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霞
【摘 要】 文章通過研究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數據收集現狀、中小企業信息披露現狀和缺陷,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優勢和缺陷等問題,引導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更好地收集中小型被審計單位行業相關數據,即利用上市公司相關行業信息,或通過政府信息平臺直接獲取中小企業行業信息,據以實現評估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為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全面貫徹和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和方法奠定基礎。
【關鍵詞】 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 風險導向審計; 數據收集; 解決方案
一、引言
會計師事務所運用風險導向審計理論和方法的現狀調查顯示,在審計實務中,國內的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對風險導向審計的實際運用與預期的效果之間差距還比較大。多數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為應付行業協會的檢查中對工作底稿的要求,在執行了解內控、控制測試、實質性分析程序、細節測試等審計程序時,大多都是通過機械地“走程序”來收集審計證據,從而完成審計工作底稿,以避免行業協會的處罰。風險審計準則中要求的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控制測試、實質性分析程序、細節測試等審計程序,其中關于貫徹風險導向理念的部分審計程序形同虛設,且相互之間幾乎完全脫節,未能對風險進行正確的識別和評估,也未能將風險評估結果應用于整個審計過程,發揮其“導向”的作用,很多審計意見的基礎是直接建立在與前面審計環節和程序嚴重脫節的、隨意性較強的細節測試結論上。
“風險導向審計”并沒有在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在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得以實際運用。其原因來自于多方面,包括風險評估內容、行業監管、審計程序執行、人員、成本、企業等因素。風險導向審計的實施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具備能對被審計單位整個企業、行業、市場微觀乃至宏觀經濟環境進行對比、分析和判斷的信息數據,故究其根本原因則在于:我國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還未能采用先進的方法量化和評估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且數據積累嚴重不足,無法承擔建立一個數據庫的高成本投入。另外,我國信息公開透明度不高,致使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無法收集到與中小型被審計單位同行業的真實可靠的數據,導致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在當今實務操作中沒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其現狀不容樂觀。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要全面貫徹和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和方法,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是收集到中小型被審計單位同行業相關數據,并采用正確的方法量化和評估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因此,相關數據的收集是起點。
二、數據收集現狀
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面對的客戶群一般為中小型企業居多,且一般為非上市的中小企業,而要收集非上市中小企業的被審計單位的同行業相關信息則受到相當限制。
(一)非上市中小企業信息披露的現狀
目前,信息的披露缺乏一定的可靠性、相關性、充分性、及時性和真實性。主要是由于我國現行政策對非上市的中小企業缺乏應有的關注,相應的監督體制不健全,監督力度不到位等外部因素,以及中小企業自身管理制度薄弱、相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人員素質較低等內部因素造成的。
具體而言,第一,我國有幾千年的傳統,即信息就是秘密,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組織,在信息公開方面都缺乏一定的公開透明度。第二,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制要求非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公開披露企業的相關信息。第三,非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公開披露的信息不完整,因為非上市中小企業目前并不具備對外披露信息的固定渠道,在其已有網站所披露的信息也極不完整。第四,信息的披露也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的,相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非上市的中小企業其規模較小,抗成本能力較弱,面對信息的披露表現出更加的不積極和不愿意。其結果是,目前非上市中小企業的信息一直處于一種保密狀態,讓置身外界的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方很難獲取中小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等相關信息。
據調查表明,企業網站所披露的信息一般為企業的簡介、發展歷程、業務經營范圍、產品展示等內容,很少涉及財務報表編制以及與企業風險評估有關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
另外,行政部門對非上市中小企業的信息需求少而簡單,且信息需求的行政部門也較少或單一;再者,不同的行政部門對信息有著不同的要求和統計口徑,即使利益相關方能獲取相關職能部門披露的企業信息,該信息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可靠性、真實性及可比性等披露信息應具備的質量特征。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優勢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具有信息披露義務,應當同時向所有投資者或社會公眾公開披露信息,且披露的信息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上市公司必須定期向公眾披露公司的資產、交易、年報等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相關信息,包括非財務信息,而非上市公司則不必。
上市公司應該披露的信息包括: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效益、資產營運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獨立董事比例、股東支持程度、技術更新狀況、主要產品壽命周期、行業特性、行業發展狀況以及所處區域等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其中,年度報告應當披露:公司基本情況;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情況、持股變動情況、年度報酬情況;公司股票、債券發行及變動情況,報告期末股票、債券總額、股東總數,公司前10大股東持股情況;以及持股5%以上股東、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情況等內容。
