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蕓
一、“民間高利貸”的溯源
民間借貸因其自發性、盲目性、逐利性的特點,加之我國金融監管不嚴、資金需求量大等外界原因,利率不斷攀升。民間借貸沒有經過工商部門注冊,其自身缺乏規范性,金融監管部門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監督,造成了民間借貸的變質。故“民間高利貸”是由“民間借貸”因未規范化而自然衍生出的失控的民間金融行為。
向來被視為我國金融發展的標志性區域——溫州在改革開放以后它的民間借貸得到了迅速發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溫州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投入資金非常少,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時間內,國家對溫州的投入不到6個億。改革開放后,國家的投入也沒有明顯增加,溫州的外部投資也不多。此時,民間借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溫州的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是通過民間借貸開始生產經營活動,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依靠它來彌補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缺口,最后逐步發展壯大,創造了聞名中外的“溫州模式”。
二、溫州民間借貸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溫州的民間借貸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互助階段,是以“呈會”形式出現的融資方式,即親朋直接共同集資,輪流給彼此使用,使用者要支付利息。資金來源主要是個人的勞動收入和歷年積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溫州農村的家庭工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對資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民間借貸攀附親緣和地緣得以迅速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種民間借貸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溫州大多數家庭都進入到這一借貸循環中。這一階段主要以互助為主,是民間自發調節資金余缺的一種方式,這時利率較低,但是參差不齊,基本上月息在1%以內,最高達到4.5%,這要視借款數額、期限、對資金需要的緩急程度以及借貸雙方的私人關系等因素而定。
第二階段是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出現。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互助形式慢慢催生出了資金“掮客”群體,他們從借款人那里得到資金,再以稍高利息貸給借款人,獲取利差收益。這是由于傳統的借貸方式不能滿足生產經營資金的需要而出現的新的民間借貸方式。這時的借款月息有所提高,一般為2%—2.5%左右,高的達到3%—5%,甚至6%。后來出現了私人錢莊,他們以自身資產作為擔保,獲得低息資金,再以高息貸出,形成了非正規金融機構。這一時期的民間借貸活動對溫州民營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據統計,溫州民營企業在這一階段的融資,有70%來自民間借貸,而來自官方金融機構的不足5%。
第三階段是失控階段。資金“掮客”群體在此時已衍生為各類擔保公司、典當行和寄售行主力,甚至成為高利貸“操盤者”。還有各種“輪會”、“搖會”等民間集資行為也曾招致一場震動全國的整頓行動。民間資金再次整合、聚攏,由此,隨著典當行激增、寄售行興旺、擔保公司盛行,溫州的傳統借貸模式已被徹底打破,幾近呈現“滿城借貸”的態勢。
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就溫州民間借貸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2010年貸款規模收緊后,民間借貸利率最高漲到14.37%,與六個月以內央行貸款利率有近10%的利差,這使不少民間資金借助典當行、擔保公司、合會等金融機構流入民間借貸市場。2011 年7 月21 日,該支行發布了《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目前處于階段性活躍時期,估計市場規模約1100 億元,有89%的家庭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了民間借貸。民間借貸的資金來源中,當地企業和當地居民所占比重分別為30%和20%,有40%來自外地企業和居民,另外10%來自銀行,但是,考慮到外地企業和居民中有一部分資金也是來源于銀行,所以銀行的占比提升到30%—40%。其中,用于一般生產經營的僅占35%,用于房地產的占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上的資金規模高達40%,約440億元。該支行還就溫州的民間借貸意愿進行調查,儲戶問卷顯示,在最合算的投資方式中,選擇民間借貸的儲戶占24.5%,并首度超越其他投資方式,成為被溫州人看好的繼樓市之后的首選游資出路。
三、民間借貸存在的必然性
民間借貸存在的必然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源于它自身的優勢,二是客觀金融環境促成了民間借貸活躍的現象。當既有的金融體系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就會出現高利貸,也就是說,民間高利貸折射出了我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問題。
民間借貸的主體基本分為借款人、放款人和擔保公司。擔保公司是這兩年溫州民間放貸的主力軍。他們的資金大部分借自民間,普通家庭把錢交給中間人,中間人再借給擔保公司,利率也在這層層輾轉中增加。
