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偉
摘要:隨著建設生態文明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越來越重視生態城市建設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城市建設需要樹立起生態建設的理念和基本規范,要有規范的生態準則和明確的發展愿景,以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生態城市;建設規范;發展愿景
中圖分類號:F2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38-02
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是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致力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關系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相比,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起步較晚,經濟、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經驗也相對較少。而且由于在一段時間內,過于強調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的功能結構單一化,生態基礎差,這為生態城市的建設增加了不少難度。在一定時期內,中國只有在工業化城市的基礎上,通過生態化改造和提升工業科技化和信息化,并盡量減少工業化所帶來的弊端來進行改進和建設。當前,我們所追求的生態城市不僅是“天藍、水清、地綠”這些形態上和形象上的目標,還應是城市生態功能的健全以及這些功能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良性的生態機制,使城市的生態形象和生態功能統一起來,協調一致,從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規范
澳大利亞城市生態學家薛利·霍愛爾說得好:“沒有生態就沒有經濟。”站在新的時代高地瞭望城市的未來,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政府有責任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創新的思維來規劃和建設好富有“詩意棲居”的生態城市,以此實現經濟與生態互促共進。為此,在建設生態城市過程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規范。
1.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我們正置身于一個工業文明急劇推進城市化的巨大洪流中,我們正著手于開創現代城市邁向生態文明的偉大時代。建設生態城市、推進城市生態化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規劃和建設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導,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的全過程,在建設理念上,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路徑選擇上,要堅持走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在發展目標上,要堅持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奮斗追求。
2.增強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審美意識。先哲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城市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人工創造。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有多寬的道路,而更多地體現在她的自然。在城市建設中,必須合理布置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充分保護好原有的江河湖水和山木園林,融城市的現代文明于自然環境之中。必須尊重人對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的生態規律,必須摒棄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樹栽樹”等等大挖大填,舍棄那些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等人為的雕飾和斧鑿的痕跡,真正達到人與城市與自然的共生共存。
3.豐富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現代城市的生態系統,不僅維系著人們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也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深厚文化的綿延傳承。把她視為純粹的人工產物,覺得人在城市面前可以為所欲為,那么這個城市必然失去品位、韻味、個性和魅力。推進生態城市建設,不只是簡單地增加綠地面積和林地面積,更重要的是要把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系統完美糅合在一起,突出歷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遺存和城市個性的有機整合,把城市的文脈深藏于生態環境之中,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發展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
4.提升良性循環、永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城市不是一個簡單意義的地理單元,而是一個由經濟、文化、景觀、市民等多種元素組成的有機生命體,而不能僅僅把她當做鋼筋水泥森林的物質實體來對待。她是無私、慷慨的,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創業、生息、繁衍的住所。但她又是敏感、脆弱的,渴望我們傾注更精心的關愛、更耐心的培育、更細心的呵護,需要我們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倡導綠色消費。一座生態城市不是追求奢華的城市,而是崇尚節儉、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精神的城市。
二、生態城市的發展愿景
生態城市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政策、社會、經濟、科技、經濟和公眾的參與等。中國目前的遠期規劃年限一般在一年左右,而這種全面深人的規劃在一年內往往難以實現,會出現鋪的攤子過大,效果差,造成急功近利的現象,最終會導致規劃目標不能全部實現。
當前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未來愿景主要有:
1.優先利用城市周圍先天的自然環境。對城市周邊區域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開辟城市生態走廊,加強對城市地區自然和生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2.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及生態預留地。新規劃的城市應預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綠化,老城市應結合城市危改工程等,預留出一部分區域用于綠化,對于有歷史文脈的遺址或建筑應加以保護,開發時可以適當加以結合。
3.推進生態節能住宅區建設。社區是城市的基礎,對城市生態的健康發展有驅動作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條件及其周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
4.城市中的工廠要實現清潔生產,逐步通過碳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生產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等只有達標后才允許排放,各類垃圾必須經無害化處理后安全從城市運出。鼓勵工商業采用有利于生態環境城市發展可持續的市場、工藝與方法,開發、銷售生態產品,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5.要盡量使用清潔能源,逐漸改變中國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采用低能耗的先進工藝和技術,降低城市活動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對環境的污染。
6.合理規劃衛星城鎮,控制大城市規模。中國目前很多城市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瓶頸,在大城市周邊地區發展小城鎮是比較明智的策略。小城鎮在規劃時要注意生態綠化工程和綠化設計和養護,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和高水平施工相結合。
7.編制和修訂科學可行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制定和改進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隨著人們對生態城市認識的不斷深化,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也要與時俱進,盡可能與中國的國情相符合。規劃時要堅持以人為本,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8.加強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力度。公眾參與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社會支持生態建設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生態城市目標的重要保證。
當前,與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相比較,中國的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尚處于初始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思路、設計方法和管理機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學科專家的積極參與,并力求理論和實踐的新突破。中國城市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走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之路,必須堅持高標準的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管理、高起點的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高科技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這也是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何家霖,張建設.道法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楊寧娜.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及其社會現實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 .
[3]劉波.論建設生態城市的立足點[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5).
[4]都鵑,武丕才.論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態價值[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