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

今年以來,全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1—8月份,主要經濟指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下降,整體經濟呈放緩態勢。面對嚴峻形勢,“保增長”已成為全區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但經濟下行也為我區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提供了機會。因此,當前在抓保增長的同時,更應借助于市場機制,加快結構調整,以此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平穩增長。
一、1—8月全區經濟運行走勢基本判斷
從宏觀經濟景氣預警指數看,我區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2012年4月份至6月份連續3個月保持平穩運行之后,7月份小幅下探,再現經濟下行態勢(見圖1)。
從構成宏觀經濟預警指數的10個指標看,投資指數、工業利潤指數、財政收入指數和商品房銷售額指數運行于過冷的“藍燈區”;工業指數、外貿指數運行于偏冷的“淺藍燈區”;消費指數、居民收入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貸款指數均處于正常的“綠燈區”。
從主要經濟指標看,1—8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13.9%,為2002年以來歷史低點;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增長20.6%,呈繼續回落態勢,增長勢頭乏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7%,低于上年同期17.5個百分點,為歷史低點。
綜合判斷,受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1—8月份我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整體處于緩中趨穩、下行調整階段,回升基礎尚未穩固。
二、當前全區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當前,全球貿易增長的停滯、歐元區經濟衰退將繼續延緩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下半年世界經濟將維持低速增長。
國內經濟呈逐月回落態勢,1—8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較去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針對國內經濟增長持續回落的問題,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措施。一是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加快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減輕企業稅負;二是出臺擴大消費政策,支持家電下鄉,擴大建材下鄉試點范圍,對節能環保產品等進行財政補貼;三是央行連續二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降息,增加了貨幣流動性;四是加大重大項目推進力度;五是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其中,金融、電力等領域的20余項細則已相繼出臺。這些措施為下半年全國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政策效應顯現還需較長時間,對下半年經濟運行效果的影響仍待觀察。
從經濟先行指標來看,8月份我國制造業PMI 49.2%,突破臨界點,為9個月新低,顯示當前經濟仍在下行過程中。其中生產指數50.9%,為2011年12月以來的最低點,表明制造業生產增速繼續趨緩;新訂單指數48.7%,連續4個月低于臨界點,表明市場需求繼續呈回落走勢; 從業人員指數49.1%,連續3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下,表明企業用工量繼續減少。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延續下跌態勢,同比增速大幅下降3.5%,為34個月新低,表明實體經濟仍處于收縮階段。另外, 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7%,降幅比前6月擴大0.5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當月同比下降5.4%。這是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增速連續6個月負增長。企業利潤下滑的速度在加快,預示著本輪實體經濟的下滑還在持續,全國經濟見底仍需時日。
來自內蒙古宏觀經濟監測預警系統顯示:進入7月份,全區預警指數在連續3個月平穩運行后繼續下行,預示經濟將繼續下探。從構成先行指數的主要指標看,除外貿預警指數小幅上行外,其余指標均繼續下探,說明全區經濟穩步復蘇的基礎仍不牢固。從經濟增長動力看,1—8月份,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消費增勢乏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雖然國家一系列提振經濟的預調微調政策及自治區配套措施將為我區下半年經濟平穩增長提供政策支撐,但由于這些政策不具有直接性,效應顯現將是一個緩慢釋放的過程。因此,下半年,在市場依舊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區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三、幾點建議
從近期看,目前全區最為迫切的任務是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提高,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中長期看,全區經濟持續發展動力仍要靠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制度創新,通過改革激發出經濟發展活力。因此,下半年,我區在保增長的同時,更要從調結構、促改革等方向加強工作力度,并注重短期與中長期、微觀與宏觀政策的銜接和配合。
(一)利用倒逼機制,加快推進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一煤獨大”工業格局極大削弱了全區經濟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當前的經濟回落就是在市場形勢突變條件下,我區單一的經濟結構及粗放式發展方式的集中體現。
1.著力促進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利用本輪煤炭價格下浮形成的倒逼機制, 抓住國家支持我區建設國家級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的戰略機遇,加大對全區煤炭生產的調控力度, 著力在產業鏈延伸上下功夫,推動新型煤化工示范、稀土鋼生產、鋁后加工、工程塑料和甲醇延伸加工等資源型產業的延伸升級,努力改善全區資源型產業初級化產品比重過高的局面。