而臨時報告則應當披露某些可能對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事件,包括重大事件公告和公司收購公告。比如,公司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范圍的重大變化;公司的重大投資行為和重大的購置財產的決定;可能對公司的資產、負債、權益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重要合同;公司發生重大債務和未能清償到期重大債務的違約情況,或者發生大額賠償責任;公司發生重大虧損或者重大損失;公司生產經營的外部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主要系非財務信息。
由此可見,上市公司應該披露的這些信息是運用風險導向審計的根基,是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所不可缺少的數據來源。
三、信息收集解決方案
(一)借鑒上市公司信息
既然法律法規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相關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置身外界的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方就能較容易地收集到上市公司的信息。作為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也可通過此渠道收集到與被審計單位類似的、同行業的上市公司行業信息,再以中小企業和上市公司的相關指標作為權重,將其調整轉換為被審計單位所屬中小企業同行業數據。
關于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按照2011年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確定劃分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具體標準則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此劃分標準可作為調整上市公司數據的權重。
(二)上市公司信息收集缺陷
企業官方網站是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利益相關方收集企業非財務信息的重要渠道。非財務信息披露是指企業除財務信息以外的社會、環境信息,且當審計實務中評估企業經營風險時,非財務信息的獲取是根本。
雖然法律法規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相關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且利益相關方可以較容易地收集到上市公司的信息,但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根據年度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日常披露(企業官方網站)和臨時披露(企業對重大社會、環境影響的專項披露)為主線,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企業官方網站進行評價分析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上市公司99%非財務信息披露不及格。
據調查,上市公司披露非財務信息披露不合格的主要表現在于:
1.披露的內容不完整。企業沒有完全披露合作伙伴、雇員、政府、客戶、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和其他內、外部等具體指標的解釋說明、理念、規定、措施、績效和案例。
2.披露信息不易于獲取。多數企業網站上雖然設有信息檢索功能,但缺乏清晰的導航設計,不利于利益相關方獲取必要信息。
3.披露的內容不到位。大多數企業在官網上只宣傳自己的榮譽、業績、優秀案例等正面信息,并不披露其社會責任、環境污染方面的負面信息,以及未對負面信息進行相關解釋說明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等,普遍存在“報喜不報憂”問題。
4.減少成本減少披露。大量非財務信息的披露意味著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支出以及較多的資源收集成本。
5.外部壓力影響披露數量質量。非財務信息披露的多少、詳盡程度還主要來自于相關監管和外部壓力的影響。目前,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和外部壓力還不夠到位,與法律規定還存在一定差距。
6.信息披露的延時性。許多企業信息的披露缺乏時效性,不夠及時,更新的頻度不夠,表明企業對官網的建設缺乏重視。
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缺陷,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在收集上市公司信息時,缺乏必要的非財務信息以完成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風險評估。
(三)搭建非上市中小企業信息共享平臺
為了能彌補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缺陷,可通過政府相關部門搭建一個非上市中小企業信息共享平臺,讓利益相關方能直接收集到非上市中小型企業的財務信息以及非財務信息,讓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能夠按質按量完成收集用于評估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的相關信息數據。
基于此,一個收集中小企業信息數據的有效途徑將被描述為,政府、統計、稅務、銀行、工商、行業主管部門等機構建立一個信息共享平臺,如,按類別及行業收集、存儲、更新運用風險導向審計所需要掌握的會計、審計、法律法規等資料,客戶所在行業、企業戰略等指標、數據,能夠針對不同的被審計單位的行業狀況、法律環境、經營風險等指標進行實際的調查、分析,讓會計師事務所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成為可能。
該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必須要由政府各級主管部門以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建立一個具有統一口徑的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否則將會造成中小企業信息披露的隨意性以及外部獲取企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和高成本投入。因為,外部對企業信息數據披露的要求并不一致,且無統一標準,包括披露的途徑、詳細程度、強制性,以及數據的編制基礎等都不盡相同,則造成數據信息披露的口徑差異大、質量不高、強制性不夠、數據的可靠性較弱等弊端。
四、結論
只有通過上市公司信息的收集,或者通過政府搭建的非上市中小企業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數據的收集,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才能量化被審計單位所屬中小企業行業和被審計單位的各種經營風險值,并將兩者風險值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最后評估出被審計單位風險的高低;才能真正讓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全面貫徹和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和方法成為現實。
筆者今后將進一步討論,如果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通過恰當的渠道,收集到上市公司某行業的信息數據,如何將其調整為中小型被審計單位同行業有效數據的方法;政府部門該怎樣操作,才能讓非上市中小企業信息共享平臺數據收集成為可能;如何采用恰當的方法,計算和量化被審計單位及其同行業經營風險值,完成對企業經營風險的評估。
【主要參考文獻】
[1] 綦好東,黃躍群.我國非上市國有企業信息公開披露:現狀分析與制度設計[J].管理世界,2009(2):174-175.
[2]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S].2006.
[3]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S].2011.
[4] 鐘宏武,張旺,張蒽,等.中國上市公司非財務信息披露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