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孝感學院城市建設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建筑與文化之間有著種種的關聯。在各種建筑類型中,貼近生活的居住建筑與文化關系更為緊密。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建筑規劃設計的工作經驗,以大眾文化對于建筑規劃設計的影響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規劃設計者與居住者的關系、大眾文化在居住者和開發商影響建筑規劃設計時的媒介作用、著重論述了大眾文化對于建筑師進行規劃設計時的影響,全文在是筆者長期工作經驗基礎上的理論升華,具備較高的理論價值,相信對于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眾文化居住建筑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047-02
1規劃設計者與居住者的關系研究
大眾文化對居住建筑發生影響經歷了一個過程,與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是分不開的。在住房制度改革前,中國城市住宅的分配制度是國家包投資、包設計、包建造、包維修,排除居住者在住宅建設中的作用,住宅平均分配,實行低租金供給制。這個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居住者沒有選擇權,而國家的統一規劃,政府的計劃分配,國營建設單位的權威性都從各個方面減少了建筑師的工作量,因此麻木了建筑師對居住建筑的敏感度。在住房短缺時,這個癥結并沒有引發大的矛盾,畢竟有房住比沒房住好,但當居住建筑由數量發展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時,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了。
90年代貨幣化分房體系的建立,住房的商品化等因素終于促使居住者再次走到臺前,直接與居住建筑的規劃設計者——建筑師們對話。但是并不能根據這種對話,像張勃在《近二十年來北京建筑藝術的三種風氣及其未來動向》一文中所述,就可將大眾納入委托人群體中。他們更多的是通過市場選擇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張,間接地對建筑師施加影響。同時,也不能視其為向傳統文化時期的回歸,大眾在表達意見時,很大程度上受到傳媒的影響,并非全然是自己內心的想法。不過,與改革前相比,大眾的權力大大增加了,真正成為房地產市場不容忽視的主體。統計顯示,2005年頭兩個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達139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7.9%,其中個人購買為1282萬平方米,占商品住宅銷售比重的91%,同比增長66.5%。面對這種局面,有人驚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大眾消費時代全面到來!”南方網的房產專題說:“房子,已經成為中國大眾消費生活最核心的商品,大眾對房子的關注,比對其他任何商品的關注度都高,房子對人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棲身之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將太多的生活理想和向往寄托在房子之上,所有人都參與到購房選房的大軍之中,全民總動員,就像一場偉大的啟蒙運動,就像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一樣。”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它倒是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房地產市場異常火暴,方方面面被壓抑多年的熱情都一下子爆發出來了。在這股熱潮的催化下,大眾文化對居住建筑規劃設計產生影響的時機和條件完全成熟了。
2大眾文化對于開發商影響建筑規劃設計的表現
大眾文化的種種特點使文化藝術世俗化、個性化,鼓勵大眾參與文化,“時尚”成為大眾追求的目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渴望成為自己,反而致使某人穿戴著與他人相同的服裝”。建筑領域也不例外。圍繞著居住建筑的規劃設計,開發商、建筑師、普通大眾三者在大眾文化影響表現不一,而傳媒更是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開發商們對于大眾文化的出現是持歡迎態度的,實際上,他們是大眾文化營造的直接參與者之一。一方面,他們為了獲取最大利潤(這正是大眾文化的功能之一),營造居住文化以引導消費者;另一方面,還是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他們必須緊緊跟隨大眾文化的步伐,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就房地產市場近十多年的發展來看,有過這樣幾種不同的宜傳方式。
最早出現的是使用功能至上論。持這種觀點的開發商在推出樓盤時,往往強調樓盤戶型的合理性,以此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這種觀點的產生源于早期居民住房難,面積小,戶型不合理的情況。
近年來隨著居民住房的寬松,戶型雖然仍很重要,但已經不是宣傳的重點。這時,從社會心理功能入手成為新的時尚。“經濟心理化”的例子很多,不僅僅是居住建筑領域的專利,例如世界各國的旅游航空公司現在普遍實行“異國情調服務”,旅客們不僅可以選擇目的地、班次、座號,甚至可以選擇機型和“情調”。某一架飛機是羅馬情調的,空中小姐都身穿典雅衣袍:如果選擇一架“古老的英國”,空中小姐便一律英格蘭的鄉間女仆打扮,機艙內還會彌漫著古老的英國小酒店風味。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未來的震蕩》一書中稱之為消費的“心理內涵”。房地產界前些年流行一時的“歐陸風”就是開發商為了滿足這種消費的“心理內涵”而營造出來的大眾文化。近些年隨著人們眼界的提高,含糊的“歐陸風”已經不能滿足居住者的要求,更具體、更地道的“有情調”的居住建筑便適時登場。例如成都的中海名城,開發商宣稱要建成成都最具特色的“歐陸小鎮”,分為法國楓丹園、荷蘭千色園、西班牙賽樂園三部分。在接受采訪時,他們指出“在中海名城,歐陸風,不是符號,是建筑單體、尺度、環境(大環境和小環境)的細致刻畫”。在北京的“橘郡”項目中,開發商更是以“非常別墅,十分美國”作為廣告詞,標榜其原汁原味的“美國式”。與之相比,早期的“歐陸風”頓時顯得粗糙、似是而非。從技術角度看這的確是個進步,不再僅僅是炒作概念,但從根本上說,仍然停留在同一層次。開發商這么做的用意在于“概念明確,理念獨特,因此有市場針對性”。