2.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改變全區單極支撐的產業結構。以落實好自治區《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為契機,在加大財政、金融、稅收、土地、資源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著重強化科技創新, 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
3.以環境管理推動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防止“兩高”行業的重復建設。抓好節能產品設備的推廣和企業節能技術改造, 加強重點用能企業項目的管理,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 推行市場節能機制,做到以環境管理推動結構調整。
(二)調整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
今年的投資增速較前幾年明顯回落,下半年如不能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將會影響全年“保增長”目標的實現。但在全力推進投資和項目建設的同時,我區更需在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上多下功夫,才能帶動后續資金的有效持續釋放。
1.抓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結構調整方向的項目。在項目的設計、申報和儲備上要強調投資的投向、結構和效益,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項目,嚴控“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重復擴張。借助國家支持我區建設國家級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的契機,盡早儲備一批煤炭資源深加工項目。目前,國家“穩增長”再次傾向基礎設施建設,我區應切實抓好重大水利工程、鐵路客運專線、城市軌道交通、農村電網以及城市醫療、養老等領域項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增強發展后勁。
2.抓好資金的有效持續投入。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雖有微調,但資金投放規模并沒有得到有效釋放,我區各類項目建設資金缺口依然較大。因此,在發揮政府投資作用的同時,關鍵是要拓寬融資渠道,尤其要推動民間資本快速進入實體經濟。近期國家啟動民間投資的政策力度空前,我區要在落實好“新36條”和42個方面的實施細則的基礎上,盡快出臺配套的實施方案,為民間資本的投資收益保駕護航。同時,在鐵路、市政、電信、金融、文化、科教衛等領域選擇一批適合民間投資、成熟度高的項目,簡化審批程序,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建設。
3.抓好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是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集聚和擴大的過程,是未來我區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目前我區的城鎮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但大部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仍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城鎮化支撐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對提前到今年啟動的重點公路、水利基礎設施、地方醫院、建筑節能和城市管網改造、中小學標準化校舍等項目做好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并有針對性的安排鐵路、支線機場,城鎮供水、供熱、供氣,節能工程、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做好明年編報工作,提高項目接續力。
4.穩妥推進房地產業發展。今年我區房地產投資連續負增長,即使是在旺季,房地產投資比重僅8%左右,房地產投資的萎縮壓低了全區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為此,在房地產調控不放松的背景下,要抓緊制定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措施,保障購房剛性需求。一是通過采取轉讓、并購、合作等方式,盤活在建樓盤。二是將中小套型住房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審批力度和建設力度,增加有效供給。三是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補貼力度,通過土地劃撥、政府貼息、稅費減免或分期支付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房建設。四是爭取農村危房舊房改造任務,加大農村危房舊房改造力度。
(三)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增強消費增長的內生動力
今年1—8月份,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2004年3月份以來的歷史新低。因此,把“促消費”置于“調結構”的突出位置,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以此擺脫單一的投資驅動型經濟。
1.從就業、收入、社保入手,建立消費平穩增長的內生動力。一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以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就業促進條例》為契機,進一步完善促進就業的措施,加大對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技能鑒定的資金補貼力度,加快建設一批覆蓋區域、形成規模、具有較強培訓能力的職業培訓基地。加強與企業溝通,大規模地開展面向城鄉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爭取今年全區職業技能培訓達到26萬人。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實名制統計,推進服務基層等12項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計劃,力爭實現10.5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著力突破小額擔保貸款瓶頸,重點扶持高校畢業生和農牧民工返鄉創業。二是努力提高城鎮中低收入者收入。繼續完善“低收入居民生活臨時補貼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盡快編制完成“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 在未完成前建議使用全區居民食品消費價格指數作為聯動機制的啟動數據;放寬聯動機制停止條件,將當月暫停補貼改為連續三個月漲幅回落3%以內時暫停補貼;提高補貼標準,建議居民食品消費價格指數每上漲1個百分點,城鎮補助對象每人每月補貼20元,農村牧區補貼對象每人每月補貼10元。三是繼續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覆蓋面,特別要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和保障水平。按照高于上年全區GDP增速穩步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平均水平,按高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提高城鄉及部分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
