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西安是國務院確定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城市,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全市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1萬,其中農業人口401萬,具有大都市、大農業并存的鮮明特征。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3864.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88元。
近年來,西安市始終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不動搖,圍繞“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目標,以園區建設為引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更加合理,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逐步完善,農民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位居全國前列。2011年,全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279個,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萬元。農業園區正成為西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科學定位
把園區作為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主抓手
西安市從大城市、大農村的實際出發,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中介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將園區建設作為主抓手,強力吸引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產業布局集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更好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市區(縣)兩級均建立了農業園區管理機構,科學編制規劃,出臺扶持政策,協調部門力量,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支持、加快推進。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類農業園區建設面積近30萬畝,其中500畝以上園區104個,園區年總產值23億元。長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每年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扶持發展,僅秦嶺北麓環山公路沿線就建成以休閑觀光為主的各類農業園區85個,其中陜西陽光雨露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投資3.2億元,2012年4月15日,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西北區推介活動開幕式在此舉辦。
給力發展
把園區作為拉動社會資本投入的大平臺
西安市高度重視農業園區建設,市區(縣)兩級都設立了園區發展專項資金。在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下,吸引社會資金大量投資園區建設。據統計,全市農業園區平均投入達1000余萬元,其中工商資本投資占園區投資總量的57%;政府整合農業產業發展專項和支農項目資金占投資總量的20%;農民以勞動力、土地折股入園,計入園區自籌資金占比為23%。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格局,為西安市園區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后勁。白鹿原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政府資金引導的方式,拉動社會資本投入2億多元,大棚櫻桃栽植畝經濟效益高達4萬元以上。
統籌謀劃
把園區作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載體
促進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在園區建設中,西安市有效加快土地流轉,促進了區域內農業規模經營。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流轉土地36.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0%;涉及農戶8.8萬戶,戶均流轉4.2畝;流轉期限以10-20年居多,合同簽訂率普遍提高,流轉價格普遍高于農戶之間自發流轉價格的2至3成。閻良設施農業示范園區以股權形式流轉1.2萬畝耕地發展甜瓜產業,采用“甜瓜——玉米—蒜苗”每年三茬種植模式,畝均增效突破1.5萬元,節本增效達20%以上,實現了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在秦嶺北麓、渭河南岸,以周至獼猴桃主題公園為引領,一個集產、加、銷為一體,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種植面積35萬畝的全國最大獼猴桃產業板塊已經形成。
科技支撐
把園區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西安市把園區作為連接研究與推廣的重要橋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形成從點到面、逐層擴散的技術傳播和應用通道,探索出了以園區為載體的農技推廣新模式。通過組建都市型現代農業專家組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廣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西安市農業園區共引進示范新技術、新品種810項次,推廣應用410項次,承擔市級以上科研課題140項,培訓農民4.5萬人次,促進了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
高效運行
把園區作為創新經營管理機制的示范田
在園區建設中,西安市發揮區域優勢,突出產業特色,利用園區在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優勢和對市場的及時把握,按照“前聯農戶、后接市場”的模式,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以利益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生產,逐步形成了以園區為龍頭、圍繞園區建基地、通過基地帶農戶的鏈型結構和現代農業組織形式,提升了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在發展中,農業園區逐步呈現出標準化生產型、科技展示型、產業加工型、休閑觀光型等多種產業形態互動,企業引領型、政府主導型、合作社牽頭型多種組織形式互惠,專業種植、規模養殖、果(菜)畜循環多個功能主體互補的良好態勢。臨潼區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民參與的方式,輻射帶動全縣農民進行奶牛養殖,養殖奶牛達到10.2萬頭,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深度融合
把園區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在引導園區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發展精深加工、創建農業品牌、開發休閑農業、促進三產融合,這樣既挖掘了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又創造了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機會,打造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平臺。據統計,全市參與園區承包經營的農民12.86萬人,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一般農民收入平均高出近5成。長安區上王村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帶動180多家農戶發展“農家樂”,戶均年收入10萬元左右,最高可達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