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人們在完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就是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聯系在一起,離開了具體活動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課程的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下面淺談幾點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尋找信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說到低年級數學中“解決問題”,很多老師以及家長都會感覺無從入手,而學生更是非常害怕,更嚴重的甚至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這就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留下了陰影.教師就可以通過豐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當中擺脫自己的恐懼心理,發現和提出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第一步,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對于學習者來說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
北師大版教材有很多內容都是采用數學活動作為教學標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創設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買鉛筆”一課(北師大版第78頁)時,老師在課件上展示情境圖,問同學們:袋鼠阿姨新開了一家文具店,小兔約上好朋友一起去買文具,從圖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呢?學生紛紛集中精力從圖中去找數學信息,立即有學生舉手:“桌子上有15支鉛筆.”“還有要補充的嗎?”“小白兔說它要買9支鉛筆.”“誰能試著把它們說的信息連在一起來說說?”“袋鼠阿姨的店里有15支鉛筆,小白兔說它要買9支鉛筆.”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和周圍事物,并在讀題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會說題意的習慣.這樣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而發現數學信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認真審題,理解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首先得設計好恰當的問題,一步一步地啟發學生分析問題,尋求答案,然后再引導學生將答案連貫起來,使思維條理化.在剛開始的教學中,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就會出現一會兒說這里,一會兒說那里,一會兒說條件,一會兒提問題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審題習慣,從而能夠理解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這樣學生就能輕松而又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了.
例如,在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一節練習課上,我問學生:要知道買鋼筆需要多少元,必須知道什么?我們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乘法?算式是什么?單位名稱是什么?這樣通過老師逐步的提問,學生腦海里有了清晰的認識:要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從信息開始入手,在情境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數學信息,然后還要選擇計算方法,是加法、減法、乘法、還是除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無形中也有了提高.
在審題方面,教師還可以試著讓學生開始獨立讀題,尋找題目中的關鍵詞,集體匯報關鍵詞語,理清數量關系,開始解決問題.這種尋找關鍵詞的方法在教學中很實用.
三、提出數學問題,升華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提問題的人,往往是積極思考,富有創造力的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發現、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性認識,并讓學生能更科學快捷地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教學方式,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給學生具有開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動性的、現實性的信息,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創設、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動地提出數學問題,進而讓學生主動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通過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例如,我在上一年級上冊“美麗的田園”一課時,首先創設了田園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你能從中發現哪些數學信息呢?”學生積極地發言.接著引導學生:“你能從中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學生便爭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鳥?一共有幾只羊?然后繼續引導:“你們會解決這些問題嗎?”學生在這種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對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便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在解決一共有幾只鳥時,由于學生的知識差異,有的學生說從圖上就可以數出來一共有幾只小鳥,還有同學說應該用加法計算,積極思考的孩子們開始討論起來,通過再次觀察情境圖,大家理清圖意:樹上原來有5只小鳥,又飛來了12只,問題是“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鳥”,應該是用乘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感悟到通過說題意理解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讓學生自己經歷了提出問題、深化數學問題的過程,充分調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成功.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問題解決后進行總結評價,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
總之,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讓學生自己討論,過程讓學生自己經歷,結果讓學生自己感悟,應用讓學生自己體會,充分調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逐步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低年級“解決問題”的數學教學中,老師重視學生選擇信息、認真審題、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