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俊 趙秀清
向北開放是支撐呼倫貝爾科學發展的突出優勢。2011年,呼倫貝爾市外貿企業累計達到966家,進出口總額完成25.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729萬美元,全市7家境外投資企業共完成對外投資1.6億美元;對外派出勞務人員1198人,實現營業額1651萬美元;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順利推進,跨境合作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這些都為推動呼倫貝爾市加快對俄蒙經貿合作和構建全方位的向北開放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優勢
(一)區位優勢
呼倫貝爾市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國交界,是中國唯一的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區。擁有較長邊境線,邊境線長1733.32公里,其中,中俄邊境1051.08公里,中蒙邊境682.24公里。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呼倫貝爾市形成了以滿洲里口岸為龍頭,黑山頭、室韋、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口岸為兩冀,海拉爾航空港為中心,布局合理的沿邊開放帶和陸空主體交叉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成為國家向北開放的前沿地區。
(二)口岸及交通優勢
呼倫貝爾市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口岸資源富集地區之一,擁有國家一、二類口岸7個。發揮著連接國內外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對內可以輻射環渤海和東北地區,對外可以輻射到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及東歐國家。滿洲里口岸西接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直通荷蘭阿姆斯特丹,是第一歐亞大陸橋的交通要沖,也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65%以上的貨運量。2011年,進出口貨物2660萬噸,占全區貨運量6172.8萬噸的43.1%。近年來,海拉爾至蒙古烏蘭巴托、喬巴山,滿洲里至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等國際航線陸續開通,意味著呼倫貝爾市已建成國際立體交通網絡。同時,呼倫貝爾市與東三省的陸路交通逐步改善,在內地與俄蒙經貿交流中占有獨特地位。
(三)資源優勢
呼倫貝爾市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且品味較高。主要有煤炭、石油、銅、鉬、鐵、金、銀、鉛等。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儲量306.7億噸,占東北經濟區的一半,遠景儲量1000億噸。
中俄邊境線俄方一側,有著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鋰的儲量占全俄羅斯的80%,氫氧酸占38%,銅占21%,銀占16%,鋯占18%,鉛占9%,金占7%,鈦占18%,鋅占2.8%。除此之外,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森林資源富集,木材蓄積量261.16億立方米,占全俄第一。中蒙邊境線蒙方一側,礦產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鎢、螢石、金、銀、石油等80多種礦產。其中,石油、天然氣、黃金、銅的儲量位居世界前十位。
(四)與俄蒙經濟互補性強
呼倫貝爾市與俄蒙毗鄰地區在礦產資源、產業結構、經濟技術和生活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均有很強的互補性。特別是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和蒙古國對中國輕工產品具有較大需求,俄蒙兩國礦產資源合作開發潛力巨大,為中俄、中蒙提供了廣闊的經貿合作前景。近年來,呼倫貝爾市經濟快速發展,為充分利用經濟互補性,深化與俄蒙經貿往來創造了條件。進一步加強與俄蒙的經濟貿易合作,不僅有利于呼倫貝爾市經濟持續發展,構建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為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五)與蒙俄合作基礎日益穩固
近年來,中俄、中蒙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政治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不斷開辟出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徑。自治區與俄蒙毗鄰地區建立了定期會晤機制,豐富了國家間高層互訪的內容,使呼倫貝爾市與俄蒙經貿合作的基礎更加牢固。呼倫貝爾市與俄羅斯毗鄰地區和蒙古國東部三省有著多年來良好的經貿合作及各方面的友好往來。呼倫貝爾市分別在俄羅斯赤塔市、蒙古國東方省喬巴山市設有常駐商務代表處,可直接協調、聯絡國內外各種關系。中俄蒙彼此間政府長期互利合作機制和相關部門不定期的工作聯系制度,為呼倫貝爾市向北開放和企業“走出去”搭建了國際合作平臺。加強經貿合作的同時,呼倫貝爾市更加注重與俄蒙在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俄蒙科技展、中俄蒙選美、冰雪節、滿洲里中俄經貿展、礦產資源對接會、滿洲里經貿洽談會等展會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六)人文優勢
