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舸 張治河 劉先莉
河南省平輿縣雙廟鄉農民素有種紅薯、打粉條的傳統習慣。過去,全鄉紅薯種植面積長年保持在6000畝左右,而粉條加工也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小打小鬧、走村串鄉吆喝叫賣的原始狀態。自打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女挑頭建起專業合作社,這里的紅薯生產、粉條加工一下子變成了呱呱叫的大產業!這位農家女叫馮敏,今年剛剛30歲。
早在5年前,作為只有一個乖乖女的年輕媽媽,馮敏不愿意隨大流跟著村里的姐妹們外出打工,偏偏看上了本地種紅薯、打粉條的潛在優勢。她看到,雖然“雙廟粉條”在十里八鄉有些名氣,全鄉加工粉條的農戶也不少,但因為都是零散的作坊式加工,批量小、“腿腳短”,市場占有率不高。馮敏堅信,如果把這個傳統項目按照市場套路真正做起來,“小窟窿”也一定能掏出“大螃蟹”!她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跟丈夫一說,丈夫也頓覺眼前一亮。建廠,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業思路逐漸明晰起來。
于是,這對小夫妻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張羅。他們一邊揣上“可行性分析報告”到政府有關部門申請項目支持,一邊四處物色廠址。很快,在鄉計生辦和張付樓村委協調幫助下,他們以每畝每年500公斤小麥的價格租賃到10畝地,與村民簽了20年合同。并且,縣農村信用社按照向計生戶傾斜的政策,及時為他們辦理了貸款手續,再加上他們自己多方籌措,總額160萬元的項目款順利到賬。接下來,拉圍墻、蓋廠房、建冷庫、裝設備……經過大半年奔波,2008年秋冬,正趕上紅薯收獲時節,以馮敏為法人代表的“旺鼎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當年加工粉條近5萬公斤,很受消費者歡迎,獲利20多萬元。為了擴大銷售,馮敏還在縣城繁華地段租下門店,對外打出了“雙廟粉條”品牌,頓時,顧客盈門,供不應求,特別是春節前后,不少客戶還得提前訂購。
在粉條生產加工中,雖然加進去某些東西,品相會好,出貨率也會提高,卻對人體有害。馮敏十分清楚其中的“奧妙”,但她更明白,只有誠信經營,方能做大產業。所以,她堅持主打“綠色”牌,決不干摻雜使假、坑害消費者的事情。為此,馮敏總是抽出時間站柜臺,誠心誠意地向顧客介紹辨別粉條質量的方法。如“煮沸法”:將粉條放在鍋中,加適量水,煮沸30分鐘。如果粉條較軟,用筷子夾起來易斷,就是純純正正的粉條;如果粉條光澤度好,富有彈性,入口難嚼,則是摻雜使假的劣質粉條。最簡單的是“燃燒法”:假粉條易點燃,燃燒時底部火焰呈藍色,有輕微的塑料味,燒后呈黑長條狀;真粉條燃燒時呈黃色,燒后呈卷筒狀。由于誠信經營,“旺鼎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粉條很受市場青睞,馮敏也受到消費者喜愛,有人送給這個年輕漂亮的農家女一個名號——“粉條西施”。
為了鼓勵村民擴大紅薯種植面積,保證企業有充足的原材料,并切實增加群眾收入,馮敏積極取得雙廟鄉政府和各村委支持,精心組織農戶與合作社簽下了3條優惠收購協議:一是種多少收多少;二是實行保護價收購,每公斤比市場價高0.2元;三是計生戶和大單供應戶可優先進廠務工,月工資不低于2000元。就這樣,以合作社為平臺,“企業+農戶”的運作模式逐漸成熟起來。
近年來,在合作社的拉動下,雙廟鄉紅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目前達到2.12萬畝,占這個農業小鄉耕地總面積的近四成,平均畝產2000多公斤。單靠種紅薯一項,雙廟鄉農民群眾畝均獲毛收入6000元左右,比過去明顯提高。馮敏也把企業做得風生水起,“雙廟粉條”不僅占據全縣市場,還遠銷周邊縣市,以及鄭州、合肥、武漢等大城市。企業每年加工生產粉條180多萬公斤,年產值1300多萬元,創稅利多達300萬元。現如今,雙廟鄉成了聞名遐邇的粉條生產基地;而敢想敢干、樸實本分的馮敏,也成了人人稱羨的少生快富文明戶、群眾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