2.拓展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環境,建立消費平穩增長的外部環境。一是拓展消費領域。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體育健身等服務業,使之成為全區新的消費增長點。落實好我區加快發展旅游業配套政策措施,給予旅游企業和旅游項目稅收、行政事業收費及用地方面的優惠,引導景點采取降低門票等措施,擴大旅游客源,增加旅游消費規模。全面推進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公共體育設施等文化健身場所的免費開放,促進文化體育消費。加快保障性住房及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建設,增強住房消費對整個消費的帶動作用。二是優化消費環境。加強商業網點和電子商務建設, 改善農村牧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銷直接對接,降低消費成本。清理限制消費的行政性措施,保障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力。
(四)改善發展環境,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今年以來,中小企業對全區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1—7月,全區中小工業企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68.9%,同比增長14.9%,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3.1%,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全區“保增長”的重要力量。
1.加大稅費減免力度,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一是結合我區實際,爭取成為國家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省區,解決服務業重復征稅問題,為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全面減負,促進服務業專業化分工、服務外包發展和二、三產業互動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從而推動“保增長、調結構”目標的實現。二是嚴格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審批,盡快制定出臺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繼續清理批準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暫免、緩繳或降低收費標準。三是暫停征收非稅收入。今年前8個月,全區非稅收入完成289.2億元,增長15%,比稅收收入快6.5個百分點,建議暫停征收非稅收入,減輕經濟運行負擔。三是允許成長型、就業型困難企業和產品有市場的停產半停產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交社會保險費用,緩交的社會保險費用不計收滯納金。四是對由政府定價的中介服務機構服務性收費減半收取,不是政府定價的其它中介機構服務性收費按最低價收取。
2.建立中小企業風險補償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2009年自治區兩會上,巴特爾主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通過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從浙江、江蘇等地區的試點經驗看,與其他諸多方式相比,風險補償方式能有效降低銀行風險,增大放大倍數。根據測算,在貸款擔保下,一筆原始資金的放大倍數有5—8倍,但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的情況下可以放大到50倍以上。銀行發放一筆1000萬貸款的情況下,只需政府給銀行補貼10—20萬元,反之,一筆政府的1億資金,可以為50億以上貸款進行補貼,帶動50億規模的貸款。因此,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具有較強的杠桿效應,可以解決較多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而且該方式符合當前的政策框架,不會與當前國家的體制和制度產生沖突。因此,下一步,在自治區財力范圍內,盡快出臺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中小企業風險補償基金,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建議銀行給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之后,政府財政給予銀行2%的額外利息補貼,或者在銀行給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形成不良資產后,政府財政給予不良貸款20%的補償。
3.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提高中小企業本土占有率。一是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引導企業根據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適度提高銷售費用在成本費用中的比例,開展各種促銷活動,努力提高產銷率。二是擴大本地產品的消費需求。在市政建設和政府采購招標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本地產品。對重點項目和規模以上企業采購本地產品的,按照實際采購量比上年增量的1%進行獎勵。三是建立重點產品政府儲備制度,財政列出專門預算,在產品價格低位時,集中購買儲備一批項目建設所需的基本材料,將儲備的工業品作為部分項目的政府資金投入及相關補貼,減緩企業銷售壓力,促進降本提效。
(課題組負責人:杭栓柱;課題組組長:楊臣華;
報告執筆:付東梅、黃占兵、田曉明、杜勇鋒、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