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調查問卷
我們將那類隱蔽性強、危害性大、涉及根本、關乎全局的危機稱為“無察覺危機”。《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第二期(2012年04月)推出《無察覺危機研究》專題,邀請領域內著名專家,深入剖析無察覺危機表現、成因、對策等,引起廣泛關注。公眾如何認識、理解無察覺危機?無察覺危機發生在冊的典型案例有哪些?還有哪些核心問題亟待厘清?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對無察覺危機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調查結果
高達96.9%的受調查者危機意識強烈
“司法公正”、“利益分配”和“干群關系”問題最易誘發無察覺危機
無察覺危機最可怕之處在于“難以調控”
半數以上受調查者支持通過“完善多渠道利益表達和爭端解決機制”應對無察覺危機
無察覺危機,隱蔽于現實,誘發于無形,發展速度之快、影響之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這類隱蔽性強、關乎全局的無察覺危機,一旦爆發,危害程度幾何?公眾的危機意識如何?應對無察覺危機的關鍵何在?為了進一步厘清這些問題,近日人民論壇聯合搜狐網推出了“哪些問題容易誘發無察覺危機”的問卷調查。調查參與人數4041人,網絡反響熱烈。
高達96.9%的受調查者危機意識強烈
在問及“您覺得當前無察覺危機多嗎”,高達96.9%的受調查者認為當前存在很多無察覺危機(其中72.8%選擇了“非常多”,24.1%選擇了“比較多”);僅有1.4%和1.5%分別選擇了“一般”和“不多”;選擇“沒有”的為0.2%。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受調查者危機意識極其強烈。在人民論壇記者的面訪過程中,許多受訪者回答此問題時幾乎脫口而出,不約而同地回答“很多”。
公眾的危機意識為何這樣強烈?歸納梳理受調查者意見,大致有以下幾類原因:一是現階段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矛盾和爭端較多,人們面臨的社會風險加劇;二是一系列突發的社會安全話題涌入公眾視線,如房屋拆遷、土地糾紛、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等事件不斷發生。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公眾生存狀態,使之對個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衍生出諸多不確定心理,自然而然地滋生出強烈的焦慮、憂患情緒。
有受訪專家進一步談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面臨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經濟結構缺陷、法制建設不足、社會共識分裂、文化信仰流失以及因個別官員的不當舉動致使政府公信力受損等問題都有可能成為孕育危機的溫床。而近年來重大社會安全事故頻發,更引發了公眾對公共安全的擔憂,這也是公眾普遍危機意識強烈的關鍵因素之一。
“司法公正”、“利益分配”和“干群關系”最易誘發無察覺危機
“您覺得哪些問題處理不好,容易誘發無察覺危機”?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司法公正”、“利益分配”和“干群關系”三個領域存在無察覺危機的擔憂程度最高,這三項的得票率分別為82.3%、72.4%和70.1%,遙遙領先于其他各選項。
有受調查者認為,司法爭議、利益分配和官民沖突已成問題最多發、最易引起公眾熱議和爭論的熱門領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對公權機構和其他社會成員心生隔閡 、猜忌、不信任、抵制排斥等負面情緒。另有受調查者建議,存在于這些領域內的問題和危機似乎已暗流涌動,應當引起當局者的高度重視。
有受訪專家談道,當一個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天平傾斜,利益分配失衡、貧富差距拉大,官民矛盾不斷升級,可能就容易引發社會怨憤情緒,導致公眾對政府和公共機構的信任度下降,甚至會出現一些制度邊緣乃至制度外的“自我救濟”行為。這些都有可能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其他危機的顯性化,這是值得我們警醒的。
此外,公眾評選的最易誘發無察覺危機的前十大社會問題依次為:“貧富差距”,得票率63.8%,排在第四位;排在第五位的是“政治體制改革”,得票率為61.9%;“道德淪喪”得票率為59.8%,排在第六位;“信仰缺失”得票率為52.9%,排在第七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和“醫療改革”依次排在第八、第九、第十位,得票率分別為52.1%、46.3%和42.1%。
無察覺危機最可怕之處在于“難以調控”
既然公眾的危機意識如此強烈,那么在公眾眼中無察覺危機的最可怕之處是什么?50.6%的受調查者選擇了“難以調控,一旦爆發則范圍更廣、影響更大”,居首位;32.8%的受調查者認同“難以量化,累積具有漸進性、長期性,易突然轉變為重大顯性危機”,位列第二;14.7%選擇了“難以觀察,長期存在,容易產生心理麻痹,主觀逃避認識危機”,排第三位;另有1.9%的受調查者選擇了“其他”。
難以調控、難以量化、難以觀察是無察覺危機的三大可怕之處,其中,調控之難當居首位。歷史的教訓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無察覺危機一旦爆發,往往已經無法防范、無法逆轉、無法挽回。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卷美國,多國中央銀行注資救市也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看似尋常的突尼斯大學生的街頭自焚事件卻掀起了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颶風,多米諾骨牌連番倒下……潛伏性和隱蔽性是無察覺危機的保護色,為其營造了不斷增長的空間和可能性。當危機發展越過爆發的臨界點,往往具有較強的不可預測性,負面情緒的煽動、逆流思潮的影響、從眾求全的心理暗示都可能讓受影響群體喪失辨別能力和基本理智,而危機之始源則可能在混亂氛圍中顯得撲朔迷離,令政府的調控和治理工作難上加難。專家建言,對無察覺危機的處理,宜早不宜遲,宜疏不宜堵。
適當的表達和爭端解決機制是政府應對無察覺危機的重要策略
關于“應對無察覺危機的關鍵”,不同領域的專家紛紛根據各自研究特長各抒己見。那么,公眾最認同的是哪一種看法呢?52.1%的受調查者支持“倡導社會公平,強化法律體系,完善多渠道利益表達和爭端解決機制”,排在第一位;17.2%的受調查者選擇“樹立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問題意識”;15.5%的受調查者贊同“因勢利導,關注社會心理,化危機于無形之中”; 13.7%的受調查者選擇“保持高度的警覺性、透視力和把握力,見危機于漸進,化危機于未成”;另有1.5%選擇了“其他”。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出,大多數受調查者贊同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倡導公平正義的方式來表達訴求和解決爭端。法律的公平完善能促進程序正義的實現,構建適當的利益表達和爭端解決機制,讓矛盾在既定制度和框架之內得以解決,這正是政府可為范圍內應對無察覺危機的重要策略。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 肖楠)
責編/杜鳳嬌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