3大眾文化對建筑師進行規劃設計時的影響表現
與開發商對大眾文化的歡迎相比,建筑師的態度是比較矛盾的。在住房實物分配時期,建筑師的任務單一,而現在,在大眾文化氛圍下,建筑師要在市場經濟中生存下來,就必須懂得大眾的心理。多年養成的依賴性卻使得一些建筑師將開發商作為依賴的對象,完全通過開發商了解市場、居住者,繼續等待、依靠任務書做規劃設計,形成一種你點菜,我來做的合作方式。“歐陸風”的盛行一時,與這類建筑師是脫不開干系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大眾文化的不自覺的營造者。在思想上對居住建筑規劃設計領域中的大眾文化持反對態度的建筑師也大有人在,但正如前文所說,大眾文化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它對居住建筑規劃設計領域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他們反對的聲音很響,但大多只是在專業內部引起一些回應,對整個居住建筑規劃設計領域而言,特別是在實施的項目中,影響甚微。大部分建筑師介于二者之間,他們既不愿盲從開發商的指令,一味迎合大眾口味,淪為畫圖的機器,希望能有所創造,又身處大眾文化的浪潮之中.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都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難免在思想和意識形態諸方面受到一些影響。于是,將“歐陸風”做得地道、具體,成為一些建筑師的規劃設計方法。例如在《歐式別墅式樣探究》一文中,作者說:“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開發商都對歐式別墅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歐式建筑的發展歷史和特征。這不僅是為了給開發商創造賣點,迎合大眾情趣,也是為了完善我們的理論體系,豐富規劃設計手法,啟發創作思路。”隨后,還附錄歐式別墅式樣一覽表以供參考。
從民居中吸取養分,激發靈感,以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為加工藍本,進行居住建筑規劃設計是另一批建筑師所采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其原生性、有根基、有依據,具有文化傳統的繼承性,這類方法受到建筑師們的普遍贊譽。在中國城市試點小區中,就不時可以看到這類規劃設計方法在居住建筑中的體現。
4 大眾文化對于居住者影響建筑規劃設計的表現
盡管開發商和建筑師在居住建筑的規劃設計及建成中作用巨大,大眾文化最重要的影響卻是施加在居住者身上的。居住者本來就是居住建筑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是如此,而目前完全的買方市場使得買房的居住者地位更加提高。他們的選擇,對居住建筑的要求會及時通過市場調節開發商、乃至建筑師的行為,并且決定今后一個時期居住建筑的走向。
居住者的選擇或者說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眾文化影響的。與建筑師們一樣,居住者也剛剛從住房實物分配制度中走出來,因此他們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角色的轉換。但市場是不容等待的,于是一大批尚未成熟的顧客作為一個群體成為房地產市場的主力軍。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大眾文化影響,喜歡“時尚”的風格,追求潮流,希望“二十年不落后”。與七八十年代枯燥單調的行列式住宅相比,“歐陸風”繁瑣的線腳、雕飾顯然更氣派,更能體現居住者的身份,于是在他們的選擇下流行一時。不僅居住建筑的外在形式、風格是他們所關心的,室內規劃設計更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知識,他們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參考”或干脆照搬他人家居布置的情形十分常見。無論規劃設計還是材料、家具,他們都以購買時裝的方式進行,一時間各種裝潢設計圖片、文章像時裝雜志一樣成了搶手貨,房地產市場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遺憾的是,這樣的行為并不能促進大眾文化和居住建筑規劃設計的進步,不成熟的居住者們人數雖眾,卻大都只是大眾文化的追隨者、盲從者,像追星族一 樣,他們將模仿、克隆作為表現自己內心想法的手段。在這種情形下,成熟的居住者責任重大。他們雖然對于傳媒倡導的大眾文化并不反感,卻也不照單全收,而是從自己生活的實際出發,不搞花架子和虛頭。比如對形象代言人的出現,一位購房人李女士說,房子與化妝品、時裝有著本質區別,形象代言人在化妝品、時裝的推廣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房子是一種消費期長達70年甚至更長的實實在在的商品,一些開發商尋找形象代言人和其他的炒作,無非是在營造打動買家的品位,房子的附加值在這一過程中提高,房價也在此過程中漲高。她奉勸買房人要多關注房子品質,而不要被一些表面上的炒作所迷惑。一位名叫雪峰的購房者在《與你分享購房秘籍》一文中總結了六條,諸如牢記買房的初衷、豪華的外表不是高檔生活的標志、關注小區的停車場、關注小區是否有無障礙規劃設計等,這當屬能動地接受、引導大眾文化,對于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功莫大焉。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居住者會越來越多,他們將大大影響居住建筑的未來走向。
大眾文化對上述三者的影響是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種種影響表現集中的反映就是居住建筑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起初,一排排的行列式住宅仍是居住建筑規劃設計的主流,這一時期的變革主要體現在戶型規劃設計的改進上;其后是一段探索期,各種思路、策略百花齊放,直到“歐陸風”異軍突起,一下子占據主導地位,流行乃至泛濫;目前,則是多元多樣化的時代,既不乏概念的炒作,也有實際的行動,“歐陸風”的發展進入精細化、具體化時期,小戶型(solo住宅)、公寓型住宅暢銷,“新城市主義”住區登陸中國內地,如此等等,在此不再列舉。
參考文獻
[1] 鄭廣.淺議建筑節能設計[J].中州煤炭,2001(5).
[2] 陳格理.圖書館用后評估、建筑規劃和設備標準的關系[J].南方建筑,1999(3).
[3] 林峰.民用建筑設計中的節能設計技術[J].建材技術與應用,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