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蓉梅
摘要:對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省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優化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四川省產業結構的演變基本上是符合西方國家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但是和全國的趨勢比較起來,仍有一定程度的背離。如果用相對勞動生產率來度量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則伴隨著四川省十年來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優化是較為滯后的。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產業結構;優化;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2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64-02
引言
新世紀伊始,為了縮短東西部發展差距,提高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年來,西部地區在經濟增長、發展質量、綜合實力、城鄉面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變化。四川省作為西部地區的人口和資源大省,十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按照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是相互促進的,經濟的高速增長會導致產業結構的快速演變,同時各個產業部門發展變化的結果亦表現為一國或地區經濟總量的增長。本文旨在考察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省產業結構的發展演變過程,以說明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四川省產業結構是否在逐步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演進。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數據整理
為了研究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省產業結構的演變狀況,本文按照費希爾的三次產業分類法,將產業結構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用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兩個指標來描述產業結構,用比較勞動生產率和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標將四川省和全國的狀況進行對比進而判斷四川省三大產業的發展趨勢是否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以及產業結構是否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向高度化演進。研究數據來自于四川省和全國統計局網站2000—2011年的相關統計數據。
二、數據分析和研究結果
(一)三大產業產值比重變化狀況
十年來,四川省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從25.4%下降到14.4%,下降了43.3%;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從37%上升到50.5%,上升了36.49%;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從37.6%下降到35.1%,下降了6.65%。到2010年,三大產業產值結構從世紀初的“三、二、一”變化到“二、三、一”,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達到最大。同期,全國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從16.5%下降到10.1%,下降了38.8%;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從45.8%上升到46.8%,上升了2.18%;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從37.7%上升到43.1%,上升了14.35%。到2010年,三大產業產值結構仍維持著世紀初的 “二、三、一”格局。對比來看,十年來,四川省第一產業的產值下降速度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其產值比重仍然高出全國4.3%;第二產業的產值上升速度遠遠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10年,其產值比重高出全國3.7%;四川省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在2002年達到峰值,之后一路下降,到2010年,其產值比重已低于全國8%。總體來看,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省的產值結構變動較為劇烈,主要體現為工業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和農業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并且和全國的情況有一定的背離。
(二)三大產業勞動力比重變化狀況
十年來,四川省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從59%下降到42.9%,下降了27.3%;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從17.2%上升到23.1%,上升了34.3%;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從23.8%上升到34.1%,上升了43.3%。到2010年,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呈“一、三、二”態勢,且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然較高。同期,全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從50.1%下降到36.7%,下降了26.75%;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從23%上升到28.7%,上升了24.8%;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從26.9%上升到34.6%,上升了28.6%。到2010年,三大產業產值結構雖仍維持著世紀初的 “一、三、二”格局,但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即將持平。對比來看,十年來,四川省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速度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由于其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到2010年,其勞動力比重仍然高出全國6.2%;第二產業的勞動力轉入速度遠大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由于其工業就業人員比重較低,到2010年,其勞動力比重仍比全國低5.6%;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轉入速度較第二產業更快,遠遠大于全國平均水平,故到2010年,其比重已和全國平均水平不相上下。總體來看,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省的就業結構變動較為劇烈,主要體現為農業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尤其是向第三產業轉移,這個趨勢和全國的情況是基本一致的。
(三)三大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狀況
某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是用該產業的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除以該產業的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其實質是衡量了某地區某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該地區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其值大于1,表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地區平均水平,其值小于1,表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低于地區平均水平,其值等于1,表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地區水平持平。圖1計算了1999—2010年四川省和全國三大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
庫茲涅茨在20世紀70年代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在大多數國家都低于1并呈下降趨勢,表明農業勞動力還會隨著相對國民收入的變化繼續向其他產業轉移;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通常大于1且不斷上升,表明第二產業對一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有較大貢獻;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也大于1,但呈下降趨勢,表明第三產業具有很強的吸納勞動力的特性。從圖1可以發現,四川省和全國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趨勢基本符合庫茲涅茨的人均收入論,但兩者之間還是有較大的區別:四川省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一直高于全國,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波動不大且從2005年起高于全國,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下降幅度較大,從2006年起低于全國水平。
(四)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狀況
相對勞動生產率是兩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經濟學研究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有逐漸縮小的趨勢,因此,可以用不同產業勞動生產率之比來反映一國或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圖2描繪了四川和全國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即用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除以第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通過該圖,我們觀察四川省和全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情況。
從上圖可以看出,四川省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小,表明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在擴大,換言之,產業結構在這十年內并沒有明顯表現出與經濟增長相一致的高度化特征。此外,和四川比較起來,全國第一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值更低,表明全國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差距較之四川省更大。
結論及政策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四川省產業結構的演變基本上是符合西方國家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但是和全國的趨勢比較起來,仍有一定程度的背離。如果用相對勞動生產率來度量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則伴隨著四川省十年來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優化是較為滯后的。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應當通過各種措施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通道,加快四川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同時加大對農業及第三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興修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推廣及技術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等。
參考文獻:
[1]楊公仆.產業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史忠良.產業經濟學:第2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3]蘇東水.產業經濟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黃勤,劉波.四川產業結構變遷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6).
[5]李文東.基于生態視角的四川省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5).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