呼倫貝爾市與俄蒙山水相連,在自然環境、民俗、文化等方面有許多相似和相同之處。特別是滿洲里、阿日哈沙特等口岸與俄蒙有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為雙方相互信任、和睦相處創造了良好氛圍。民族、風俗與歷史關系構成了呼倫貝爾市與俄蒙經貿合作的人文優勢。
二、劣勢
(一)經貿合作方式單一
與俄蒙合作方式較為單一,主要以貿易合作為主,相互投資不足。地方間經貿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健全,相互投資和企業合作還很薄弱,缺乏大項目的支撐。合作平臺不健全,跨境經濟合作尚需破題。
(二)合作領域不寬,深度不夠
呼倫貝爾市以能源重化工為代表的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較大,提供生活消費品的輕工業所占比重偏小,且企業規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出口商品中品牌商品、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商品較少,造成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弱,直接造成了能夠出口的工業制成品比例偏低。從對俄蒙出口貿易來看,出口商品以服裝、鞋帽、蔬菜、水果、肉食制品、日用百貨為主,出口商品絕大多數為外省區商品,本地產品僅占10%左右;商品結構大多數為初級加工和低檔、低附加值產品。資源合作開發和利用方面,在承接俄蒙進口資源加工及深加工的能力不足,只有木材加工初具規模,礦石、原油等落地加工只是起步階段。“走出去”過程中,小項目多、大項目少;傳統項目多、開發資源項目少;勞務項目多、高科技合作項目少。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對俄蒙開放口岸現代化、信息化程度較低,配套性較差,管理服務還較為粗放,影響了通關速度和工作效率。滿洲里口岸運輸能力接近負荷,黑山頭、室韋、阿日哈沙特口岸與對方口岸基礎設施不配套、公路和鐵路不銜接,不能滿足口岸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呼倫貝爾市各口岸全部過貨能力3250萬噸。2011年,呼倫貝爾市進出口貨運量2660萬噸;全市多家境外投資企業過貨量6萬噸,尚有20.3萬噸貨物未運回,境外投資企業達產后總計需要運力是1700萬噸,運力需求巨大,口岸過貨能力將阻礙呼倫貝爾市對俄蒙經貿合作項目的快速發展。口岸各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配套服務功能整體滯后于標準廠房等項目建設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推進。
(四)開放合作人才不足
許多企業對俄蒙市場、法律、政策研究不夠;對俄蒙投資項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夠充分,風險評估不足;對項目運營和企業經營管理缺乏經驗等,制約了與俄蒙合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五)合作信息不暢通
由于缺乏對俄蒙政策、法律、市場的研究,難以為呼倫貝爾客商赴俄蒙從事經貿活動提供準確、權威、可靠的信息資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俄蒙投資企業的投資決策。
三、機遇
(一)中俄、中蒙不斷深化伙伴關系
目前中俄雙邊關系良好,并且兩國非常重視相鄰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同俄羅斯政府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發展綱要相呼應,為兩國地方合作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09年,中俄簽訂《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標志著中俄兩國地區性合作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2010年,中俄兩國元首簽署了《中俄關于全面深化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強調雙方將采取更加務實、靈活的方式推動重大投資合作項目,為中俄經貿合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條件。這些條約及規劃的實施,必將為呼倫貝爾市進一步擴大對俄經貿合作、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中蒙兩國經貿合作有望繼續取得新進展。2003年,中蒙建立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使新世紀的中蒙關系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8年,中蒙兩國簽署了《中蒙經貿合作中期發展綱要》,標志著中蒙兩國經貿合作特別是礦產資源合作開發進入新階段。2011年,中蒙簽署《中蒙關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雙方重申把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貿合作首要方向。
(二)國內政策環境良好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興邊富民行動、扶持老少邊窮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等若干扶持政策和《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若干新政策與新措施實施,以及《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批準實施,將為呼倫貝爾市深化對外開放程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國家鼓勵東部產業和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重大項目布局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呼倫貝爾沿邊開發開放注入強大的動力。