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險峰
今年前3個月,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價格小幅上升,大米價格連續下跌,3月份國際糧價總體水平較2011年底上升了5.1%,與2011年初相當,其中,小麥、玉米價格分別上升6.6%、12%,大米價格下跌3.3%。
3月份,美國硬麥裝運港船上交貨(FOB)價、芝加哥軟紅冬小麥期貨價格分別為314美元/噸、257美元/噸,比2011年12月分別上升11%、10%;美國玉米現貨、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分別為257美元/噸、256美元/噸,比2011年12月份分別上升13%、10%;泰國大米(含碎25%)出口價格、芝加哥交易所糙米期貨價格分別為510美元/噸、316美元/噸,比去年12月分別降低9%和上升2%。
糧食產需關系由緊變松
全球糧食產需關系由上年度的偏緊轉變為略有寬松,世界經濟走勢不穩是主導今年以來國際糧價走勢的兩大主要因素。從后期來看,短期內兩大因素仍難提供國際糧價大幅走高的基礎,預計國際糧價將繼續震蕩運行行情。
從今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美歐等國家發布的經濟數據時好時壞,顯示出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仍不穩定,影響歐美國家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美歐經濟復蘇乏力,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債務仍存隱憂,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其復雜程度可能高于預期,經濟持續向上發展的動力仍然不足。
3月底,高盛大宗商品研究部門的報告認為,第二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可能疲軟,除中東地緣政治因素外,短期內鮮有推動商品上漲的因素。從目前來看,國際大多數原材料價格已經達到一些機構的短期目標,未來全球大宗商品回報率可能繼續下降,這一情況將對國際糧價產生較為明顯的抑制作用。
本年度全球糧食市場產需關系較上年度有明顯好轉,目前總體處于穩中偏松狀態。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的預測報告顯示,2011/12年度(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全球糧食產量在連續兩年下降后增長4.5%達到23.03億噸,需求量為22.99億噸,產需關系由上年度的產低于需2839萬噸轉變為2011/12年度的產高于需425萬噸,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達到20.3%,明顯高于17%的安全水平線。三大糧食品種中,小麥、大米產量分別高于需求量1.5%、0.6%,庫存消費比分別高達30.6%、21.7%,玉米產需基本平衡,庫存消費比為14%。因此,短期內小麥、大米價格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而玉米價格將可能繼續受到產需關系偏緊的支撐。
后期走勢存在不確定因素
后期國際糧價的走勢存在重要的不確定性因素,除主產國氣候情況外,主要是新年度糧食產需形勢仍不明朗。4、5月份,美國農業部將公布本國糧食等農產品種植面積的調查報告,6月底將對新年度全球農產品產需形勢作出判斷,從以往情況來看,該報告對后期全球糧食價格走勢將產生關鍵的、甚至是決定性影響。而從3月中旬國際谷物理事會的判斷來看,2012/13年度全球小麥產量會略有減少,但庫存會維持較高水平,供應仍然充足;玉米產量將繼續上升,但消費量會略高于產量。國際大米價格受主產國政策影響較大,尤其是泰國政府有可能采取有利于本國農戶的收儲政策。
此外,4月初美聯儲公布的3月份貨幣政策紀要仍然沒有暗示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美聯儲是否采取、何時采取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包括糧食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都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從2008年以來的歷史經驗看,二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2011年6月底結束時美匯指數為74.303,比政策實行前2008年11月25日的85點下跌了12.6%。其在市場心理預期方面的影響將更甚于美元貶值直接導致商品價格上升本身,也可能強于商品自身的產需關系對價格的影響。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