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清

近年來,蒙東地區從自身發展基礎、資源秉賦、區位條件、環境容量等實際出發,重點突出的產業開發方向,增強工業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是發展不斷加快。2011年,蒙東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9.3%,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41%和64.7%,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其中呼倫貝爾市、赤峰市工業增速分別居全區第一和第三位。二是結構不斷優化。2011年,蒙東地區化學工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3.3%和52.3%,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0.2和19.2個百分點。三是承接產業轉移取得實效。2010年以來,蒙東地區承接非資源型產業轉移項目481個,占全區的56.1%,赤峰市、通遼市承接非資源型產業轉移項目居全區前列。這些發展變化不僅提高了蒙東地區工業運行質量,而且在長期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清晰的工業化發展思路,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具有蒙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是貫徹中央關于“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總體部署的下全力推動實施的。蒙東地區沿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科學調整生產力布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確定特色鮮明、結構優化、科技領先、重點突出的產業開發方向,增強工業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力求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中,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一、布局集群化,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
蒙東五盟市是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推進以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對解決蒙東地區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當前,蒙東地區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近年來,蒙東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能源礦產等資源型產業的帶動,而這些產業往往能耗物耗高、環境污染大,如果照此發展,勢必導致蒙東地區生態環境優勢的喪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工業發展的全部環節是解決這一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蒙東地區具有建設生態文明的比較優勢和加快新型工業化的巨大潛力,因而需要在實施工業發展戰略中切實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突出的競爭優勢之一,努力增強蒙東地區的發展后勁。近年來,在既要實現經濟轉型與發展而又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前提下,東部地區在工業布局上推動集群化布局,走出了一條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的新路。蒙東地區用發展的辦法保護生態,涌現出像通遼經濟開發區、赤峰經濟開發區等一批基礎設施配套較為完善、發育較好的工業園區,在促進產業延伸升級、集聚發展、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后在推進具有蒙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要把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圍繞建設生態文明,以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目標,把大力推廣低碳技術、發展生態工業、培育綠色經濟作為戰略支點,立足資源承載能力和主體功能謀發展,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資源開發于生態建設之中,融產業發展于生態建設之中。具體運作中特別要注重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完善清潔生產、安全生產機制,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整體效益,重點推進節能減排,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把各類企業都辦成“環保工廠”,推動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以資源轉化為重點,以非資源產業為補充,提升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振興東北戰略實施以來,蒙東地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快推進國家能源、新型煤化工、冶金、農畜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蒙東地區充分發揮農畜產品資源稟賦優勢,著力推進精深加工,提高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依托富集的煤炭、有色金屬資源及鄰近能源市場的優勢,著力推進煤炭、電力、化工和有色金屬加工產業耦合共生。把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幅、增加附加值作為最主要的著力點,生態開采、系列開發、精深加工、注重效能,推動產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在具體運作中堅持整裝勘查、系統規劃、合理有序、規模開發、綜合利用、高效環保的原則,走資源換資本、資本換產業、產業換發展空間的路子。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高標準、高水平地建設一批能源和礦產資源產業基地,包括煤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等,使能源和礦產資源經濟成為增強蒙東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穩定要素。
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是東部地區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蒙東地區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蒙東地區資源分布不均衡,盟市內部資源組合性較差,多數旗縣市地下資源比較匱乏,不具備全面推進資源開發的先天條件,培育壯大非資源型產業是最現實的選擇。即使是資源稟賦較好的地方,光靠能源、資源產業支撐也是不夠的,同樣需要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蒙東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圍繞農畜產品、煤炭、化工、建材、冶金等大宗產品物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農牧業資源豐富,農畜產品品質優良,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推進精深加工,完全可以打造成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緊鄰東北老工業基地,依托東北雄厚的產業基礎,發展裝備制造、機械加工、零部件產業配套協作大有可為。蒙東地區加快推進工業化,面臨迅速做大經濟總量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雙重任務,只有把非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培育,才能為后發趕超、跨越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011年,蒙東地區23個非資源型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800多億元,新開工的239個億元以上非資源型產業項目投資規模達到2300多億元;通遼市非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赤峰市裝備制造業和化工產業分別增長88%和49%。
同時,推進非資源型產業,蒙東地區必須大力承接產業轉移。能否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更多非資源型產業,對于蒙東地區加快產業建設、做大經濟總量至關重要。蒙東地區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水、電資源充足,生產要素成本低,距離東北、華北中心市場近,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一批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項目。2011年,蒙東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明顯成效,引進項目和投資分別占全區的一半以上和近1/3。赤峰市翁牛特旗圍繞大連、沈陽、京津唐等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在玉龍等工業園區引進非資源型項目47個,完成投資68億元。玉龍工業園區也因此被認定為自治區首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
三、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努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走基于自我發展能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蒙東地區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必然選擇。推進基于自我發展能力的新型工業化,必須構建具有持續增長能力的自我激勵機制,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其動力源。
目前,蒙東地區支持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投入力度明顯不足、支持成果轉化政策力度不夠、科技人才開發和隊伍建設滯后等。但是從另外的層面看,蒙東地區科技進步仍有較大空間,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在科技創新的路徑選擇上,蒙東地區應當立足現實,強調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基點,并區別情況積極推動合作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的自主創新模式,構建技術進步格局。以加大政府科技研發投入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骨干企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中型以上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層次的技術創新、技術開發和科技服務體系。特別是要依托大企業、大集團的企業技術中心,提高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實現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還應加快建設政府資金引導與企業投入相結合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投入體系,設立科技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重點用于支持重要技術、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及產學研合作開發重點項目。圍繞蒙東地區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目標,加快對蒙東地區產業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前瞻性的重大技術和課題進行集中攻關和聯合開發,力爭在煤化工、有色金屬、冶金、裝備制造、現代中蒙藥等一些重大領域的重點技術研發上率先突破。通過科技資源共享,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推廣應用,整體提升蒙東地區工業科技含量和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各方面的科技人員在蒙東地區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優先轉化科技成果。加快落實各項扶持鼓勵政策,加大在財政投入、稅收優惠、折舊制度、收益分配、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和金融信貸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勵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
四、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工業的內生性增長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單單是技術問題,關鍵還要使體制機制、政策等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也就是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做保障。近年來,蒙東地區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不斷推進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提高國有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今后,蒙東地區應繼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爭先行先試,取得突破,形成一套蒙東特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一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市場體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大膽試驗,開拓創新,為蒙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二是探索促進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制度安排。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專項全面提供知識產權服務工作。三是探索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安排。積極促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探索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和碳排放交易等機制。四是探索企業經營體制的制度創新,國有企業要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制衡機制,建立多層次、多手段的激勵機制,構建有效的產權機制以及完善監控機制;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在更多領域鼓勵民營經濟進入。
五、注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沒有現代服務業就沒有新型工業化。蒙東地區在推進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了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實現了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協調推進。當前,蒙東地區具有比較優勢和巨大潛力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中蒙制藥業、能源礦產業、旅游業以及大量的生產生活服務業等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也有較大的升級空間。
今后,蒙東地區還應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要求和優先目標,發揮工業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作用。中央、自治區和蒙東“十二五”規劃中,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上是每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的必經階段。蒙東地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要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以上兩項基本要求有一個重要的結合點,那就是要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率。為此,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加和經濟發展同步,其基本的前提就是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費的中心環節;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是廣大居民尤其是農牧民就業增收的一個主要渠道。同時,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重點發展旅游、現代物流、金融、文化和商務服務業,提高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的同時,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充分發揮了蒙東地區人力資源密集的優勢。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