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進入9月,市場便出現了數個利好的扎堆現象,中登公司連發三條“通知”,頗有幾分救市的意味。
這三條“通知”分別是:《關于信托產品開戶與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計劃開戶與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于調整跨市場交易所交易基金代辦券商交收價差保證金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決定從即日起,重新恢復信托產品開立證券賬戶,保險公司開展集合資產管理和特定客戶資產管理的證券開戶也全面開放。業內人士表示,毫無疑問,這將有利于股市引進長線機構投資者,為市場注入增量資金。而關于基金交易的通知則決定,從2012年9月3日起,代辦券商的交收價差保證金比例由10%調整至5%。而且除此之外,中登公司負責人還表示,目前正在研究銀行理財產品等資金的入市問題。之前有傳言稱,當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時,管理層就會開始一系列救市計劃。聽聞這三條通知,有人開始猜測可能是救市計劃提前釋放。
不管是計劃之舉,還是偶發為之,市場短期不排除會出現一輪無法判別級別的反彈。這里面有利好刺激的作用,也有小指數反復走強、表現抗跌的緣故。創業板指將于10月迎來3年期滿的大非解禁潮。據統計,自8月29日起至年末的4個月時間里,創業板公司即將解除限售的股份數量合計高達49.39億股,其中九成以上均為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首發原股東所持股份。從金額的角度衡量,10月份,創業板流通市值解禁在500億元上下。而同為小指數的中小板指,其對應的11月流通市值解禁金額在1000億元左右。或許,小指數近期異常的抗跌表現,也是在為未來異乎尋常的解禁高峰贏得空間。
但市場會就此轉勢么?就當前的政策看來,很難。畢竟市場估值不斷下壓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二級市場流通市值的過度膨脹。目前管理層推出的利好,只能說對主要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問題的實質還未解決,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資金與籌碼的不對等之下,市場最終結局只能是以不斷下跌來平衡。這樣看來,短期利好的刺激作用一完,市場還是要回到更大的下跌周期中去,短期的強力反彈反而是為了中期下跌積蓄力量。
去年以來的陰跌連綿與今年5月以來的連續下跌,令市場救市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市場中亦展開了關于救市的大討論,大家紛紛在問:“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業內的專家和股民們,多數將矛頭指向了股市制度的缺陷,并相應地提出了諸如新股發行放緩或者暫停、完善A股分紅制度等建議建言,甚至有人提出“制度推倒重來,頂層設計保護散戶”,極端呼聲的背后,滿是投資者的急切與憤怒。
歸根結底,真正的救市還是要解決流動性與流通市值不對等的問題,這不但需要入市渠道真正放寬,而且還需要平抑針對二級市場的過度“抽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資金流入市場,才能讓資金與籌碼供應在無需過度下跌的情況下趨于平衡,才能托得起當前居高不下的總流通市值。但這張牌,管理層是不會輕易打出來的。玩牌的人們都知道,不管你手里是一副好牌還是爛牌,王牌的出場總要選擇最關鍵的時刻。所以,在股市低迷的情況沒有惡化到嚴重程度之前,很難看到王牌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