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功
新課程標準對學習要求和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理念,學習新理念,轉變教學觀已成為許多教師重要的研究課題. 這些理念有助于幫助解決高中數學學習困難現象. 以下是筆者結合新課標的學習體會,從某些不良的傳統教學行為的角度反思高中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并就如何克服這一不良現象談談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一、應試目的太強,忽視培養興趣,難以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實踐表明,缺乏數學興趣是數學學習失敗的重要根源.高中數學學科特征已使學生感到乏味和畏懼,再者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學內容存在“偏難、繁舊”等問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多以高考為目標,以解題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采用“飽和轟炸”型的“注入式”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教師表演得精彩而學生學得被動、茫然,根本感受不到數學的趣、美,使學生誤以為數學就是繁瑣的推理、記憶程式定理和解題,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使得數學學習“雪上加霜”.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發展學生繼續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標準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而要培養學生興趣,首先要相應改革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 如:提高上課藝術,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讓學習數學成為一種享受;搜集、整理數學史與數學美方面的小資料及趣味數學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加一些數學實驗的內容,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另外要留意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良好表現,使學生時時有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數學難學為數學易學,樂于主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二、無視個體差異,缺乏分層教學,沒有切實做到因材施教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自身的思維能力等個體差異影響著學習效果,現行的同目標、同內容、同過程的教學和同高度的評價標準,不但使學優生得不到更充分的拓展鍛煉的機會,還使應特別夯實基礎的學困生連基礎也掌握不了. 這樣的教學不僅不能同時滿足學優生和學困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而且嚴重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各自的學習困難.
“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是《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非常主要的理念,它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人人數學觀”的一種延續,它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數學教學思想,即“分層教學思想”. 它強調數學教學應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種分層的意識一方面可以體現在幫助學生對課程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上,如實施“走班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水平、學習興趣,自主分析滿足自己需要的、適合自身水平的數學教學. 另一方面,分層意識也可以體現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而堅持“過程教學”則是在同一個班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最佳途徑. 我們可以首先調查研究學生的數學素質差異,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并把每節課(每章節)的教學目標及學生能力形成過程分成逐步加深的三個層次,使不同學生在不同層次中得到發展提高. 另外,課后可以設計“分層設問”訓練題,強化訓練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以鞏固教學過程化所帶來的效果. 另外,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確定適合的、留有余地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使他們在實現“近期目標”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并采取鼓勵、監督、指導等一系列手段,幫助學困生磨煉意志、戰勝困難,以期實現“長遠目標”.
三、不注重精講精練,作業負擔沉重,反思性學習難以進行
注入式、接收—鞏固型的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得太多,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努力地聽講、記憶,缺乏高質量的課堂參與活動;而課堂外教師的題海戰術,鋪天蓋地的參考書又使學生疲于應付,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學后的消化反思,不能真正掌握知識、方法和技巧,由此就出現了講過、做過仍然不懂、不會做的現象,從而又加重了教與學的負擔. 這種缺乏反思、囫圇吞棗的學習使得數學學習異常艱辛且收效甚微,甚至越學越差.
新課標將學生活動的質量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標準之一的同時又把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放在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而且引導學生學會批判和自我反思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曹才翰先生非常重視并倡導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習慣,認為“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思維的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故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其真正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 另外,教師應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己任,杜絕盲目練習,以精講精練達到提高質量的目的,把學生從過重的作業負擔中解脫出來,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深刻體會學習探索過程、解題過程,并在比較中進行歸納總結,從而發揮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樂于數學學習并深信能學好.
總之,新課程發展的核心是新課程理念的落實,能否把新理念轉變為教師教學行為是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作為教師,則應適應新課程要求,改變教學觀念,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在學科教學中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使自己真正成為新課程理念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