本進來,也會有更多類似模式的演出商或音樂公司出現”。恒大音樂公司董事長吳雪丹說。
音樂行業被認為是“風險巨大”的行業,版權容易產生糾紛、明星身價持續暴漲、歌手賣唱片很難賺錢等問題一直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恒大投身音樂界,如何規避風險?對于財力十足的恒大來說,版權的購買和積累也是一項難事?
吳雪丹對此表示,恒大音樂對此也有很清醒的認識,“我們會有一個布局,不斷完善的產業鏈,并不僅僅做唱片。在恒大版權收購的對象里,包括唱片公司的經典歌曲作品,也會有網絡時代的流行歌曲和網絡歌曲,甚至彩鈴音樂。”
目前,恒大音樂擁有的歌曲版權已達到3500首。盡管幾千首的版權數量對于宋柯和許家印來還遠遠不夠,但恒大音樂實則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音樂版權公司。
說到目標,吳雪丹透露,恒大音樂希望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對這個行業進行全面了解,兩到三年時間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