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麗
電臺外宣工作,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廣播這種媒介,充分發揮廣播的特點和優勢對外埠傳播的節目形態。它是一項特殊的對外集中展示本國、本地區特點及各項事業進步發展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廣播外宣工作也逐步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下簡稱國際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中央臺)等國家級電臺參與擴展到各級地方電臺,形成了廣播大外宣的機制。國家級電臺與全國各級地方電臺聯合起來,利用國家級電臺數十年的外宣經驗和全國各地豐富的新聞報道資源,形成強大的廣播外宣合力,在各種現代化傳播手段不斷涌現、媒體越來越多的形勢下,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廣播系統的特點和優勢,對節目進行創新,廣播外宣工作不斷發展壯大,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近年來,各級地方電臺紛紛加強對外宣傳工作,把外宣工作納入總體工作規劃,設立專門的對外宣傳機構,為外宣工作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當地的外宣工作也起到了為地方中心工作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平頂山人民廣播電臺也不例外,近年來,該臺緊緊圍繞全國、全省外宣工作重點,堅持“內宣外宣并重”的原則,不斷加大對外宣工作的投入,從事廣播外宣的同志很快適應了工作,由該臺采制的本埠新聞逐漸從省內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廣播專題《鄉村教師任宗毓》、《牡荊花開》、《鐫刻著誠信的黃泥強》等多篇外宣作品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新聞獎。
總結起來,筆者認為,地市級電臺做好外宣工作首先要增強“外宣就是政治”的意識,正確認識廣播外宣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外事無小事,外宣同樣無小事。電臺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特殊優勢,廣播外宣同樣是我國對外宣傳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電臺外宣工作作為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其具有敏感度高、涉及層面多、傳播力影響力巨大的特點,直接關乎國家、地區的形象和根本利益,所以重不重視外宣工作,不僅體現著本埠對改革開放的態度,而且也關系著電臺的發展。
地市級電臺所承擔的外宣任務一般包括為省級電臺、國家級電臺供稿,辦好自身對外宣傳節目兩項。所以地市級電臺必須增強“外宣就是政治”的意識,堅定立場,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指示精神,加大向全省、全國、全世界介紹當地的力度,堅持外宣報道所應遵循的原則來做好外宣工作。在融入針對世界聽眾的廣播大外宣格局中時,要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以事實為主、以我為主”的原則,講究宣傳策略,減少對外意識形態的宣傳,加強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介紹,減少涉及意識形態的報道,增加介紹本埠開放政策、建設成就、風土人情、名勝古跡、歷史典故等內容,巧妙地對外展示本埠各項事業發展成就,使外宣報道生動鮮活,受眾樂于收聽;給省級電臺和國家級電臺供稿時,則要充分了解全省、全國當前宣傳重點,熟知他們的用稿要求,再根據當地外宣工作重點,立足當地找準特色,既要及時準確地掌握代表外宣工作發展方向的新生事物,抓好“拳頭產品”和“亮點工程”的宣傳,又要善于總結建設發展中的全面經驗,挖掘出鮮活的、價值更大的新聞來。
另外,地市級電臺要加大外宣投入,逐步改善外宣工作條件。為了做好外宣工作,地市級電臺要把那些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骨干力量充實到外宣隊伍中來,加大綜合素質建設步伐,經常對他們進行理論教育和業務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保持他們旺盛的活力和戰斗力,以適應新形勢下外宣工作的需要。毋庸諱言,現在除了平面媒體、影視媒體發展活躍外,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也呈現出勃勃生機,電臺外宣工作面臨著挑戰,同樣也面臨著機遇。地市級電臺要全力保障外宣從業人員的工作需要,除了加大交通、通訊等方面的投入外,還要在設備投入上下功夫,加快對現有技術設備的更新改造步伐,配足配好采編播設備,保證外宣從業人員可以隨時借助網絡等現代化傳播手段工作。
那么,作為電臺外宣的直接參與者——地市級電臺的外宣從業人員,該如何提高在上級媒體的發稿率呢?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四點:
