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黑龍江省長期以來能源消費情形是以煤炭為主且比重高達80%左右。黑龍江省通過工業結構調整,實現節能減排不僅可以總體上為實現中國碳減排目標作出貢獻,也是黑龍江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走的發展之路。因此,從低碳經濟背景角度出發,對黑龍江省工業結構調整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低碳經濟;黑龍江省;工業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27-04
一、計量經濟模型的建立
表1 變量說明表
我們建立多元回歸計量經濟模型:
lnYit=β0+β1lnXi1+β2lnXi2+β3lnXi3+Xi4+Xi5+Xi6+uit
其中,變量Y代表黑龍江省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變量X1經濟規模可以用工業增加值總量來衡量;變量X2代表功業產業結構可以用輕重工業結構變化來衡量;變量X3代表黑龍江省工業行業技術進步,用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費用支出來度量表示;變量X4代表黑龍江省工業行業能源消費結構,用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份額,用來表示能源消費結構;變量X5代表對外開放水平——貿易出口結構,用高耗能產品出口比例度量。
二、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簡介
1.數據來源及整理。需要整理的數據包括:黑龍江省工業增加值總量,黑龍江省輕重工業的比例以及黑龍江省輕重工業能源消費量數據。工業增加值總量、輕重工業的比例數據搜集,可以直接采用《黑龍江省統計年鑒》、《黑龍江省能源統計年鑒》上的數據。我們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行業:輕工業以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為主,重工業以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為主。其他影響因素的數據,包括對外開放水平和工業行業內部產權結構的數據。
2.研究方法簡介。在時間序列中常會發現兩個變量存在一種長期穩定關系,把這種長期穩定關系稱為“協整關系”。傳統的協整分析方法是通過對序列差分將其轉化為平穩序列,得出其中的線性均衡關系,這種協整關系可稱為線性協整,線性協整的建模理論是從實際的數據生成過程出發,在非平穩序列中尋找可能存在的長期線性均衡關系,以建立序列的結構模型從而反映序列的運行機制。該理論的提出對于用非平穩經濟變量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以及檢驗這些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其應用也遠遠超出了對線性回歸的診斷。在許多情況下,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兩個變量應該是協整的,對協整性的檢驗也就是對經濟理論正確與否的檢驗。
三、計量回歸過程、結果檢驗及結論
(一)變量的時間序列趨勢圖
(二)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由于我們的變量是時間序列數據,如果直接進行回歸可能會造成偽回歸,所以進行回歸前,先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是平穩的,則可以直接進行回歸,如果不是平穩的就需要對變量組進行協整檢驗。
我們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來確定變量的單整階數。為了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我們對所有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表3):
通過上面的單位根檢驗可以看出,7個變量都是不平穩的,但經過一階差分滯后都變成了平穩的,所以7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可以對這個變量組進行協整檢驗。
(三)變量的協整檢驗
我們通過E-G兩步法(Engle 和Granger)對變量組進行協整檢驗,首先估計一個以lny為被解釋變量,lnx1、lnx2、lnx3、lnx4、lnx5、lnx6為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然后保存殘差并且檢驗殘差的平穩性,如果殘差是平穩的,則說明幾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長期均衡關系。而回歸方程也就是協整方程。
通過協整分析,我們得到的回歸方程如下:
lnYit=15.1671+0.3167lnXi1+0.4804lnXi2-1.4188lnXi3-0.3701lnXi4+
(0.892811)(2.234466)(1.698201)(-0.614684)(-4.151025)
0.4699lnXi5+0.7455lnXi6
(2.694155)(4.163876)
我們對上面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5):
從上面的殘差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殘差是平穩的,因此我們說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而回歸方程就是協整方程。
(四)實證分析結論
1.工業經濟總量變化始終是促使碳排放總量增長的最主要因素。變量X1代表的是經濟規模,我們用用工業增加值總量來衡量。在回歸方程中X1在取對數后的系數為0.316,且t統計量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F統計量整體顯著。這表明了黑龍江省工業增加值總量的增加客觀上對黑龍江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促進作用。
2.產業結構對碳排放總量變化的貢獻值也為正。這說明產業結構變化也是促使碳排放總量增加的因素。變量X2代表工業內部的結構水平,可以用輕重工業結構變化來衡量。方程中X2在取對數后的系數為0.4804,且t統計量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F統計量整體顯著。這表明了黑龍江省的重化工業結構導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
3.效率因素是促使碳排放總量降低的原因。X3,X4對碳排放的影響都是為負的。變量X3代表黑龍江省工業行業技術進步,用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費用支出來度量表示;但是X3對碳排放的影響t檢驗顯著水平并不明顯,這首先說明X3對碳排放影響具有一定的影響。其次,將研發費用支出用來度量工業行業技術進步的準確程度有待提高,但總體上可以說明工業企業的研發費用支出對降低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變量X4代表黑龍江省工業行業能源消費結構: 用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份額,用來表示能源消費結構。X4對碳排放的影響是顯著為負的,X4每增加1%,則y減少0.37%,且t統計量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表明了黑龍江省以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份額越高的話,對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大有好處。
