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根

摘要: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教育知識的建構運用、教育才能的發現增長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積淀,其重要途徑則是教師的自我研究。自我研究有敘事、傳記、行動研究、反思等方式。教師進行自我研究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自我研究;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6-0026-04
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教師學習一直被視為提高教師質量的重要手段,國內外學者對教師的職前培訓和職后專業發展都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自我研究是西方教育領域在20世紀開始流行起來的教師學習和研究的途徑,并開始在教學和教師教育領域迅速發展。自我研究具有內省與對話并存、追求教學原則而非方法、思考與行動并進等特點。自我研究有敘事、傳記、教學日志、教師博客、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教學反思等方式。
一、自我研究簡述
自我研究源起于對傳統技術理性主義教學的批判,摒棄其不分教學情境、對優秀教學行為和教學模式簡單復制的弊端,希望教師以具體的、特定的教育教學情境為實踐的起點,再以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行動。自我研究以發展教師為要旨,希望通過教師不斷的批判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其中的問題,尋找恰當的解決策略,既可解決教育教學的困惑,優化教學設計,也可為教師積累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自我研究貫穿于整個教學事件的全過程,是對一切影響教學進程的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學前,表現為對教學設計的分析,包括教學目標的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教學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對教學語言、教學行為、課堂氛圍、學生反應等一切與課堂情境相關因素的分析;在教學后,表現為對教學效果以及整個教學過程的分析。
自我研究帶有“質化研究”的色彩,長期以來,學者們一直認為只有量化研究的研究結果才是科學有效的,認為數據和表格更能科學客觀地反映出教育現實,但是在教育領域,教育現象是十分復雜的,影響教育的因素很多,尤其在這些因素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是有意識的能動的人,他們的觀念、態度、情感、知識、文化等對教育都會產生影響,而冷冰冰的數據是無法把這些因素體現出來的,所以人們開始嘗試運用質化的研究方法來研究那些復雜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自我研究正是運用課例、敘事、自傳、日志、博客等方式對教師行為以及行為背后的動因進行研究。例如,從教師的教學日志對隱藏在教學日志背后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的研究,從課堂錄像中教師對課堂問題的處理分析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的研究,這些都是對教育教學現象的質化研究。
自我研究是在行動中的思考,也是在思考中的行動,思考的結果為行動提供活動依據,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促進教師產生思考,兩者相得益彰,彼此促進。
二、自我研究與傳統教師發展范式的比較
教師自我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新范式中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策略。它與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范式在目的、假設和推進策略上都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傳統教師專業發展的終極目的是提高教師的表現,直接目的是教師知識和技能的增長。自我研究中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除了知識和技能的增長外,還強調通過有效和適當的方式使教師創造和運用知識。
在對學習和行為改變的假設方面,傳統教師專業發展范式認為通過知識的掌握就能改變教師的行為。但不少研究均顯示,這種范式并不能引起顯著的和持續的教師行為的改變。教師自我研究著重的是通過識別、評價和改變隱藏于行為背后的,而又能引起教師行為改變的信念和假設來促進專業發展的。在教師自我研究中,學習是建立在學習者先前經驗基礎上的,在學習者的積極投入中通過經驗建構的,特別是在合作的、與學習者相關的環境中效果更佳。
三、自我研究的特征
(一)內省與交流并存。“內省”是中小學教師進行自我修煉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它強調研究者以自己為實踐和研究的起點,通過與學生、教材、家長、課程文化、課堂環境、社會、同事以及理論文獻等一切與教學相關的事物之間的對話來實現對自我意識的喚醒。自我研究重視內省,但并不像字面上所顯現的那樣,只是拘泥于自我的活動。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通常較難順利、高效地進行,無法使自己及時發現問題。而在跟他人交流對話時,人與人的思維發生碰撞,能激起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思考。反思活動不僅是個體行為,它需要博采眾長。教師將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呈現給其他成員,在充分交流,相互詰問的基礎上,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二)現實性和實用性。教師進行自我研究的課題中,最多出現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境、矛盾、挑戰、壓力等,如:我目前的教學行為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我該怎樣才能改善教學行為?為什么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會存在理念和行為的脫節呢?我該如何擺脫困境,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呢?……諸如此類。通過對自我成長經歷的描述,把技術和理性的東西隱藏起來,解釋自己的教學狀態,追尋教育工作的足跡,這是一種追尋“意義”的研究,而不是一種對于特殊問題追尋特定答案的研究。
(三)自我研究側重于“問題”研究。許多有經驗的教育研究者不約而同地提出,那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比獲得的成績往往更能吸引研究者的關注。“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1)消極方面,是指教師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困惑、壓力和挑戰等;(2)積極方面,包括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教學靈感、興趣等。教師通過對“問題”的研究,使自己的專業素質得到提升,更好地駕馭教育教學規律,提高工作效能。
四、中小學教師開展自我研究的常用方法與途徑
(一)教學敘事。教育敘事是教師用敘述或講故事的方式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事件進行描述、分析、論證和反思,發掘隱藏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解釋、發現或揭示隱含在復雜多變的教育現象中的本質和規律。
教育敘事研究的出現,實現了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型。即開始由探究普適性的教育規律轉向尋求情景化的教育意義,個體的經驗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敘事”常用的語言表達方式是敘述、描寫,而非理論概括。研究者要清楚地把故事呈現出來,主要靠描述、敘述的方式,而不是通過論證、分析、歸納、推理的形式。夾敘夾議,是敘事最主要的方式。其中以敘為主,以議為輔,是敘中帶議,而不是議中帶敘。以敘述為主,而不是以議論為主,這是敘事研究的文本區分于其他科研論文的重要表現。
