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斌
爭議九:大國競爭離不了國企嗎?
關注度:☆☆☆
爭議焦點:在全球競爭中,中國如何與強大的跨國公司相抗衡?誰能承擔起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神圣責任?有專家認為,國有企業往往是“花別人的錢不心疼”,容易忽視成本控制,而民營企業往往有更強的成本意識,應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另有專家認為,民間資本力量盡管發展很快但仍顯孱弱,現階段還難以依靠民企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
調查提示:在“您最關注以下哪些國企爭議話題”調查中,“大國競爭離不了國企嗎”的得票率為38.6%,列第九位。但在“您認為未來國企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問題的調查中,有81%的受訪者選擇“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這說明國企作為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公眾仍然期待國企能夠盡快做大做強,在國際市場搏風擊雨。
問題關鍵:大國博弈,大不一定強,但不大一定不強。規模是競爭力的基礎,大勝小、強勝弱是常態,而以小勝大、以少勝多是奇跡,但奇跡不是總會發生。中國要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在經濟世界杯中取得佳績,還是需要有規模夠大、實力夠強的企業。
典型事例:據相關部門統計,當前央企的利潤有1/3來自海外業務。央企在海外的成功充分說明:在沒有行政保護甚至處于后發劣勢的情況下,央企仍有充分的實力和競爭力。
編者點評:中國現階段還難以依靠民企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可是,經濟發展不能等,也等不得!因此,鼓勵支持具有規模優勢的國企加快發展是中國建設強大國家的現實選擇。更優更強的國有企業多了,才能真正擔負起世界經濟競爭主體的重任,國家才能夠真正做大到做強。
未來國際間大國競爭更多體現在大企業間的競爭
我國仍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靠改革開放參與國際競爭來推動自身的發展的基本路徑沒有變。正因如此,靠越來越優越強的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發展態勢沒有變,靠大型國有企業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發展趨勢沒有變。
未來世界各國競爭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大型跨國企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將成為各國競爭的一個重要載體。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大型企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2011年《財富》500強中美國企業有133家,營業收入總額高達7.66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總量的51%。中國公司有69家(中國臺灣8家),中國大陸(不含總部在香港的4家),剩余57家營業收入總額達2.7萬億美元,占中國GDP總量的36.5%。中國500強企業營業收入占中國GDP總額的47%。
其次,大型企業是國際競爭的主要載體。據有關統計,這些巨型公司控制著國際貿易額的50%以上和國際投資額的90%。
第三,大型企業是國家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大型企業擁有著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實力雄厚,富可敵國。2011年世界500強排首位的沃爾瑪公司營業收入高達4218億美元,若按國家算則可排在全球第23位,略低于第22位的瑞典,大型企業的盈虧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東亞國家的崛起也多得益于大企業的帶動,如日本的索尼、三菱、松下,韓國的三星、大宇、LG等,這些大企業對國家經濟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發展需要更多更優更強的大企業
與這些巨型企業相比,中國的大企業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有很多不足。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只有69家,其中大陸只有57家,遠遠少于美國的133家;如果不算中國臺灣和香港的12家,數量也少于日本的68家。此外,中國大型企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從人均業績、科技創新能力、國際化程度、企業知名度看,中國大企業的發展尚有很遠的路要走。要與發達國家進行競爭,中國一方面需要增加大企業的數量,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做強做優這些大型企業。
要實現上述兩大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這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但若想在較短時間發展成大型企業靠自然發展是很難的。世界500強企業的發展歷史證明,一個企業完全靠自然發展、自我成長,最終成為大型企業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多數是通過兼并重組而成。中國大型企業成長的歷史也是這樣的,2011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絕大多數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只有兩家私有企業。而大型國企都是在國企改革中,不斷通過兼并重組做起來的。私有企業是很難在短時間按照市場規則完成這些發展的,中國若想在短時間內完成上述兩大任務,靠民營企業是極其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當然,這里不是說民營企業不重要,不支持私營企業的發展。而是就中國實情來講,目前國有經濟在技術、實力、人才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也更容易通過兼并重組迅速地壯大起來。恰恰如此,一方面,應當加快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加速發展壯大;另一方面,應當調整、積聚國有企業的力量,有所為、有所不為。
做優做強大型國有企業刻不容緩,時不我待
目前,我國的大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大多是基礎行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排頭兵企業,正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從當前國內外形勢和大型企業改革發展存在的問題看,做優做強大型國有企業,培育更多的一流大型國有企業刻不容緩,時不我待。
首先,金融危機促進新一輪產業革命蓬勃興起,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開始尋找并占領新一輪高速度、長周期增長的“經濟產業”,努力搶占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這些工作主要是通過大企業來實現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培育一流的大型企業。
二是國際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大型跨國公司加快調整全球戰略和產業布局。世界著名企業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加大研發投入,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爭奪未來競爭優勢。如果我國的企業不加緊調整,必然進一步拉大與著名企業的差距。
第三,這也是國內經濟調整的切實需求。國內經濟長期積累的問題要求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國有企業必然要率先轉變發展方式,否則將直接影響到科學發展的大局。
此外,我國大型國有企業自身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也要求大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做強做優。一是經濟發展的效益還不夠好。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我國的許多大型國企在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經濟增加值等重要指標上還有很大差距。二是經濟發展的質量還不夠高,部分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主業不夠突出、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許多產品還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三是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不少核心關鍵技術還受制于人,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四是自身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還不完善。部分企業治理結構尚不健全,大部分企業的治理機制尚未理順。五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對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還缺乏成熟的經驗,對國際規則和市場環境還比較陌生,人才也比較缺乏。
加速培育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大型國有企業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培育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大型國企的任務?國務院、國資委立足“十二五”時期,提出了“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核心目標。同時,結合核心目標提出了轉型升級戰略、科技創新戰略、國際化經營戰略、人才強企戰略和和諧發展戰略五大發展戰略。這五大戰略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大型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就當前形勢和發展而言,我們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速度,整合資源,再造一批大型企業。充分發揮國務院、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的主導作用,按照戰略有機協同、資源有效配置的原則,采用資本運作的手段,大力推進中央企業重組整合,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促進中央企業的資源向重要行業的優勢企業集中。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主業投資制度,嚴格控制新增非主業投資,推進主輔分離,引導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其次,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要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考核政策和中長期激勵制度,加大國有資本預算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要對中央企業的科研投入和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設置剛性增長數量目標。要以企業為主,以高端產品為平臺,如大飛機、高鐵等項目,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中全國研究力量重點攻關一批高端項目,帶動發展大國高端產業。
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著力推進國有大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鼓勵有條件的中央企業通過整體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企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選好董事長,董事長最好是本行業、本專業的高管型人才。獨立董事要求必須愛國愛企,有特殊的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素質。同時,要處理好黨委和黨組問題。把黨的組織納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是我國的特色,要處理好黨委和黨組的問題,除一些特別重要的央企外,國企最好實行黨委制。
四是建立和完善支撐大型國企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的體制機制。調整和完善我國參與全球競爭戰略,制定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對策,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實施企業全球化發展策略,大力支持企業到海外擴展業務,并購海外技術源頭企業,提高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在國際競爭和合作中錘煉企業。積極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國外上市,同時,鼓勵大型國企與國外大公司開展合作。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導)
責編/馬靜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