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在虛偽作秀泛濫的當下,對于官員作秀,公眾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態度的。如何使合理“政治秀”取信于民,消彌公眾的誤解,并形成良性互動,是官場政治的一道必答題。
合理“政治秀”要整體把握政府形象的公眾標準
“秀”, 是一個十分普通的社會現象,沒有“秀”就沒有現代生活。近年來,不少地方官員高調亮相。捧的人說這是好事兒,是“個性官員”展現其個性的表現,說明我們的官場文化在進步。但譏之者認為,這不過是作秀的一種,并無什么實質性的改變。
官員的作秀是傳播政務信息、演繹執政理念的生動形式,是營造良好的政府公共關系、改變政府官員刻板形象的實踐載體。公眾通過媒體“看到”官員的出場和作秀,從而感知、理解政府是什么、是什么政府、政府在想什么和干什么。
前段時間,某市市長親民考察的舉措是坐在敞篷卡車上查看市容市貌,以觀有哪些可供改進之處。警車前后加護不說,這大卡車上坐人是交通法規明令禁止的行為。
作秀從來都是官場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國家的公務員作起秀來更是花樣百出。美國總統到哪里總要找個小孩抱抱,上上鏡;而總統一家大小出現又總要牽一條很帥很可愛的狗,以至于總統家庭被稱為第一家庭,總統夫人被稱為第一夫人,而總統家的狗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犬。這種“秀”是由官場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首先,不作秀就沒有知名度,而知名度是很多公職人員繼續吃這碗飯的根本;其次,要表明對得起選民給自己的選票、納稅人給自己發工資的稅收;第三,表達自己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部分,想您之所想——兄弟我也是普通人嘛。相比之下,我們的官員的秀實在是作得還太不夠。
但人家作秀作得確實專業,表達起來也很到位,這主要還是思考的基點不同造成的。一般來說,很多國家官員作秀是作給老百姓看的,而我們這里的官員作秀則是做給上司看的。因為作秀而擁有社會知名度之后,在官場上算是一種政治資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望”。很多作秀有成的官員在積聚了足夠的社會知名度之后,就在官階提升選拔系統當中擁有了一定的資本,可以作為再次前進的階梯。也不能說這種作秀不是給老百姓看的,但讓老百姓看并非是目的,根本目的是以此作為晉升之階。所以,作秀作到了騎車在汽車道上晃悠也就不奇怪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向上作秀的思維底色,使得我們的官員一旦作秀就會破綻百出。所謂的開明與個性,在這里完全穿幫。
作秀要經得起民意的檢驗,也就是媒體上經常說的“一切工作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標準”,這是判斷一切作秀是否合格的基本依據。說過的話發過的誓,那可不是浮云,想飄過就飄過,無論你如何掩蓋,那些秀就在那里,已經記錄在案,國民可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如果政治人物的行動止步于作秀,錯把作秀當成政績,那么,其作秀的效用也就到此為止,不但于自己形象、于政府形象無補,反而把自己弄成一個可笑的話柄。
官員作秀毋庸避諱真實個性的展現,以真我面對公眾,以真情感染公眾,以真話引導公眾,以真理勸勉公眾,以真行示范公眾,這樣才能使我們視野中的官場生態環境呈現出生動活潑的豐富性、多樣性。無論是普通公務員還是政府官員,都是從不同的家庭和學校里成長起來的,都是具有不同個性的普通人。因此,在工作中必然會有一定的個性,特別是當遇到突發情況時的即席表態或進行處理時,很容易帶有個性色彩。這是十分正常的,應值得尊重,不能要求所有的領導干部在處理公共事務時都永遠是一個范式。當然,由于公共管理工作的要求,對官員規定了一些必要的共同的行為規范,特別是政治方面的規范,官員說話辦事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要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不能“為所欲為”。
政府治理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和探索。而推進創新,不僅需要中央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還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領導干部,這些人能夠結合每個地方和部門的實際情況,把中央的正確路線、政策和當地的實際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聲有色地推進各個地方的改革和發展事業。而要進行創新,就需要打破成規陋習,就需要張揚個性,允許官員進行創新。
如果我們承認官場就是政治舞臺,那么,我們就必須承認作秀是官員的一種本分。官員作秀不是什么中國特色,而是官員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作秀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切作秀活動都必須在公共場合內完成,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秀,背地里完成的勾當,學術名為“潛規則”,俗稱“作鬼”。秀只是表面功夫,花時間作秀總比花時間作鬼要好,但是,目前的官場秀離真正的有作為,還有不小的距離。
合理“政治秀”要符合民意期待
作秀這詞的定義,就是做給別人看的行為,也就預設了公開的前提。要作秀,一定是意識中感覺到有人在看,才有可能“秀”得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很多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如果完全不公開,官員也就完全不需要作秀了。
前不久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參加博鰲論壇,按美方財務報銷標準搭乘經濟艙,入住四星級酒店,這一故事被廣為傳播。我們需要知道,駱家輝是為了要讓別國官員出糗才在博鰲住不同的酒店嗎?顯然不是。如果參加博鰲論壇的官員為了作秀而改住便宜酒店,這個社會一定會變得好多了。
“官場秀”不必追究官員心里到底想什么,只需看他們外在的行為是否符合民意期待。官員搭經濟艙就給掌聲,官員住四星酒店就予以報道表揚,官員出入沒有大批隨從就拍照廣為周知……這樣,作秀的行為成了習慣,成了規范,久而久之,也就“假戲真作”了。
