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中英
中國經濟的轉型是共識,國家早已確定了中國經濟轉型的目標和手段。同樣,中國外交也需要轉型。
事實上,這些年來,為了應對中國內部的需要和外部的挑戰,中國外交已經作出了一些調整。但這些調整還很不夠,難以適應世界新變化,尤其是難以支撐一個全球化了的后起大國在國際上的合理訴求、正當權益和長期愿望。
環顧世界,主要國家的外交都在進行著深刻的轉型。在內部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財政緊縮、失業,以及判定世界權力正在從西方轉移到非西方,西方外交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轉變時期。美國把其全球戰略重點轉到亞洲。韓國和印度步美日后塵,把對付“中國崛起”當作其主要外交任務。近期來,日本掀起購買“釣魚島”的挑釁,菲律賓在南海制造事端,這些都呼喚著中國外交的轉型。
在今天的世界大變動局面下,任何國家的外交政策都難“以不變應萬變”,而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做出程度和范圍不同的適應性調整。中國外交也應該一樣。
“轉型”這個術語,含義非常深刻,代表了連續性,也代表著變革性,更代表著連續性和變革性在高度智慧下的結合。
一些已經被我國外交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如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毫無疑問要繼續;一些僅是為特定歷史情況確定的應對策略,則應該根據變化了的任務與形勢做出改革,否則將是畫地為牢、自我束縛,制約中國外交政策的手段選擇;一些是在與別國交往中,但別國一直故意壓迫和“圈套”我國而采取的片面原則,需要重新思考。如西方一直要求中國按照國際規則辦事,卻閉口不談這些國際規則的西方屬性,更不情愿地賦予中國在新的國際規則制定中擁有更大發言權;東盟國家堅持要求中國恪守“不干涉”原則,以及誘使中國承諾在處理與一些東盟國家的爭端時放棄使用武力。
由于眾所周知的中國在亞洲和全球面對的異常復雜、甚至險惡的形勢,為了實現中國外交在未來五年的成功轉型,我們需要如下的外交改革:
“不挑戰”但又要積極謀求變革現存的國際秩序,尤其是目前的世界經濟秩序。現存的國際秩序之不公正性和不合理性,即使西方也是承認的。
“不結盟”但又要尋求真正有用的戰略伙伴。“不結盟”不等于缺少朋友和伙伴。不具備足夠、有分量的朋友和伙伴的大國,難以在國際外交體系中有所作為,難以促成一些代表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大多數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
“不干涉”但又要有條件地、正當地、有選擇地介入國際事務。“不干涉”的對象指的是嚴格意義上的“內政”。但是,當代世界的“內政”與“外交”密不可分,界定“內政”是困難的。
當今世界,不管是否情愿,一些發生在外部世界的大危機,必然與中國存在聯系,甚至嚴重危及中國利益;作為世界大國,對已經蔓延、影響到國際和平、穩定的國內問題,中國有條件、有方式地介入比不介入要好,以此盡世界大國應盡的責任,并斷了那些批評中國回避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念想。
在貫徹外交政策上,我國外交轉型就是要做到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的有效搭配,即軟硬兼施。事實上,外交解決手段在國際外交中從來都是有局限的。在維護國家主權方面,對于一個獨立自主制定和執行外交政策的大國來說,當外交手段終于用盡,使用武力是公認的國際權利。由于中國三十多年來沒有在國際上使用武力,一些公開蠶食和侵占中國領土的外國,低估中國使用武力的政治意志,以為可以繼續在外交上勾住中國,同時卻炫耀武力和軍事同盟,絕不停止對中國主權的侵占。
必要時使用武力并不是一定意味著中國要進入武力沖突階段。實際上,在外交手段和武力解決之間,存在著許多有效的手段,比如經濟制裁。單方制裁和國際制裁并不像那些沒有研究的人說的那般無效,而是被大量實踐證明是有效的。當然制裁也不是萬能的。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