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玨
談話劇繞不開人藝,談人藝繞不開《龍須溝》,而談《龍須溝》則必定談到葉子扮演的“丁四嫂”。
百歲老人浸染話劇80余載,與田漢、熊佛西、曹禺、焦菊隱過從甚密,演技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大加贊賞,終身為戲癡迷,為戲與父決裂,為戲婚姻破裂,為戲啞嗓半生……她就是北京人藝建院元老之一,人稱“話劇皇后”的葉子。談話劇繞不開人藝,談人藝繞不開《龍須溝》,而談《龍須溝》則必定談到葉子扮演的“丁四嫂”。
1911年,葉子出生于富貴之家。5歲時,時任外交部高級職員的父親請來一位老秀才給葉子當啟蒙老師,由于在家排行老二,為仲,寅時生,老秀才給她起了學名叫葉仲寅。1918年,入國立北平女子師范附屬小學。十三四歲的葉子,在讀高小時就已表現出戲劇天分,創作出了處女作——獨幕劇《妹妹的錯》。
1928年,她考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文學院國文系。父親開明的思想影響了葉子,在校期間,葉子加入了地下進步組織,并開始利用業余時間編輯刊物,排演話劇宣傳進步思想。她參加了北京國立師范大學學生業余話劇團,并在《戰友》中扮演了一個沒有姓名的護士。從此,她對話劇的熱情便一發不可收拾。1935年,葉子從北京女子師范學院畢業后,偷偷報考了當時中國最高的戲劇學府——南京國立劇專,與強烈反對的父親關系決裂,并改名為葉子。
在南京國立劇專的兩年,是中日戰爭日益激烈的時期。葉子排演的話劇也逐漸增多,并變得更具針對性。期間,她排演了《兵變》、《視察專員》、《狄四娘》、《秦公使的身價》、《自救》、《青龍潭》、《日出》、《威尼斯商人》等八個劇。
隨著戰爭的擴大,南京城被攻陷,劇專不得不像其他高校一樣,遷移至西南后方。這是葉子人生最顛沛流離的時期,卻是她收獲最多的時期。在這里,她找到了愛情,與戲劇界泰斗熊佛西走入婚姻殿堂。而在大西南的真實生活體驗,也使得葉子的表演功力有了飛速的進步。
抗戰的時候,話劇最興盛的地方是重慶和桂林。1941年,柳亞子在桂林觀看了葉子在《天國春秋》中扮演的洪宣嬌后,驚嘆于其表演的精湛,碎賦詩表意:弦詩頌酒共秋春,親見氍毹上演辰。不用溫存嬌態露,最憐懺悔苦心頻。十年天國傾顰笑,一炬咸陽燼火薪。血濺蛾眉成辣手,只應流涕吊湖漘。桂林觀眾還曾因爭看葉子演出的《茶花女》,擠碎了票房的玻璃。
說葉子戲癡,不僅僅是因為她為演戲癡狂,在新中國的話劇史上,她更是力所能及地推陳出新,幫助同行和后輩走上舞臺。1949年,葉子來到北京,參加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組建工作,推薦了焦菊英、英若誠等一批藝術家加入人藝。
曾經參演《龍須溝》的北京人藝演員李濱接受媒體采訪時感慨:“要是沒有葉子大姐的牽線,焦菊隱來不了北京人藝,那北京人藝可能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啦。那時候,葉子大姐的丈夫熊佛西在重慶認識了焦菊隱,焦菊隱還不是像田漢一樣很出名,焦菊隱是一個非主流的藝術家。”
結果,焦菊隱導演的《龍須溝》一鳴驚人,接下來的《茶館》、《雷雨》、《日出》、《北京人》,逐步奠定了人藝現實主義的表演風格和民族特色。而葉子也因為在《龍須溝》中扮演“丁四嫂”的出色表現,此后又扮演了《日出》中的翠喜、《北京人》中的思懿、《駱駝祥子》中的虎妞、《三姐妹》中的大姐等一系列舞臺人物形象。曹禺甚至稱贊葉子扮演的“翠喜”(《日出》角色)是千古絕唱。
不過,為了大嗓門的“丁四嫂”,葉子變啞的聲音再也沒能恢復過來。葉子說,為了觀眾和話劇,這一切都值得。
如果說黃宗洛在詮釋著小角色大人生與60年人藝的活歷史,那么葉子則是中國話劇百年民族化歷史的見證者與建設者。
每當翻閱那些塵封的歷史,我便肅然起敬。從老文聯、老校園、老協和到老人藝。回眸歷史不僅為觸摸逝去的脈搏,體悟遠去的精神,更為尋找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