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在浜
摘要: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十一五”期間遼寧沿海經濟帶內部產業結構變化和城市經濟增長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發現,第二產業是拉動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的主要動力,產業內部結構有待優化;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素質有待提升;各城市之間產業結構趨同,需要合理的產業分工;遼寧沿海經濟帶內部城市之間以及與周邊區域的合作亟待加強。
關鍵詞: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法;經濟增長;遼寧沿海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F2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66-05
2009年7月,國務院原則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標志著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進入了國家發展戰略中,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率先實現全面振興增添了新動力。“十一五”時期,遼寧沿海經濟帶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及產業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本文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差異進行實證分析,為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供理論支撐。
一、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現狀
遼寧沿海經濟帶位于中國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朝鮮隔海鄰江相望,鄰近俄羅斯、蒙古,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該區域內有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六個沿海城市,陸域面積5.6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 920公里,海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間,該區域生產總值由2006的4 737.3億元增加到2010的9 255.9億元,年均增長14.3%,占遼寧省比重為50.6%,比2006年提高0.6個百分點,該區域已經成為遼寧省、乃至東北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10.7∶50.2:39.2調整為2010年的8.9∶52.5∶38.6,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呈現小幅下降的趨勢。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1 000元。
從遼寧沿海經濟帶內部發展看,呈現出以下特點:
1.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大連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核心城市的地位不斷加強,2010年經濟總量占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比重達到55.7%,比2006年提高1.5個百分點,同期,錦州、營口、丹東所占比重基本不變,盤錦提高2.8個百分點,葫蘆島下降1.6個百分點。從人均指標看,各區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2010年大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4 013元,盤錦、營口、丹東、錦州、葫蘆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78 897元、 41 404元、30 247元、29 548元、18 850元,大連人均生產總值為葫蘆島的4.5倍(見表1)。
2.產業發展呈現出逐步優化的趨勢,成為六市的共同特征(見下頁表2)。 “十一五”期間,六市中第一產業比重均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除盤錦市之外,其余五市均不斷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除錦州和葫蘆島市有明顯提高之外,其余四市呈現出下降趨勢。
3.城市間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大的相似性(見下頁表3)。2010年六市產業結構之間的相似性基本上都在95%以上,即使是相似性略差的盤錦和葫蘆島、盤錦和大連之間的相似性也分別達94.5%和92.%,這充分說明沿海經濟帶城市之間產業結構趨同現象較為嚴重,迫切需要差異化的產業定位,各區域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二、偏離—份額分析理論框架及數據處理
1.SSM的基本原理。偏離—份額分析法(即SSM)是由美國學者Dunn,Perloff,Muth等人于20世紀60年代相繼提出,是揭示區域與城市部門結構變化原因,確定未來發展主導方向的有效方法。SSM以其所在大區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刻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以此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2.SSM的數學模型。假設區域i在經歷了時間[o,t]之后,經濟總量和結構均已發生變化。設初始期區域i的經濟規模為bi,0,末期經濟規模為bi,t。同時,把區域i的經濟劃分為n個產業部門,分別以bij,0,bij,t(t=1,2,...,n)表示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規模。并以B0,Bt表示i區域所在大區相應時期的規模,以Bj,0與Bj,t表示在大區初期與末期第j個產業部門的規模。
區域經濟增長Gij=Nij+Pij+Dij
Nij=bij,0*(■),Nij稱為份額分量,是指i區域j部門按所在大區的平均增長率發展所產生的變化量。
Pij=bij,0*(■-■),Pij稱為結構偏離分量,是指區域部門比重與所在大區相應部門比重的差異,導致i區域j部門增長相對于大區標準所產生的偏差。
Dij=bij,0*(■-■),Dij稱為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指i區域j部門增長速度與大區相應部門增長速度的差別引起的偏差,反映區域j部門相對競爭能力。
PDij稱為區域部門優勢(Pij和Dij之和),反映區域i第j部門總的增長優勢。
Gij=bij,t-bij,0
i區域經濟總量Gi=Ni+Pi+Di,
其中Ni=■Nij,Pi=■Pij,Di=■Dij
因此,i區域經濟的經濟增量可表示為:
Gi=■bij,0*(■)+■bij,0*(■-■)+■bij,0*(■-■)
三、SSM的實證分析
1.三次產業部門分析。本文選擇遼寧沿海經濟帶區域內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和葫蘆島六市為研究對象,數據選取各城市三次產業增加值,以2006年為基期,2010年為報告期,通過樣本數據進行偏離—份額處理,具體結果如下(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沿海經濟帶內第一產業的結構分量均為負值,競爭力分量有正有負,總偏離分量為負值,說明該區域內第一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滯后于該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從競爭力偏離分量看,大連、丹東、營口的第一產業競爭力要優于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均為正值,競爭偏離分量僅有盤錦和葫蘆島為負值,其余均為正值,說明該區域內第二產業結構優化程度較高,對區域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大連、錦州、營口、丹東的第二產業競爭力要強于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均為負值,說明第三產業結構有待繼續優化。從競爭力偏離分量看,大連、丹東、錦州、葫蘆島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滯后于區域整體水平,而營口和葫蘆島兩市第三產發展速度較快。同時,從表4中可發現,沿海經濟帶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份額分量遠遠大于第一產業的份額分量,并且第二產業的份額分量略高于第三產業,說明沿海經濟帶整體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發展階段。
