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萬有
〔關鍵詞〕 計算題教學;創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88—01
計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因此,通過有效的計算題教學,教會學生基本的計算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掌握這些方法,擁有基本的計算思維和計算能力,并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舉一反三,熟練運用,進而讓書本知識升華為自己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這是計算題教學創新的思路和要點,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談談計算題教學創新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方法。
動手實踐
在新教材中,所有的計算題教學都是在情境的創設中提出數學問題。例如,在“減法”的起始課,教材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理解“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用減法”,提出用減法解決數學問題。這樣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學習并理解減法的含義,使學生不僅懂得了在怎樣的情況下用減法來解決問題,還懂得了減法算式所表示的實際意義。
我根據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玻璃球,讓學生動手實踐。先創設兩個情景模式,一個比較簡單:兩位學生彈玻璃球,一位學生手里共有15個玻璃球,輸掉了8個,他手里還剩幾個?參與的學生自己一數,就會得到正確的答案。另一個比較復雜,但原理一樣:一位學生手里共有10個玻璃球,有7個藍色的,3個紅色的,輸掉了3個藍色的,1個紅色的,他手里還剩多少個玻璃球?其中,藍色的剩幾個?紅色的剩幾個?雖然問題比較復雜,但經過學生自己動手數,每個學生都能答對。
可見,把計算題比較復雜的理論敘述轉化成生動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動手實踐,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學生的學習也變得有趣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學生動手實踐得到正確答案后,要進一步講解減法的原則,讓學生把原則跟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更加有效,也達到了教學創新的目的。
自主探索
計算對于學生來說其實很簡單,就算教師不教,大部分學生也會算。但是作為教師,決不能只滿足于學生會算,而要讓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算理,總結出法則,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中。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創設了情境:兔媽媽有2個孩子,請你們幫兔媽媽分蘿卜。4個蘿卜要平均分,怎么分?5個蘿卜要平均分,出現了什么情況?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時,教師可以先不講,而是提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有6個蘿卜時怎么分?7個呢?9個呢?……這一系列分蘿卜的活動為學生理解“余數的產生”提供了實踐經驗。然后,再從實踐活動中小結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最后,再總結出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也就順理成章了。學生在有趣的“分蘿卜”活動中自主掌握了新知識。這樣,就使一節枯燥難懂的計算課變成了一堂有趣易懂的計算課,也使得教學更加靈活,這就是教學的創新之處。
升華內化
計算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書本內容,會算一些題,而是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計算方法,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數學思維方式,讓書本知識升華、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這就是計算題教學的關鍵,也是計算教學創新的著力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數學教學應努力體現它“源自生活,服務生活”的特點。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把計算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不僅能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轉變對數學的認識。如,在學習了“小數的簡便計算”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讓他們去菜市場買菜,與賣菜人比比誰算得又準、又快。第二天課上交流時,大多數學生都說:“算不過他們,雖然很多做生意的人沒學過什么簡便計算,可他們算起賬來很厲害?!蔽覍W生說:“這是因為一方面你們沒有真正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你們練習和實踐的機會太少。因此,我讓學生在課外扮演買賣雙方的角色,兩個人一組,練習實踐中的計算能力。這樣經過多次練習,學生們不但掌握了所學知識,而且在生活中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但非常實際的問題。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