4.高耗能產品出口比例越高是影響黑龍江省碳排放量高的因素。變量X5代表對外開放水平——貿易出口結構:用高耗能產品出口比例度量;同時在計算反映貿易出口結構的高耗能產品出口比例這一指標。其系數為0.4669,t統計量在1%的水平極為顯著,且F統計量聯合顯著,表明了用高耗能產品出口比例越高的話是影響黑龍江省碳排放量高的因素。變量X6代表工業行業內部產權結構:用行業內部的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所占比例度量表示,其系數為0.7445,t統計量在1%的水平極為顯著,且F統計量聯合顯著,表明了固定資產所占比例越高的話是影響黑龍江省碳排放量高的因素。
四、實現黑龍江省工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1.合理控制重化工業的增加值及發展規模。降低整個工業增加值中高能源強度工業行業的比重,有助于降低全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排放量。因此,黑龍江省要加快工業行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尤其是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不斷扶持低能源消耗的工業行業發展,適度控制高能源消耗的工業行業過快增長,為實現工業節能降耗的目標作準備。
2.通過低碳技術創新轉變能源消費結構。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是解決能源危機、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性因素。黑龍江省作為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的大省,低碳技術儲備并不充足,現實的情況是缺乏核心技術、缺少研究低碳技術的專門類人才、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弱。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開展節能技術創新活動、低碳研發技術,比如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CCS)等等;研究、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等新型發展技術等已經迫在眉睫。
3.加大研究與開發(R&D)投入支出。黑龍江省應該逐年加大R&D投資的數量并要嚴格審核其質量。具體的做法包括:加大對科技創新項目及參與人員的獎勵力度;不斷深化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通過與市場的結合,拓寬研究開發的力度,激活并加深對現有科技資源推廣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向現實的轉化流程逐漸縮短;加大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快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以工業企業為研究與開發、知識和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快高新技術的成果轉化率與生產結合率,實現碳排放的降低。
4.促進產業關聯性強的工業園區建設。空間的優化組合,也是實現工業技術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通過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促進循環經濟模式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有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加強對黑龍江省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發展建設,要積極研究制定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方案,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重視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據產業發展布局和結構調整要求,通過產業關聯、資源關聯、環保關聯的工業園區建設,實施產業聚集、優化組合,實現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5.改變以煤炭為支柱的能源消耗結構。要不斷提高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同時通過積極開發新能源。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與深層之間的熱循環等;此外,還有氫能、沼氣、酒精、甲醇等,而已經廣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核電等能源,稱為常規能源。隨著常規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環保和可再生為特征的新能源越來越得到各國的重視。發展新型的清潔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6.合理調整工業產品出口結構。降低高能源強度行業的出口額在工業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利于降低高能源強度行業的能源強度,而進口商品結構變化對工業能源強度沒有顯著影響。因此,應該優化黑龍江省工業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低能源強度行業的出口額在整個出口額中的比重,這將對降低中國工業能源強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薛進軍.低碳經濟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5.
[3]柴方營,于洪賢.黑龍江省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6.
[4]蔣金荷,徐波.能源強度分解方法綜合評價和中國能源的實證分析[G]//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政策與模擬重點研究室.經濟政策
與模擬研究報告.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5]牛文元.持續發展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6]呂憲國.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7]劉衛東,趙建安.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框架與科學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