根據上述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分析,進一步分析研究沿海經濟帶各城市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見表5)。
從表5發現,沿海經濟帶六城市發展快慢不一,營口市發展最快,五年間增長1.19倍,大連其次,增長了1.01倍,葫蘆島市發展最慢,僅增長0.53倍。從區域份額分量看,丹東、錦州、盤錦、葫蘆島四個城市的份額分量均大于其總的經濟增量,說明其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存在問題,其發展更多地依賴沿海經濟帶發展的帶動;大連和營口兩城市的份額分量小于其總的經濟增量,其發展除了依賴于區域整體的帶動,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結果。從結構偏離分量看,大連、營口、盤錦三個城市的結構偏離分量為正,說明其產業結構中,發展速度快于區域整體的產業規模比重大于滯后于區域整體發展的產業規模,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丹東、錦州、葫蘆島三個城市的結構偏離分量均為負值,說明這三個城市發展速度快于區域整體發展速度的產業規模小,因此,對各城市整體發展不利。從競爭力偏離分量看,大連、營口、錦州三個城市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為正值,說明其產業比區域整體同類產業發展速度要快,更具有優勢,而其他三個城市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為負值,在區域發展中明顯處于劣勢。
2.作圖分析。為了便于對各遼寧沿海經濟帶內各區域進行比較,了解份額偏離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均較大的區域,繪制區域優勢分析圖和區域偏離分量分析圖。分析圖把平面直角坐標系分成8個扇面,然后標出各區域在坐標系中所處的位置,根據所在不同扇面的區域劃分為幾種類型,以判別區域總體結構及競爭力優劣,從而確定具有競爭力的區域。(1)區域優勢分析圖。以區域優勢PDij 為橫坐標,以份額分量Nij為縱坐標。8個扇面反映區域增長優勢的類型:扇面1、2為原基礎好,增長較快的區域;扇面4為基礎較好但地位處于下降的區域;扇面5為基礎較好但增長較慢的區域。從圖1中看出遼寧沿海經濟帶內,大連和營口集中在S1和S2扇面中,說明兩市的發展快于遼寧沿海經濟帶;丹東和錦州處在S4扇面中,說明兩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也較快,但在區域中的地位呈下降趨勢;盤錦和葫蘆島處在S5扇面中,說明兩市的基礎較好,發展速度慢于沿海經濟帶。(2)區域偏離分量分析圖。以競爭偏離分量 Dij為橫坐標,以結構偏離分量Pij為縱坐標,圖上各點反映區域競爭力狀況。從圖2可看出,大連、營口處于扇面S1中,說明兩市在區域發展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丹東處于扇面S4中,說明該市基礎較好,但整體競爭力處于下降趨勢;盤錦處于扇面S5中,說明該市基礎較好,但整體競爭力弱;錦州處于扇面S6中,說明該市基礎較差,整體競爭力很弱;葫蘆島處于扇面S7中,說明該市基礎較差,整體競爭力非常弱。
總體看,大連和營口兩市的產業結構和自身競爭力要高于遼寧沿海經濟帶其他城市,其產業發展更具有優勢,在遼寧沿海經濟帶區域中更能起到帶動發展的作用,這也與“十一五”期間,兩市不論在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都處于領先的態勢是吻合的。
四、對策與建議
1.加快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產業優化和升級。遼寧沿海經濟帶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二產業在今后較長時期內仍將占有主要地位,要充分發揮在裝備、石化、造船、冶金等領域的優勢地位,加快技術升級步伐;要進一步降低第一產業比重;加快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重點發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推動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方向演進。
2.提升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的合作水平。要借助遼寧沿海經濟帶(6+1)城市經濟聯合體的平臺,加快推動區域之間基礎設施互通共享,促進區域內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加強區域內優勢產業對接,引導區域產業結構有序調整,實現優勢互補。
3.加強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主要經濟區的合作。要進一步加強與沈陽經濟區、長吉圖、哈大齊等主要經濟區的聯系和溝通,在產業、資金、技術等領域實現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實現互利共贏合作。
參考文獻:
[1]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張耀光,韓增林,劉鍇,等.遼寧省主導海洋產業的確定[J].資源科學,2009,(12).
[3]馬慧強,韓增林.山西省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J].北方經貿,2009,(8):28-30.
[4]何龍娟,肖敏,吳殿廷.“十五”期間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的SS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424-425.
[5]安中軒,徐春華,常艷.西部大開發前后西南地區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比較研究——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J].成都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0-41.
Analysisi of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GU Zai-bang 1,2
(1.Urbon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Dalian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Dalian 11601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and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 with shift-share method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The study found that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however,to be adjusted with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s a whole less competitive,industrial quality to be improved;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between cities,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labor is needed;the cooperation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within the citi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method;economic growth;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