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制表師目光在分秒間駐足時,鐘表被賦予了靈魂,我們便稱之為藝術品。
席慕容曾說:時光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君王。時光的故事,不僅僅在于光陰本身難以捉摸的神秘感,更得益于時間承載者幻化的身形。當一塊表在制表師日以繼夜的打磨后,凝縮成影,它便被賦予了靈魂,我們稱之為藝術品。
鐘表,誕生于幾個世紀前,在歲月的不經意流逝中,鐘表的計時功能已被其藝術性“掩蓋”。當一塊簡潔大方、典雅優美的表呈現在世人面前,其穿越時空的獨特屬性已使其成為無法超越的“永恒”。
鐘表的王國
要了解表的世界,表的文化,自然要從鐘表的王國——瑞士說起。百年以來,“瑞士制造”就是表的技術、質量、美觀的代名詞。瑞士出產的每一塊手表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件上乘的“藝術品”,因為這里的人們更加懂得時間的涵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學術與文化還是科技與制造,各個國家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強項與專精,有些頂級的商品與工藝,往往是被幾個國家掌控。就好似法國人釀造葡萄酒,意大利人縫制皮具,古巴人卷制雪茄,中國人烹制菜肴。獨一無二,且被世界公認。而舉世公認的鐘表王國則是“瑞士”,這樣的歷史與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與風格是緊密相關的。
瑞士四分之三的國土是山地,因而瑞士人是典型的“山里人”。像蘇黎世、日內瓦這樣的世界名城,一過晚上8點鐘,街上便沒了人影,幾乎沒有西方普遍的夜生活,這經常使得想來看看花花世界的人們大失所望。瑞士人保守,自信,篤信“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們辦事井井有條,凡是被允許的,一定給你辦好。但不被允許的事情,他們又十分較真,會禮貌地回絕,沒有通融的余地。
這樣的性格也造就了瑞士表的特點,從家喻戶曉的勞力士,到高端奢侈的百達翡麗,瑞士表創造的鐘表神話在業界是永遠數不完的。上乘的工藝、精準的計時、嚴苛的審核,瑞士人性格中的一絲不茍與民族品牌世代傳承的理念牢牢地熔鑄在小小的表盤和機芯里,靠著這份執著的努力,瑞士成為了世界上最完美的鐘表之國。
而真正生產瑞士表的地區僅集中在西部從巴塞爾到日內瓦一線。瑞士中東部廣大地區幾乎沒有一家表廠。瑞士西部屬于法語區,那里的先民都是大約五百年前因宗教迫害從法國遷居此地的。那里遍布森林、滿是青草的緩坡,白云朵朵,流水潺潺。
作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瑞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旅游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近幾年一直被評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第一位。這份報告在闡述瑞士何以獲得此項殊榮的原因時強調說,除穩健的機構環境和優秀的基礎設施等硬件外,瑞士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和企業大量的研發投入功不可沒。
獨立制表師
早在十六世紀,鐘表制造業就已經開始在瑞士萌芽。瑞士早期的鐘表制造者不僅是工藝師 ,更懷著一種近乎狂熱的熱忱,務求令作品在外形及性能上達致完美。這種力求完美的鐘表制造精神世代相傳,直至1838年,百達(Antoine de Patek)開始創業。數年后,鐘表師翡麗(Adricn Philippe)也加入其公司,不久,兩人更合力創造了鐘表制造業的奇跡——百達翡麗。他們還創造了諸多新發明,取得多項專利,例如表冠上鏈及調較裝置,并以其機械機芯的精確度創下多項記錄,至今未被打破。
百達斐麗號稱“手表中的藍血貴族”。它不以復雜的機芯或者華麗的外觀見長,甚至在其男裝表的外殼上很少鑲嵌任何鉆石或者寶石,但是它始終堅持自制機芯,限量生產,具有一種儒雅內斂的貴族氣質。
生產百達翡麗的工廠距今已有174年歷史。它是瑞士僅存的真正的獨立制表商之一,每塊表由頭至尾都是純手工打造,訓練一名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制表師需10年時間。而他們生產的每塊表幾乎都能代表這個行業的最高標準。