敘事研究的特點:(1)敘述的對象是真實的教學事件;(2)敘述必須有突出的主題;(3)敘述必須具有“情節性”;(4)敘述中包含著反思性內容。
(二)傳記法。傳記研究即教師的生活史研究,主要通過敘述的方式,分析教師在過去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等的影響及其意義。教師以“傳記”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即教師以自己的生命經歷為背景去觀察和思考世界,這就促使教師進入沉靜思考的層面,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于是就可能激發出許多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它是現實的“我”與歷史的“我”之間的對話。
(三)教學日志。是指教師結束一天的工作后,根據教學過程反饋的信息,用精煉的文字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是對當天教學狀況的技術層面的評價,也可以是批判性的反思。經常撰寫教學日志,能及時檢驗出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以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技能結構,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用于應對日后類似的困難。
教學日志記載的內容常有:(1)聽到、看到的與教學有關的趣事;(2)進展順利或不順利的教學活動或者事件;(3)成功的經驗和方法,靈感的再現;(4)始料不及和發人深省的問題。(5)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6)體驗到的情緒、情感,或對某起教育教學事件的感受;(7)自己處理得較好的事情或對其他教師、學生或學校有啟發意義的事情等。
(四)網絡博客。博客一詞源于“網絡日志(weblog)”的簡稱,它充分利用超文本鏈接、網絡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在川流不息的網絡航行中,精選并鏈接全球互聯網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知識與資源,進行互動交流、深度溝通及簡易的信息發布等。博客的核心在于其終生學習、主動研究探索的思想。目前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困惑以及一切與教育相關的問題發表在博客中,與同行或學生或專家交流,博客已成為教師們進行教學管理、交流的工具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較新穎的平臺。
(五)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教師(或教師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圍繞著學校的實際問題,通過邊行動、邊研究的途徑,合理地運用教育理論,研究和解決不斷變化著的教育問題,改進并提高教學實效。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同時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相結合。
行動研究的一般程序有:(1)確立課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確立課題;(2)查閱文獻。現狀分析、文獻綜述。(3)制定方案。目的、假設、對象(范圍)、方法(步驟)、資料(信息)、物質保障(經費、環境、設備、設施、人員等)、時間、參加人員及能力分析、人員分工等。(4)實施行動。①假設的設立及驗證。借鑒應用實驗假說。教育研究的假設有別于自然科學實驗假設的設立,不能通過科學觀察和實踐直接進行觀測。②研究措施與資料(信息)的收集、處理、綜合、觀察、問卷、調查、實驗。③及時反饋、多方反思、不斷校正。(5)總結反思。對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解釋、做出推論,并對研究進行反思評價,為新一輪的深入研究做準備。(6)評價效果。
在行動研究中,教師集“研究者”與“行動者”兩種角色于一體,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即行動者。通過“研究”和“行動”的雙重活動,將行動中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于自己的實踐,進而提高自己改變實踐的行動能力。行動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改進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六)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初運用于醫學領域中,研究病人的案例。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案例研究法在教育教學領域也得到廣泛運用,對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具有重要價值。
案例研究通常以單一的、典型的對象(教學案例)為具體的研究內容,通過對其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深入或具體的考察,了解對象發展變化的線索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設計與實施一些積極的教育措施以促進它的發展,然后把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產生的認識與結論,推廣到對一般的人和事的發展變化的認識上去。案例研究對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整個過程就像解剖麻雀一樣,讓人們逐漸看清事物的全貌,因此這種方法也被形象地稱為“解剖麻雀”法。
案例研究中,精選教學案例是關鍵。一般教學案例由三個部分組成,即①案例背景:簡介案例發生的背景及研究的方法與主題等;②案例描述:教學案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對它的敘述必須相應地顯示出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描述時應像講故事一樣具體生動地描述出來;③案例分析:教學案例的關鍵,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一般采用“夾敘夾議”或先案例再議論的方式。
案例研究的特點:①案例研究以“案例”為基本單位;②案例研究是“案”與“理”的有機結合。
(七)教學反思。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進行的反饋性思考活動,是把他們的活動從感性的變成理性的,把無意識的變成有意識的思維加工過程。
教師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對教學行為背后的理論和結果進行反復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從而賦予教學實踐以意義,尋求改善教學實踐的可能方案。教學反思是慎思的過程,通過影響界定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提高結果的質量。在教學反思中知識、思想和行動是整合的。教學反思在意義重構中的功能在于,能夠使經驗中的各個部分之間、使經驗與經驗之間、使經驗與其相關的知識之間產生有意義的聯系。經常反思的教師不僅在尋求結論,也不是整日忙忙碌碌地工作而不去反思行動的理由和結果,而是從他們自己的實踐和學生的學習中不斷建構其中的意義,創造與此相應的理論。在教學反思中,教師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對自己行動的理解,實踐的改善,知識的擴展,還有對所擁有理論的提升。
教學反思的特征有:①教學反思是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和驚奇;②教學反思是批判性的思考過程;③教學反思是把具體情境概念化的過程;④教學反思是探究性的過程;⑤教學反思是把過去的經驗引向未來的行動;⑥教學反思是從多元的視角重構教學情境;⑦教學反思是教師主動的學習歷程。
以上只是教師進行自我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當然進行自我研究的形式并不局限于這些。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像教育故事、教育佳話、教學后記、教學病歷、教學總結、教學隨筆等也廣泛應用于自我研究中,因此,可以說凡是有利于教師學習、成長的方式均可在自我研究中采用,正如教育心理學家Marianne A. Larsen所說的:自我研究像一把大傘一樣把眾多的研究方法包容其中,而不像其他研究把研究方法僅限于有限的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