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 康玲

近年來,我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越來越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已被列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也對我區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當前就業形勢,現就我區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具體作用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些出路做一簡要的探討。
一、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回顧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制定不斷完善
自2009年以來,我區先后出臺的相關文件形成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1+9”政策體系,組織實施的相關就業計劃形成了 “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特崗教師、社區民生工作志愿服務、中小企業人才儲備等6項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項目,加上機關和事業單位招考、市場就業、人才派遣以及創業培訓和就業見習,總計12項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自治區財政及其就業專項資金每年都要至少拿出兩個億的資金用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宣傳逐步擴大
通過電視臺、電臺等多家媒體開辟專欄,宣傳我區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項政策;向全區廣大高校畢業生和有關部門發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計劃政策宣傳》的宣傳單頁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問答》宣傳手冊。另外,舉辦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宣傳培訓班,向各盟市負責高校畢業生就工作的工作人員和各高校負責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宣講我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
(三)人才市場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主渠道
通過舉辦人才交流大會、專場招聘會和網上招聘等方式,積極為畢業生就業服務。人才市場是主渠道,中小企業是主方向,2010年通過人才市場實現就業人數為5萬人。據統計,2009年和2010年,通過人才市場實現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占其當年總數的比率分別為53.4%和58%,都在50%以上,總數達10萬多人,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名符其實的主渠道。
(四)其它人才公共服務項目發揮著積極的輔助作用
全區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及人才市場已經成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平臺和服務窗口,集“政策、項目、資金、平臺和窗口”建設于一體的體系框架初見端倪,“政府促進就業、人才市場調節就業、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區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接收、調轉、存放和管理高校畢業生檔案達20萬份以上,并提供了社會保障、職稱評定、戶口托管、評價派遣、流動黨員管理、鑒證仲裁等相應的人才公共服務,有力地促進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才派遣計劃就是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為各類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提供人才派遣服務。2010年我區人才派遣服務已派遣高校畢業生5234人。
(五)創業培訓和就業見習力促高校畢業生就業
2010年我區共有就業見習基地300多家,國家級就業見習基地6家。我區共有8333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了就業見習。2010年我區共有3601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了創業培訓。
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進展情況
今年年初,自治區政府專門召開了全區電視電話會議,明確了今年我區就業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充分發揮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機關事業單位招考、人才儲備、創業培訓和就業見習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計劃的載體作用,力爭到年底使9.5萬名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
今年,我區應屆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萬人,達10.1萬人,比上年增加7000余人,創歷史新高。自治區人才公共服務部門負責開展12項就業計劃中的市場就業、人才派遣、創業培訓和就業見習。截至5月底,全區舉辦各類人才招聘會329場次,共有23746名高校畢業生簽訂了就業協議;為大中型企業派遣3279名高校畢業生;組織1617名和2130名高校畢業生分別進行了創業培訓和就業見習。通過組織實施上述計劃和其他8項工作計劃,今年前5個月,我區共有3.2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實現了就業或落實了就業去向,占應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的32%。
三、存在的問題和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區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為促進我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我區這樣一個經濟社會欠發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想更好地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還有諸多制約和阻礙。
一是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大幅增長。2011年我區畢業生首次突破10萬人。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仍將保持高位,我區將連續三年在10萬人以上。多數高校畢業生希望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生活和就業,到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是服務經費不足,沒有列入財政預算。作為基本公共服務,人才公共服務應該主要依賴財政的支持。由于高校擴招以來畢業生總量激增等原因,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市場供求的相對平衡。而現行有關政策法規還難以根據社會需求變化及時修訂,人才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職能還沒完全得到“正名”,所需經費沒有列入財政預算,處于“一事一議”地臨時撥款甚至缺位狀態,對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形成嚴重制約。
三是服務場所不足,有的竟無固定場地。我區大部分人才市場普遍存在沒有招聘場地及場地緊張的現象,即“有市無場”。自治區本級和絕大多數盟市舉辦人才招聘會都需要租賃場地,即使自有的招聘會場地也都存在樓體老化嚴重、場地狹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區人才招聘會規模和數量。許多盟市旗縣的人事檔案室非常小,有的甚至沒固定的人才檔案室。
四是網絡應用不充分,運行狀況不夠準確快捷。我區人才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還難以適應社會公眾的需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夠,就業信息提供不完全、不準確,難以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各地區信息系統分散建設,多種服務網絡并存,不能聯網貫通,難以發揮整體規模效應;有些地區信息服務基礎設施陳舊,手段比較落后,信息化水平較低,服務不夠方便、快捷。
五是人員編制與服務規模脫節,參公問題沒有進展。近年來,隨著國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從狹義上看,“勞動者”隊伍結構變化加劇,“低端勞動者”的數量增速放緩,“中高端勞動者”的規模日益擴大。而人才服務機構執行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所列編制,人手少、年齡偏大的現象普遍存在,人員編制與服務規模嚴重脫節。
六是數據庫建設滯后,統計數字的公信度不高。數據反映事物的面貌與發展變化規律,是信息時代的主打。由于信息采集口徑難統一、途徑難暢通、手段較落后,因而絕大多數不是登記統計結果,而是調查測算結果,導致統計數字的公信度不高,數據庫建設滯后。
(二)存在問題的思考
一是積極協調,爭取及早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根據《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及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積極協調,爭取將人才檔案管理費、人才交流會租場費、人才信息網絡建設維護費、職業培訓費等人才服務經費及早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公共服務經費不足的的問題。也可利用國家正在開展建設公共就業基礎設施試點的良好時機,爭取更多資金,建設良好的人才服務服務場所。
二是統一規范,推進人才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配合有關部門制定社會化人才管理專項規劃并參與實施,促進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盡快研究制訂全區統一的人才公共服務標準、辦理程序。時機成熟后也要在高校密集區籌建人才服務工作站,貼近服務對象,提供便捷服務。
三是爭取立法,加強人力資源市場法制化建設。盡快對《內蒙古自治區人才市場條例》進行修訂,并加強監督管理,逐步實現人才市場由政策性規范向法制性規范轉變,用法律法規規范市場活動和中介服務。人才市場組織招聘時通過與用人單位簽訂誠信招聘協議,統一審定招聘簡章,公示工資、社保、合同期限等方式,最大限度的規范人才市場秩序,全力打造平安市場、誠信市場、法治市場和和諧市場。
四是推行“實名制”,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失業登記證發放的重點群體,各級人才服務機構應主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失業登記證》的發放工作。并以此為契機,通過走訪登記、現場登記、網上登記、電話登記、設點登記等多方式進行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采集、錄入、核對和統計,力避“被就業”,推行“實名制”,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庫建設,掌握和發布有公信力的登記統計信息,扎扎實實地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做好政策宣傳、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
(作者單位:1. 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機關事務服務中心;2.國際人才交流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