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祥
〔關鍵詞〕 語文教學;情感;思想;語言;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32—01
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驅動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而忽視情感目標的滲透。這樣教學,既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情感的豐富、能力的發展等。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把課堂設計成一種良好的“情感場”,讓每個學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使學生的智力、能力得到發展,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得到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情感源于思想
情感來源于思想,沒有深刻的思想就難以有深刻的認知。一名好的教師應該是思想深刻的人,應該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胸襟,應該充滿對生活與人生的感悟。只有如此,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從更高的思想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再現作品的情感。僅僅自己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還不夠,教師還要將自己獲得的情感體驗巧妙地傳達給學生。例如,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激起學生悲憤激越的情緒,讓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愛憎之情,最后聯系社會現實展開熱烈討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生踴躍發表意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去關心國家命運。
二、情感依附于語言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要“還原”文章的情感,必須依賴于巧妙的語言。好的語文教師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為了更好地表達文章情感,教師要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要有輕重緩急,情感表達或激昂慷慨,或深沉哀婉,或輕快流暢。課文語言要如出我手,如出我口,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受到陶冶,引起強烈的共鳴。如,講授《回延安》時,引導學生體會延安的景色和人物,把握詩的感情基調。指導學生朗讀,仔細體會詩的情感,配以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指導,學生在朗讀中受到了情感教育。
三、情感依賴于環境
人類的情感活動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過程,它與外界的各種刺激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其中環境因素引發人的情感活動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在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創設教學情境。
1.開門見山,先入為主。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進而快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花鳥樹木、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2.巧設懸念,激發情感。教師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3.故事吸引,情境感染。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烈,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講授新課前,教師可以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
總之,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同時,因其載道明理,表情達意,并含有豐富的美感因素,所以又具有思想教育性和審美教育性。在語文教學中,應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陶冶情操融為一體,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美感人。
.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