從借款人角度,溫州市約有中小企業7.7萬家,民營經濟非常活躍,但卻很難爭取到銀行貸款,生產周轉資金的不足主要通過民間借貸來解決,這應該是溫州民間借貸發達的重要原因。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往往有量小、期限短、時間要求急等特點,而銀行只對極少數規模和實力較大的企業提供部分信用貸款,對于大多數企業都要求抵押擔保,且審批嚴格、手續繁瑣、辦理時間長、貸款比例低。民間借貸以其金額小、形式靈活、手續簡便且辦理時間短、利率可協商等諸多優勢在金融市場中贏得了一席之地,并逐步發展壯大。隨著2010年銀根收緊,企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更是拉動了民間借貸市場的活躍。
從放款人角度,將民間借貸作為游資出路是因追求利潤最大化。把錢存銀行增值有限,在現金投資渠道不多,而股票市場風險又太高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投資方式。民間資金多傾向于進入了一些容易炒作的暴利行業領域,但自金融危機以來,山西煤改、迪拜危機、樓市限購、股票暴跌,這些錢都回流到了溫州,受高額利益驅使,便進入了民間借貸。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產業競爭激烈,企業的產業資本利潤逐步下降。而國際市場環境又復雜多變,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溫州企業面臨產品滯銷、存貨資金占用率高,產業資本回報率僅在1%—3%。在溫州,很多老板既做實業又開擔保公司,他們將自有資產作擔保以獲取低息資金,再以高息貸出,從而獲得利差收入。顯然,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事民間借貸來錢更為輕松容易,而且從事民間借貸的個體或組織從來不為其交易納稅。
四、當前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
民間借貸的不規范性導致非法集資的事件頻發,也為詐騙和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給整個地區的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
1985年的溫州“抬會”崩盤,會款發生額達8億元,參與人數達30萬之多,導致63人自殺,200 余人潛逃,近千人被追債者非法關押、拷打,數萬家庭傾家蕩產。類似的事件還包括1999 年溫州平陽水頭發生的“會案”,2004 年蒼南爆發的“礬山連環會案”。
由于實體經濟放緩、房地產市場降溫,且正規銀行貸款持續收緊,一些企業無法履行債務。自今年4月份以來,據媒體報道,已有90多名企業老板因無法償還債務而出逃,僅在9月份就有20多個。其中,江南皮革董事長黃鶴已攜帶妻子和兩個孩子潛逃到國外。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隸屬江南控股集團下屬子公司之一,注冊資本1580萬元。江南皮革倒下激起了投資者的焦慮情緒,導致了民間借貸的資金擠兌效應。截至2011年4月6日,江南皮革公司負債約2.6 億元,其留下的資產總計約為1.7 億元,所有者權益約為—8741 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52.9%。江南皮革欠中國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浙江農合三家銀行的短期借款和應付票據分別為6400 多萬元、1400 多萬元和2200 多萬元。通過銀行借款和辦理應付票據,從光大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和中國銀行借出卻又無法確認資金使用情況的,總計達6315 萬元,其中光大銀行達到3000 萬元。截至5 月31 日,其供應商向龍灣區成立的清算組申報債權整理數為8231 萬余元。
在溫州做實業的大多數中小企業的毛利潤一般在3%—5%,不會超過10%,根本不可能靠實業賺錢來償債,借高利貸很容易將企業逼上絕路。大部分企業通過民間借貸滿足臨時性、過渡性的資金需求,目前中國經濟的減速意味著部分企業效益和還款能力降低,高額的債務壓力迫使中小企業主不得不選擇跑路和跳樓,從而使溫州的民間債務鏈發生終端斷裂。
民間借貸的高利率、不規范的市場操作使其演化為純粹的資金炒作,造成產業空心化。資金流向門檻低、收益回報期短的暴利領域,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影響社會安定。
五、小結
為應對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央行采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貨幣資金的流動性泛濫,充沛的民間資金流向了暴利領域,如房地產,而在限購令、限貸令的雙重打壓下,資金又回流到了民間借貸市場。而中小企業恰逢融資困難,難以填補營運資金的缺口,以致民間借貸“坐地起價”,將利息越推越高,民間高利貸愈演愈烈。對于民間高利貸的應對措施應采取“疏”、“堵”雙管齊下。
溫州的民間資金多投于傳統產業,導致投資飽和、利潤率下降,因此,政府部門要拓寬投資渠道以疏導資金,積極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資金缺口較大又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投資項目上,如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產品開發等,并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加以扶持,著手從法律法規途徑規范民間集資行為,使民間借貸走上規范化運作軌道。
對于民間借貸一味打壓只會令其轉向地下操作,更易藏污納垢,還會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大危機。所以,金融監管部門應制定嚴格的管理規定,給民間金融合法地位并將其納入監管,規范民間借貸的市場操作,簽訂書面合同,對于資金流向嚴格監管,防止惡意借貸以進行非法活動。對一些攫取高額暴利的高利貸者給予嚴厲打擊、取締,對合法的借貸行為予以保護。
最大限度發揮當前市場上已有的小額貸款公司和銀行的作用,對金融體系進行創新改革,結合國有資金和民間資金,建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引導民間金融組織成為規范化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使正規金融機構提高自身競爭力,通過競爭來淘汰高利貸??梢栽试S發行企業債券,或將中小企業貸款證券化,將幾個中小企業組團上市,增加融資方式,以填補企業的營運資金缺口。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