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華敏
摘要: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跨云南、貴州、四川三省,雖然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每年脫貧的人口很多,但是低收入群體的返貧率非常高。多年來一直存在著一種“扶貧、脫貧、再返貧”發展怪圈現象,貧困的脆弱性正是農村“扶貧、脫貧、再返貧”怪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貧困;脆弱性;消費習慣;烏蒙山;少數民族困難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32-02
一、貧困的脆弱性內涵和群體特點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特別是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是由于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對象規模大,相對貧困問題凸顯,返貧現象時有發生,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
農村貧困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其變數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貧困人口經過自己各種努力從貧困走向溫飽,也可能一遇災害又從溫飽返回貧困。在中國現有貧困人口當中,有2/3屬于返貧性質,十分脆弱,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1]。返貧問題帶有綜合性,它集中反映了扶貧對象的脆弱性,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貧困的脆弱性主要指家庭或者個人當前面臨的在將來遭遇各種可能導致貧困的風險的可能性,包括從不貧困狀態進入貧困狀態以及繼續維持貧困狀態[2]。貧困的脆弱性包含有三層含義:第一,它表明該系統、群體或個體存在內在的不穩定性;第二,該系統、群體或個體對外界的干擾和變化(自然的或人為的)比較敏感;第三,在外來干擾和外部環境變化的脅迫下,該系統、群體或個體易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失或損害,而且是難以復原的。從脆弱性的角度考察貧困有助于動態地考察貧困問題,做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議。
二、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貧困的脆弱性成因分析
1.帶有與生俱來的脆弱性,更易引發災害。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的貧困是和其與生俱來的生態脆弱性分不開的。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生存環境惡劣,多為偏遠深山和高寒地帶。主要位于深山或二半山中,這些地區大多位于遠離交通要道的偏遠地區,道路等交通設施通達和通暢顯得不足。耕地中山地、丘陵面積占85%以上,大片的耕地少,分散的15°以上坡耕地、梯田多,且土層淺薄,產量較低,導致耕地生產能力較低,土地承載力較弱[3]。
2.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基礎差。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農牧業,經濟來源結構單一。農作物單一且產量低、效益差。春季種植作物的類型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秋季作物主要是小麥、土豆、紅薯。這些作物大多“望天收”,產量低,而且基本是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易;經濟作物也呈現出品種單一的狀況,而且種植面積很小;烏蒙山區農業產業中很重要的構成就是畜牧業,但也不成規模。這就造成了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人均收入低。統計顯示,地處烏蒙山區的威信、鎮雄、彝良三縣,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 745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6.36%[4]。
3.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資本不足。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接受教育的程度整體很低。統計顯示,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地區的云南省昭通市“十一五”期間人均教育支出631元,人均衛生支出319元。10縣區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為3%。現有外出務工人員中文盲、半文盲占4.3%,其中小學文化占45.3%,初中文化占43.4%,高中、中專文化占6.3%。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外出務工的100多萬人員中,從事臟、累、苦、險等工種的占80%以上,工作環境較差,收入普遍偏低[5]。
4.農村保障制度建設落后。農村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緩慢,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嚴重依賴于土地。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現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貧困人口42.8萬。他們處于絕對貧困線水平。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特困群體的救助開始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使得部分農村特困群體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補助面不寬,補助金額有限,對特別困難的農村家庭也只能是杯水車薪。(2)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農村養老保障的社會互濟性低、保障能力弱。目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籌集采取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為輔、國家投入為補充的形式。這使國家和集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了資金來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3)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農村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使農民看病可以報銷,增強了農民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但是隨著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后醫療需求的釋放和增長,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合作醫療的籌資標準低,不能有效減輕農民的疾病負擔。
5.少數民族消費習慣。少數民族消費習慣是民族風俗習慣的一個組成部分。(1)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的畸形消費與擴大再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據經濟學理論,消費水平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是畸形消費。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少數民族中這種畸形消費十分突出,“穿在銀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便是這種生活消費方式生動、形象的概括。一些民族地區的婦女把制作一套鑲滿銀器、寶石,價值幾千元、乃至上萬元的服裝,當做自己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標,于是省吃儉用,把自己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用于此,使生產和其他方面的生活投資減少,消費效益很低。(2)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的平均主義觀念抹殺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和商品意識。歷史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人們為了生存,形成了“有田同耕,有食同吃,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樸素平等觀念。隨著歷史的發展,平等觀念逐漸演變為平均主義思想,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便是這種觀念的載體。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一些少數民族中殘存著共食習俗,一戶殺豬,全寨分食;一戶煮酒,全寨共飲;上山打獵,見者有份。(3)重義輕財、輕商賤利的習俗制約了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不少民族深受因循守舊觀念的影響、長期從事單一的生產活動,商品經濟基礎薄弱。有的人至今仍守著“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為換油醋鹽”的信念,重義輕財,輕商賤利,甚至視經商和長途販運為恥,缺乏商品交換觀念,結果形成了“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現象。
三、走出貧困的脆弱性對策建議
1.加強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生態環境建設,解決干旱地區水資源缺乏問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山區綜合開發,確保生態脆弱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大貧困地區道路、通訊、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2.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有關的實證研究已經證明,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促進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促進貧困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貧困農戶的收入。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提高勞動力文化素質對改變貧困農戶貧困的脆弱性所起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專業技術培訓,通過科技興農、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鼓勵勞動力轉移來克服貧困農戶的經濟脆弱性。
3.發展現代農業以增加貧困人口的務農收入。發展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發展現代農業就要求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及裝備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農村市場體系,培養新型農民等等。這其中要對貧困地區、貧困農戶予以政策傾斜。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增加貧困人口的務農收入。
4.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加強城鎮化建設,以增加貧困人口非農收入。由于烏蒙山區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農業收入的增加極為有限,收入的持續增加必須依賴于非農收入。而要想讓貧困農戶增加非農收入,集中連片少數民族困難地區必須走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依靠中心城鎮發展非農產業,增加非農就業機會和農民的非農收入。
5.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及最低生活保障體系,有利于防止為“養兒防老”而生育過多人口導致家庭負擔過重而引起的貧困;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利于減少農村居民的“因病致貧”;逐步完善救助式扶貧制度,為貧困人口提供食品、醫療、教育、住房等補貼。
6.改革少數民族陳規陋俗。風俗習慣的改革需要全社會的配合,用宣傳、教育工具為改革提供輿論條件,用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新風尚為改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要組織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農村,進行專題調查研究,既要為黨和政府提供科學的改革方案又要引導群眾分清哪些應當繼承、發展,哪些應當揚棄、革除,使風俗習慣改革變為群眾的自我要求,并要在廣泛聽取少數民族干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幫助基層組織制定當地風俗改革的鄉規民約,經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審定后付諸實施,以加快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
總之,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狀況,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投資狀況,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狀況等都與貧困人口的經濟脆弱性密切相關。而隨著這些狀況的有效改善,貧困農戶的經濟脆弱性必將大大降低,貧困地區存在的“扶貧、脫貧、再返貧”怪圈現象終將被打破。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2011-11-18.
[2]倪建芳.中國的減貧經驗與全球治理[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3]白晉湘.山寨經濟發展研究——以武陵山區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人民網,2012-03-09.
[5]烏蒙山片區(昭通)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Z].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