前幾年北京20余萬車友發起了“為首都多一個藍天,我們每月少開一天車”活動,作為該市環保局的新聞發言人、副局長杜少中當場表示支持和響應。翌晨,這位副局長放棄駕車,步行6公里上班。僅在一天里駕車出行,其對環境的污染可能微乎其微,同理,僅一天棄車步行,其對環境的清潔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杜少中此舉已因偶一為之和其官員身份,而被公眾認定是一個作秀事件。
6公里在偌大的北京城中,算是超短的距離了。雖然步行上班有利于環保、有利于健康,但不一定適合每一個有車族。對于那些離單位有30公里或更遠的市民來說,杜局長步行的作秀成分更是顯而易見。
然而,即使是一個明顯的作秀事件,其示范意義仍不可低估。作為該市環保局的新聞發言人,這個“秀”由杜少中來作可謂恰當。在大量北京市民以買車為榮,每天有1000輛新車涌上北京路面的今天,棄車步行有利于推行以少開車為榮的理念;由環保官員親身示范,則有利于“每月少開一天車”的環保理念在更大范圍內被踐行。
環保官員的這種“秀”,大大推進了行政透明的同時,也有利于塑造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與公共意識,這一類官員秀,正是官員在向人民交作業,等待公民客觀地打分。它無形中喚起了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并用實際行動告訴每一個公民:公共事務決不是一兩個官員說了算的一言堂,不僅人人相關,而且人人有責,人人都有對公共事務提出切合實際之意見的責任和基本權利。
中華文化格外重視內在的“意”與“心”,講究動機,深察思慮。換句話說,光看一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一定還要探索行為背后的思想,并且相信:真正的修養、教育,不單要看行為,還要看到行為背后的思想。官員基于真誠的“秀”,必將拉近民眾與官員之間的感情距離,消彌、緩解相互間的誤解和對立,對依法行政有益無害。
這些年百姓看到了太多沒有內容的會議、空洞的口號、大而不當的政績工程。那些從官員口中建起的空中樓閣,最終都如海市蜃樓一般,在民眾失望的目光中成為笑談。在民意面前,一場高質量的官員秀要比一次冗長的低效會議更有實質意義。
合理“政治秀”要與民眾形成良性互動
所謂作秀,其實就是官員在公開場合露面。前年春節,某省各級政府與電信部門合作,推出電話語音拜年方式。節前,該省數十個市、區、縣的黨政一把手錄制好拜年語音電話,在春節期間,由電信部門負責將拜年電話陸續打給民眾,拜年電話總量達數百萬。有關人士稱,電視、報紙拜年,領導正襟危坐,市民會有距離感,所以電話拜年是“為了和百姓套近乎”。對這種做法,民眾通過媒體迅速給予了毫不客氣的批評,他們認為,電話拜年與電視、報紙拜年本質上沒什么不同,都屬于沒有互動的單向交流,一個語音拜年電話要花費一毛多錢,幾百萬個電話,總花費估計要幾十萬,這樣的錢花得真不值,而且公款拜年,納稅人會同意嗎?拜年內容說到底還是宣傳政績,容易引起群眾反感。
今天的中國,民眾的訴求日益多元,輿論質疑時有耳聞。各級政府的回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執政水平、檢驗執政理念的重要標桿。在百姓眼里,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眾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眾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
近些年來,正是在中央“公開及時、準確透明”的明確要求下,在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不少領導干部逐步形成共識:對批評或質疑,不必過于敏感,甚至將其視為不和諧聲音,能捂則捂,能壓就壓;也不能玩弄技巧,將其視為“危機公關”,忙不迭撇清責任。這樣的共識,正在促進各級政府執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盡管也還有“沒工夫跟你閑扯”的粗暴、文過飾非的搪塞,但總體而言,面對網絡爆料,很少有人再會一廂情愿地懷念“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面對輿論質疑,“無可奉告”之類的話不再那么振振有詞;面對突發事件,隱瞞、封鎖等手段也逐漸不再是“最優選項”。相反,直面質疑,北京市居民水價調整聽證會首次上網直播;回應期待,衛生部明確禁止將攜帶乙肝病毒作為入學、就業的限制條件。迄今為止,已有17個省區市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將網友留言辦理工作納入制度軌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正由社會治理的“選答題”變成“必答題”。
不少人常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沒有質疑聲音,才算工作平妥,以為掩蓋了問題,才算治理有方。事實上,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有矛盾暴露、沖突產生、分歧出現,正是多元多樣利益和價值在尋找渠道相互對話、彼此辯駁。對話勝于對峙,從傾聽民眾的訴求中改善治理,在回應輿論的質疑中尋求進步,實現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據統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5億多,我國為全球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網民數量的急劇增加,特別是微博客等“自媒體”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公共輿論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
在這個龐大群體中,公民參政問政的熱情越來越高。從溫總理網上聊國事,到微博在各級黨政官員中迅速興起并流行,網絡問政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紛紛觸網,開設博客、微博,了解社情民意,聽取不同意見和建議,通過網絡及時回應民聲民意。百姓在網上問腐、問案、問丑、問黑、問法,對官員提出問題、反映問題,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時刻關注民意的溫度和風向,以公開透明化解疑慮,以聞過則喜樹立公信,以真誠維護群眾利益贏得民心,在良性互動中形成社會共識、完善公共治理,這是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目標和現實途徑。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編/李逸浩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