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揮

很多人認為,微博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因為它可以迅速通知到你想通知的人。當然,很多人也天天在用郵件,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微博的這個@,多半是從郵件的@借鑒來的。
電子郵件是一項極其古老的互聯網服務,有據可查的是,1965年麻省理工學院就搞出了電子郵件,但第一封電子郵件可能誕生于1971年Ray Tomlinson的手中。WWW萬維網,即便只是個構想,也是在1980年才有,真正亮相是在1991年——前后相差20年。
今天重新提及電子郵件的原因在于,在網絡社交極其泛濫的今天,似乎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網絡社交服務都要求交流者必須在同一個賬號體系下,可電子郵件卻不是。一個使用gmail郵箱的人,要和163郵箱的用戶進行“社交通訊”,毫無困難。這在我看來,恐怕是最“開放”的網絡社交服務了。
不過,這里我們稍停一下:電子郵件,究竟是通訊?還是社交?
廣義地講,社交社交,就是通過通訊完成的。無傳播無社交,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話:人類不可能不傳播。電子郵件當然是一種通訊工具,但平心而論,它離我們通常認知的社交,似乎還是有點遠。
現實社會中的社交是一種“即時通訊”,但電子郵件不是。學術一點說,這叫異步通訊。但即便在IM大行其道的中國,電子郵件依然是重要的網絡服務。而在美國,IM的應用普及率從來就沒有超過電子郵件。故而,同步還是異步,并不是電子郵件不能成其為社交工具的理由。
另外一個社交的重要元素在于:群通訊。一般意義上,社交都是一堆人扎在一起(一堆人大于等于三),可能是由其中兩人發起的話題,然后眾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插話——這是現實社會中典型的社交情景。電子郵件的確沒有做到這點,雖然它功能上具備“群通訊”(群發即可),但群發的郵件互相討論發送,有時候會讓用戶很煩躁。
我覺得這和電子郵件的界面設計有關系。數十年來,電子郵件的界面其實從來沒變過:左右兩欄,左側是收件箱、發件箱、垃圾箱諸如此類的folder,右側則是一封又一封郵件按時間排序的list。電子郵件缺少模塊化的感覺,這使得它更像通訊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因為社交是主題性質下的一種模塊化運作。
Gmail在這個問題上做出過努力,它把郵件往來稱之為“對話”。在web郵箱界面上,我們可以發現基于某一封郵件的用戶之間的通訊往來,被歸于一個郵件之下。這是一個不錯的改進,但這種改進并不足夠,遠未能到革新的境界。同樣,被Google新近收入帳下的Sparrow,也是個技術型的團隊,并沒有在設計界面上有多大的亮點可言。
我并不能太說清楚電子郵件真正足以讓人眼睛一亮的革新應該是什么,但從移動新聞客戶端上似乎可以有些啟發。在web上,我們已經習慣了鏈接列表式的門戶界面,但在移動新聞客戶端上,沒有人這樣做。Flipboard設計了模塊化式的閱讀界面,國內做新聞客戶端的無一不在仿效。這在我看來,是新聞閱讀界面的重大改變:從列表到模塊。郵件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呢?
電子郵件其實是一種“剛需”——作為一個網絡時代的人,似乎都該備一個。但長久以來,電子郵件并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商業模式,更多意義上是在巨頭的產業圖景中起到一個輔助性的角色,更不用說電子郵件客戶端了。很多年以來,電子郵件一直充當的是“通行證”的角色,因為在web上,如何迅速定位到一個用戶,電郵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類似像google這樣的搜索引擎,電郵能夠幫助到鎖定用戶。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鎖定用戶的方法已經很多了,未必一定是電郵。在我看來,Foxmail的張小龍把很多電郵的通訊理念,帶入到微信中,只不過,郵件是不會要求各方都在同一個賬戶系統下的。
某種程度上講,喬布斯所謂“重新發明電話”是一種以設計取勝的路徑。雖然iPhone背后的產業邏輯遠遠不是設計這一環,但就iPhone剛剛出世的2007年,的確是用驚艷的方式征服了大量的消費者。在那個時刻,就功能而言,iPhone未必比老牌的諾基亞、黑莓強大多少,但就是那種簡潔到無需說明書的設計,讓“重新發明電話”這句話并非是一句空談。
深挖電子郵件的技術層,恐怕大多數人對POP、SMTP、IMAP諸如此類的協議不會有多大興趣(就像很多人對HTTP毫無認知但依然天天上網那樣)。電子郵件的革新,不是技術的問題。最近網易發布郵箱5.0版,號稱使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比如人臉識別,比如給盲人使用的語音輸入之類),這些技術不是不好,但它從根本上,并未能做到“重新發明電郵”。即便把它看成是一種巨頭之間工具級的競爭,都未必能新增多少用戶出來。電郵,需要一些本質的改變。
重新發明電郵,可能嗎?—— 我以為是可能的,但這首先是個設計活,而不是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