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劇,長點心吧
從2011年開始,中國各地的電視熒屏似乎紛紛回到了清代或唐朝。穿越劇《宮鎖心玉》的首播成功,繼而《步步驚心》的推波助瀾,把穿越概念演繹成流行詞語。接踵而至的《美人心計》、《傾世皇妃》、《美人天下》、《武則天秘史》、《后宮》等一部部宮廷劇,又掀起了一次次的熱播浪潮。而2012年的《太平公主秘史》、《帝錦》,加之香港的《萬凰之王》,尤其《后宮甄嬛傳》的播出更是把宮廷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匯集如此之多的宮廷劇,后宮帷幕之下的那么一點小小的爭斗仿佛就成了歷史全部。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電視劇為什么都跟“宮斗”較上真了?難道這就是皇宮,這就是歷史?且聽專家怎么說。
中國歷史不光是“后宮劇”里的陰暗面
人民論壇記者:作為嚴肅的歷史學者,您看過最近熱播的“后宮劇”嗎?
孫立群:宮廷斗爭劇、穿越劇之類的電視劇我看得不多。戲說劇,拿皇上找找樂,也未嘗不可,沒人太當回事;這種后宮的陰謀、內斗、殺戮,拍得太多容易導致青少年是非觀、價值觀的混亂,該恨的恨不起來,該同情的沒有同情心。嚴格講,中國歷史不是只有這些陰暗面,還有很多光明和正義凜然的東西可以寫。我們對歷史應該懷有一種敬畏心理,讓人們盡可能了解歷史的真相。娛樂化地解讀歷史,對世界觀已定型、知識結構比較合理的成年人不會產生太大影響;而對求知欲旺盛、鑒別力不強的青少年,這種誤導就后患無窮了。最近微博上瘋傳的“杜甫很忙”就很能說明問題。杜甫是中國的詩圣,高中課本中的杜甫畫像卻被孩子們惡搞,涂鴉成各種形象,端槍的、騎車的、吃洋快餐的、切西瓜的……聽說近日又出現了商標搶注和街頭廣告,似乎什么都可拿來娛樂、調侃、搞笑,這一現象已到了需要說“不”的時候。最讓人擔憂的是,在當今的歷史熱潮里,不僅僅古往今來的英雄豪杰都被寫了一個遍,即便是奸佞小人也被翻出來,并且予以翻案。可是,正確的價值觀是不能顛覆的。古往今來,任何時代和社會,人們總歸都是向善、求善的,基本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不能推翻的。
我看過一些“歷史正劇”,如《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康熙大帝》、《秦始皇》等,它們都以史料為依據,又有合理的藝術想象和虛構,總體上感覺拍得不錯。這些都是有一定層次的歷史劇作品。但是有些劇,自覺或不自覺地宣傳皇權至上、人治和家天下的封建理念,好像皇帝好就一切都好了,讓天下百姓將希望寄托在明君圣主和“清官”身上。現代社會里,這種觀點能成立嗎?應該是制度解決問題嘛!還有一首電視劇插曲,為了表現皇帝的雄才大略,居然高唱“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這就有些可笑了,你再活五十年,這個社會可能就崩潰了,何談五百年?還有動輒跪拜、以奴才自居和山呼萬歲,那種奴仆主義、順民意識,讓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我以為這些東西都不宜過分渲染。
歷史從不排斥講故事,但是要有依據
人民論壇記者:為什么歷史劇這么熱?深層原因是什么?
孫立群:當前,歷史越來越為大眾喜歡,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熱。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好事,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現實生活的需要。這種歷史熱具有自發性、實用性,有助于人們文化素質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面對這種形勢,歷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以科學、嚴肅的態度講歷史、寫歷史。我自己有個“三不原則”——不戲說、不歪說、不臆說,其中不戲說是在第一位。歷史最忌調侃,嚴肅的題材一經調侃,往往就造成誤解,尤其是對青少年,甚至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影響。我不反對時尚,但是不能把古人也變成現在的小青年啊。歷史和文明是同步的,文明達到一定的程度,留給后人的歷史財富就越多,文明的程度越高,創造的財富也就越多,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富強時代,都是由它的文明程度所推動的,比如“大漢”、“盛唐”。
但是,讀正史畢竟比較艱澀乏味,從內容到語言皆如此。古人又惜墨如金,給了后人充分想象和發揮的余地。而且很多時候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所以歷史從不排斥故事。我的老師馮爾康是清史專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倡“歷史就要講故事”,我這些年一直在實踐他的這一理念。關鍵是你講的故事有無歷史依據。講故事是歷史的傳統,沒有故事,能看進去的人有多少?而且歷史很多時候本身就是故事。所以歷史從不排斥故事。好的故事一定是有所依據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你生動地講出來,讀者接受起來會輕松得多。但如果是你自己杜撰的、編造的故事,那就有問題了。讀者想看編的故事,去看小說就行了,買歷史書的讀者都是想了解歷史,誰愿意在歷史書里看你編故事呢。
尊重歷史,但不沉湎于歷史,最重要的是創造歷史
人民論壇記者:您對當前的歷史愛好者有什么建議?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
孫立群:現在,有些人誤把歷史類文學作品、歷史劇當作歷史,把它們混為一談。歷史劇和歷史小說等歷史文學作品并非歷史。現在的一些歷史劇和歷史小說,以歷史為名,人物關系都是歷史上的真人,但是故事情節大部分是虛構的,甚至有的胡編亂造,讓人迷惑。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歷史本身是有原則的,是不能虛構和隨意演繹的,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證據證明。當然,這樣寫成的文字可能會非常枯燥。有些人喜歡加一些修飾的詞語,或者用一些現代化的詞匯和語言習慣來使它生動一點。倘若不是歷史論文,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的話,這也無可厚非。不過,仍舊應該有一定的原則,那就是不能脫離歷史的本來面目。比如,一個歷史人物,他在歷史上有名有姓,做過什么、沒做過什么都很清楚,你非要給他加上幾件他從沒做過的事情,這就不合適了。既然以歷史為名,那么就要可信。我認為寫歷史小說,歷史觀要把握得住,還要有對史論和史料的掌握,不具備這些條件就拿歷史說事,很容易說歪了說錯了。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靠想象和靈感是不行的;沒有史德、史論、史實,寫作的成功率就很低,寫出來也會成為過眼煙云。
對于歷史首先要尊重,汲取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但另一方面絕不能沉湎于歷史之中,我們學習歷史是為現在服務的,不是為了炫耀的。歷史終究是靜態的,是既成事實,不可能改變,最重要的是現在,是未來。有歷史固然好,沒有歷史我們就活不了嗎?不僅要活下去,而且還要創造歷史。或者說,每個人都正在創造歷史,自己能走多遠,能留下什么樣的歷史,不在于我們有多久遠的文明史,而在于我們現在的行動。其次是實事求是。歷史學首先要實事求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要人為地去拉長歷史,不要主觀想象。
總之,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它能夠提供很多物質和文化上的經驗和教訓,它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編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以信史為本,也就是以有實證的歷史為本,而不是以想象的歷史和傳說為本。另外一方面,社會發展總是要靠現代人,靠當下。歷史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能決定當下。我們常說要現代化,而不是古代化,因為社會的前進總是要靠現在的人。
(人民論壇記者杜鳳嬌采訪整理)
責編/肖楠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