每年,當全世界的手表工廠利用現代的計算機和機械生產成千上萬塊表時,瑞士的獨立制表師們偏偏另辟蹊徑,轉而回歸古典的作坊制表方式,為這些年鐘表界向現代化的靠攏過于急速降溫。在瑞士靜謐的山谷中,獨立制表師們努力使鐘表界尋回失傳的手藝和傳統的制作方式,手工將每一個零件打磨、拋光、組裝,這其中又以組裝的過程最為艱難,手工組裝表的零件到最后仿佛是在走鋼絲。著名獨立制表師Richard Mille在設計個人作品RM011時,為達到令自己滿意的水準,花了整整3年半的時間,他說他的伙計在最后組裝表的時候都要崩潰了。制表本身是一件技術性的工作,制造的過程很靈活,從靈感萌芽到對其可行性的判斷,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因而每塊腕表成品均價值不菲。
在瑞士的汝拉山谷,像百達翡麗一樣的制表作坊比比皆是,他們游離于正牌公司之外,安靜低調的享受著獨立制表的整個過程,這些人日復一日地默默工作,依靠純手工打磨出傳統工藝的腕表,被許多人奉為真正的表中貴族。
鐘表在中國
中國人最初見到鐘表是在1601年1月24日,當時正是明朝萬歷二十八年的臘月二十一,西方傳教士利瑪竇(Mathieu Ricci,1552—1610年)和龐迪 (Didace dePantoja,1571—1618年)抵達北京,他們的目的是通過接近中華帝王而使傳教的目的得以實現,他們所帶來的各種禮物在第二天被進獻給萬歷皇帝。其中的兩座大小不一的自鳴鐘令萬歷皇帝愛不釋手,傳教士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的,而中國文化與西方鐘表四百年的情緣就此展開。
清朝是西方鐘表在中國發展的全盛時期,而頂峰則發生在乾隆末期和嘉慶初期。作為對西方鐘表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解讀,當時關于鐘表的詩句就比比皆是,而清朝帝王的鐘表詩文可謂傳承有序、流傳至今。比如康熙的“晝夜循環勝刻漏,綢繆宛轉報時全。陰陽不改衷腸性,萬里遙來二百年”、雍正的“八萬里殊域,恩威悉咸通。珍奇爭貢獻,鐘表極精工”,以及乾隆的“奇珍來海舶,精制勝宮蓮。水火明非籍,秒分暗自遷。天工誠巧奪,時次以音傳。鐘指弗差舛,轉推互轉旋……”
當時,中國人是被鐘表的精美外觀以及精巧機構所吸引,但中國人并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而是賦予了中國文化在其中。康熙年間在宮廷內有“自鳴鐘處”,專門負責貯藏、修理和制作鐘表。當時制造的一枚標有“康熙御制”的懷表,就以帝王專用的黃色作為琺瑯表殼的底色。乾隆時期,清宮鐘表制造機構內已經集中了一批有鐘表機械制造能力的傳教士、中國工匠及做鐘太監,他們制造了大批迎合帝王意志的作品,而中國文化中代表美好寓意的圖案、造型、設計、材料等細節都是這些作品的表現元素。
到了近代,中國自產手表的歷史只有幾十年。建國前進口表一統天下,表文化完全來自外部。而對于歐洲人,表除了具有計時功能外,更講究血統、款式和美學價值。表從誕生之日起就兼具文化,他們把手表當作首飾來打造并佩戴。每人會擁有多只手表,在不同的場合或著裝不同的時候,都會換代不同式樣的手表,以此彰顯佩戴者的身份或品味。但中國人長期以來是將手表當作計時器,追求的是精確度和耐用性。隨著國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對表文化的理解,相信若干年后,表也會被賦予其特有的象征意義。
進入21世紀,手表的造型設計令人眼花繚亂,但以中國圖案、文字等作為裝飾的手表,卻以其獨特的外觀設計和文化內涵引來眾多人的垂青。如今,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中,可以說大到表殼的設計,小至機芯中的零部件,都能夠體現出手表中國風的永恒時尚。佩戴這類手表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認可,而且也成為了追逐中國風的一種象征。
時間是個奇妙的字眼,它可以是平復心靈最好的方式,也可以記載生命的流逝。鐘表對時間的獨特詮釋,記載了往事如煙的無奈感慨和過眼煙云的感懷,這種對時間的感悟,常常賦予人們藝術的享受。鐘表以自己最具特色的作品向人們詮釋著時間的真正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