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天目湖景區,山無險而俊巧,水迂回而清靈。舉目遠眺,群峰嵌水,層巒綿亙,間有恍若棋盤的田疇點綴,湖岸環彎曲繞,與湖內大小島嶼緩緩延伸至蒼山黛色之中,泛舟湖上,眼邊水榭亭臺樓閣,奇秀綠意迎面騰沖。觀及林間,飛瀑急越,松濤競逐,詩意天成。
因景區內坐落著沙河、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且水庫處在浙江天目山的余脈,如從高處往下看,會發現它們猶如美麗少女的一雙亮麗的眼睛,故名“天目湖”。近年來,天目湖景區建設日新月異,逐步建設成了旅游中心、度假休閑、森林公園、農業歷史文化、環境保護和湖上娛樂等六個功能區。
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旅游景觀,使得天目湖旅游度假的氛圍日益濃厚,每及秋實時節,在疏密錯落的果樹園里,桃、李、柿、栗、杏等果實怒墜枝頭,一派萬木蔥蘢的田園風光。湖畔,具有精巧特色的景點百花廣場、湖里山、鄉村田園等爭相展示新顏;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點中華曙猿館、狀元閣、報恩禪寺、海底世界等以其特有的內涵襯著這麗山秀水。
天目湖群山環抱,湖水清冽,間有畫若棋盤的田畔,疏密錯落的茶園,到處是一幅幅純自然的田園風光圖,它集太湖的煙波浩渺之勢、西湖的濃妝淡抹之美、千島湖的環拱珠璉之局諸特色于一體。湖岸蜿蜒曲折,自然景色與人工點綴相得益彰。景區內古樹名木,奇花異草,姿態萬千。野豬、野兔、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棲息繁衍,自成天趣。山、水、林、禽、獸同生共榮,構成一幅奇特的大自然生態圖。
更遠處的湖面,星星點點的黑影,那是天目湖的野鴨。據說湖中還有個鳥島,鳥島有沙鷗和鴛鴦無數。宋代詞人張薦祥有一首《西江月》,其中一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說的就是天目湖美景。
移目臨水秀峰,山坡間鋪翠逐錦,清幽的茶樹構建起了一道道蔥郁繁茂的綠色屏障。新雨過后,翠綠油丁,每每置身其中,采摘碧蕊,再經親自參與炒作成品,更有著無與倫比的樂趣與遐想。
天目湖美在自然,自然的景致自然的山水,自然的錦繡。正因為自然,就有秀美純凈的新意境。走進一真山真水的綠色凈地,不失為充盈心靈的勝舉。泛游天目湖,輕松愉快、賞心悅目、寧靜致遠的感覺呼之即來。
離天目湖18公里處的南山竹海,峰巒疊嶂,高低錯落,此起彼伏,千姿百態。林木濃蔭蔚然深秀,山溪潺潺,既具峰回路轉、空間幽邃之美,又具迷離莫測尋奇探幽的神奇魔力。數萬畝毛竹,倚山抱石,竹海藍天,山風習習,浪潮起伏奔騰,驚濤澎湃,形聲雄渾,情趣別致。漫游蔽日竹海、信步傍水長廊、蕩漾碧波竹筏、品茗南山壽眉,使人心曠神怡、神采奕奕。
據當地居民介紹,溧陽一帶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民間都要吃烏飯。烏飯是由山上的烏桕樹葉搗碎,用其汁浸泡稻米而成。烏飯出鍋后色澤烏亮,清香撲鼻,入口爽滑糯軟,易于消化。山野鄉間享受煦煦清風的同時,一位老者說起了溧陽烏飯的由來。傳說南山里有戶人家,男主人體弱多病,女主人姓劉名青提,膝下有一子目蓮。因為丈夫的突然病故,劉青提怪罪菩薩,所作所為觸怒了菩薩,菩薩將她打入十八層地獄受苦受難。目蓮天天給娘送飯。有一天他夢見娘餓得皮包骨頭,原來娘沒有吃到他送的飯。目蓮于是上山尋覓百種草藥,回家搗碎煮飯,最后發現烏桕樹也能把米染黑,于是便做成烏飯給娘吃。餓鬼見是烏飯,都不敢搶食,劉青提得以天天飽腹。菩薩為目蓮的孝行感動,又見他專心侍佛,功德圓滿,便敕封他為地藏王菩薩,時為目蓮的生日農歷十月三十日。
每年的四月初八,正是烏飯樹葉吐翠泛青的時候,為紀念目蓮救母,民間就家家吃烏飯,代代相傳至今,逐漸成了一種鄉土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