在選材上要巧打“特色牌”,發揮地域優勢,發揮第一手資料“鮮魚”(新聞素材)多的優勢。相對于省級電臺、國家級電臺掌握新聞資源的全省高度、全國高度、國際視野來講,地市級電臺無疑處于劣勢,但是各地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由于工作生活在本地,地市級電臺的外宣從業人員有對本地情況熟悉的先天優勢,地市級電臺完全能夠抓住“特色”這個外宣的靈魂,向本地以外的受眾宣傳自己的資源優勢、投資環境、建設成就、事業發展等,從而樹立良好的地方形象,服務本地的發展建設。
平頂山人文歷史厚重,礦產資源豐富,全國知名企業較多,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充分利用這些最容易出新聞的資源優勢是平頂山人民廣播電臺外宣工作一直堅持的做法,外宣從業人員往往把從基層抓到的“活魚”、“鮮魚”與上級媒體的約稿要求對照,從中挖掘出一些好稿件。
2005年1月9日,筆者在一個私人聚會上得知,2004年平煤集團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形勢不錯,有關數據正在統計中,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聞素材,一吃完飯,就馬上去深入采訪?!捌矫杭瘓F銷售收入一舉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了110億元的驕人業績,成為河南省首家銷售收入超百億的煤炭企業;在去年最后兩個月限產的情況下,集團原煤產量、利稅總額增幅喜人!”筆者根據采訪到的這些資料,加上集團采取的措施等內容,立即寫成《平煤集團強力打造“中原煤炭航母” 去年銷售收入一舉突破百億元大關》傳給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省臺)。第二天早上,該稿作為《河南新聞》節目的頭條新聞播出。
在報道時機上要能打“主動仗”,善于在新聞時效性上取勝。平頂山是中國煤炭工業城,同時也是中國曲藝城、中國書法城,所轄的各縣(市、區)也各有特色,所以一些重要的節慶活動不斷在平頂山市舉行,搶抓新聞爭取在第一時間向外發稿就成了我們的首要任務。每逢節慶活動,我們都提早與上級媒體編輯部聯系,報上選題,然后馬不停蹄地采訪報道,實現了節慶活動與外宣報道的互動。
在外宣渠道上要能夠借助“外力”,加強與上級媒體聯動協作,不斷擴大地方外宣的影響。地市級電臺由于受傳播途徑、受眾范圍、傳播理念等多種因素制約,往往很難達到對外傳播的效果,增強與國家級電臺、省級電臺的聯動協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平頂山人民廣播電臺與省臺搞了多次并機直播活動,如歷屆華合論壇的開幕式、高峰論壇,省臺名牌欄目《政府在線》特別節目等都很好地宣傳了平頂山。不僅如此,近年來,平頂山人民廣播電臺還不斷拓寬外宣領域,逐漸融入到國家大外宣的體系中,加強與中央臺、國際臺的合作,努力把發自平頂山人的聲音傳送到國家級電臺,達到“讓平頂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平頂山”的目的?!多l村教師任宗毓》、《牡荊花開》、《“免費午餐”的河南實踐》、《馬街書會 700年吟唱不絕》等專題稿件在國際臺《中國之窗》節目播出,作為地市級電臺,我們能在每年河南省播出的12期《中國之窗》節目中占得4期實屬不易,是我們走向大外宣的成功嘗試。
在素材積累上,善于以“適銷對路”的作品滿足上級媒體的約稿需求。由于身在基層,手頭自然掌握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地市級電臺外宣從業人員要善于積累素材,特別是對那些“活魚”、“鮮魚”,要仔細地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以備上級媒體的約稿需求,使自己的作品總能夠“適銷對路”。
如筆者采訪過的葉縣孤寡老人王丙心,他有著一手捕魚的好手藝,可為了做擺渡人方便北汝河兩岸群眾,不計報酬21年傾心義務擺渡,70多歲了仍不愿住敬老院。當接到中央臺《難忘中國之聲》之中國人版的約稿通知時,筆者馬上開始梳理老人的資料。中央臺要求內容少而精,突出現實生活,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及命運理想。筆者感覺王丙心雖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有故事情節和細節,事跡典型,他的語言樸實,錄音也相對比較經典。于是筆者馬上根據要求組織稿子上傳中央臺,很快得到審定播出。
近年來,借助網絡技術,省臺和地市級電臺聯絡更加便捷,網上傳稿系統、QQ群的建立,方便了編輯老師們和地市級外宣從業人員的在線交流。通過網絡,地市級電臺外宣從業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編輯意圖、約稿要求,完全能夠在找好廣播與外宣的最佳結合點、遵循新聞規律的前提下,發揮優勢,不斷擴大地方外宣的影響。
在自辦外宣節目方面,地市級電臺的外宣從業人員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手中握有大量的地方“特色牌”,又要熟知外埠受眾需求,能夠從歷史、文化、投資、旅游等方面多角度地介紹當地情況,并敢于創新宣傳方式,多用錄音報道、記者連線、嘉賓訪談、歌曲、片花等形式將內容組合起來,從而增強對外宣傳節目的針對性、可聽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平頂山廣播中心)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