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21號)明確提出,將內蒙古建成“向北開放重要的橋頭堡”,加大對國內短缺原材料進口的扶持力度,推進滿洲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2010年6月,國務院在《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在滿洲里建設“開發開放試驗區”。2011年,商務部與自治區政府簽署《部區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商務部將圍繞推進重點項目和完善商務促進政策,以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和培育外經貿增長點為突破,全力支持內蒙古向北開放。自治區“十二五”規劃提出,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開放新的領域和空間,提升開放層次,建設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構筑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國家和自治區關于推進向北開放、優化對外開放總體布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和逐步落實,必將形成政策集聚和疊加效應,為挖掘發展潛力和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三)俄蒙進一步擴大開放
隨著俄羅斯入世后,在市場準入、投資環境等方面都將發生明顯的變化,這對中俄經貿合作特別是兩國毗鄰的經貿關系將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加入世貿組織將使俄羅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有利于中國企業擴大商品出口潛力。俄羅斯入世后市場環境的改善,“灰色清關”問題將逐步解決,有利于中國企業按國際慣例開展各項經貿活動。
蒙古國作為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采取積極的對外開放戰略。目前,蒙古國已經向周邊國家和世界敞開了大門,尋求廣泛的發展機會和合作伙伴。蒙古國的發展戰略首先是以東北亞地區為依托,中國是其最密切的合作伙伴。隨著蒙古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必將會加強與呼倫貝爾市的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四、挑戰
(一)俄羅斯入世帶來的不利影響
入世后,俄羅斯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進一步增強,我國引進俄羅斯先進技術的難度將會增大。同時,除農副產品外,服裝、紡織品、鞋類和家電仍是我國對俄出口的主要商品。長期以來,這些產品在俄羅斯市場上除價格優勢外,并不具備其他明顯的競爭優勢。俄羅斯入世后,在向中國開放市場的同時,也向其他世貿成員開放市場,中國商品必然要與其他成員的商品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
(二)俄蒙的法律環境相對較差
俄蒙的法律環境相對較差、政策多變,執行存在隨意性,尤其對礦產資源類的經濟政策每年都在調整,對我國在俄蒙投資的礦產資源開發類項目在批準條件和手續上要求十分苛刻。2012年5月,蒙古國將礦業、金融及媒體、信息及通信業列為三大戰略部門,并為外資進入設置了上限。同時,蒙古國某些條款還存在不確定性,如:規定政府可以根據需要確立新的戰略部門,使投資者擔憂蒙古國政府或進一步擴展戰略部門所涉范圍。
(三)俄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俄蒙一側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運輸條件、水、電等基礎設施不能適應日益擴大的經貿合作的需要,制約了呼倫貝爾市與俄蒙在礦產資源等領域的合作開發。
(四)國家出臺抑制產能過剩行業發展的政策
國務院[2009]38號文件的出臺,明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六大行業為產能過剩行業,采取的是既有控制,又有引導的措施,對產能過剩的行業繼續擴大產能的投資項目堅決抑制。顯而易見,產能過剩行業正是呼倫貝爾市與俄蒙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和優勢所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呼倫貝爾市與俄蒙在煤炭、水泥等進出口加工產業的合作,限制了資源落地加工項目的投資和建設。
(五)與周邊地區存在激烈市場競爭
呼倫貝爾市與周邊省區和蒙東地區其它盟市面對相近市場,且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在向北開放中將對資源、人才、資本等爭奪將十分激烈。鑒于目標市場的同一化,地區間、行業內極易引發惡性競爭。
未來一個時期,呼倫貝爾市與俄蒙開展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是主流。深化與俄蒙經貿合作將成為呼倫貝爾市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的巨大經濟活力,機遇和挑戰并存,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基于此,呼倫貝爾市應當抓住內蒙古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和滿洲里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機遇,加強地方經濟發展與向北開放的融合,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深化對俄蒙經貿合作,由注重口岸的門戶、通道功能向注重其綜合經濟開發功能轉變,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開發功能,形成以口岸和中心城市為核心、多層次的經濟合作格局,在我國向北開放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