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新華 張新華 侯春林 侯偉 馬雪芳
[摘要]目的:探討可能的導致牙槽嵴裂植骨失敗的有關因素。方法:對217例病例進行臨床研究,分析植骨年齡、裂隙類型以及操作方式與植骨手術成功的關系。結果:大齡患者植骨失敗率顯著高于9~11歲患者,雙側牙槽嵴裂失敗率高于單側,單側完全性裂失敗率高于不完全性裂和隱裂。結論:植骨年齡、裂隙類型以及操作方式是影響植骨手術成功與否的幾個關鍵因素。雙側裂隙軟組織嚴重缺乏者,可考慮先行一側牙槽嵴裂骨移植術,待植入骨生長穩定后,再行另一側植骨,手術操作動作須熟練、力度要準確,無張力嚴密縫合,減少手術創傷、植骨量要適度。
[關鍵詞]牙槽裂;髂骨;植骨
[中圖分類號]R7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8-1376-02
牙槽嵴裂修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植骨消除牙槽骨的骨質缺損,封閉口、鼻瘺軟組織裂隙,恢復裂隙兩側牙弓骨段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促進尖牙正常萌出,為正畸治療奠定基礎,同時支撐良好的裂隙側鼻翼基底形態[1]。牙槽嵴裂植骨修復手術起于20世紀中葉,但由于認識和實踐經驗的不足,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牙槽嵴裂植骨術[2-3]。雖然如此,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牙槽嵴裂植骨長期以來處于停步不前的狀態,直到21世紀初才開始逐步在我國各級醫院開展起來。目前,在唇腭裂的序列治療中,牙槽嵴裂手術的失敗率相對較高,本文旨在通過對2004年以來牙槽嵴裂植骨修復手術19例失敗病例原因進行分析,力圖找到適合的有助于牙槽嵴裂成功的手術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來源:2004年3月~2011年12月牙槽嵴裂植骨病例共計217例(男155例,女62例),年齡9~23歲,平均14.7歲;單側牙槽嵴裂192例,包括完全裂128例,不完全裂51例,牙槽嵴粘膜下裂12例;雙側15例,均為完全裂。
1.2 手術方法:均采用經口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切開前先局部浸潤0.5%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內含1:80 000的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沿裂隙緣切開直達骨面,然后自裂隙向兩側沿牙齦緣及牙齦乳頭切開,并根據裂隙大小在切口的遠中做松弛切口。自切口邊緣行骨膜下剝離,形成唇頰粘骨膜瓣,在鼻底處銳分離粘膜下組織,形成鼻底粘膜瓣,剝離腭粘骨膜瓣,剪斷與鼻底粘連的結締組織后,裂隙的腭側面、鼻底、口腔側完全分開,關閉腭側面及鼻底,形成植骨床,植入髂松質骨,減張后關閉口腔側創口。
所有病例均由髂骨取骨,將髂前上嵴內側皮膚用力向中線方向按壓,沿髂前上嵴體表投影標記切口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后,電刀沿髂前上嵴頂切開骨膜及肌肉附著,骨鑿鑿開髂嵴,刮取內側的松質骨塊,去骨完畢后,創口處骨蠟止血,分層間斷縫合,關閉創口。
2結果
失敗病例19例,失敗率8.75%,其中單側17例,雙側2例;單側牙槽嵴完全裂16例,不完全裂1例,其中創口裂開4例(齦頰部裂隙緣創口裂開2例,鼻底創口裂開1例,腭部創口裂開1例);術后感染7例,均發生于手術7天以后,創口經久不愈,最后死骨暴露,逐漸自牙槽裂隙排出,其中1例病例術后第8天出現感染,每日以3%過氧化氫液和0.9%生理鹽水沖洗換藥,術后第57天死骨全部排出后傷口愈合。術后隨訪6個月~3年,1年內隨訪率67.4%,術后隨訪采用拍攝前牙咬合片觀察牙槽嵴高度評價手術效果,結果8例骨吸收,其余198例效果滿意。
3討論
牙槽嵴裂植骨術是唇腭裂序列治療的重要環節,它對增加上頜骨的穩定性,重建牙弓的完整性,關閉口鼻瘺,改善裂隙鼻翼基底高度起著關鍵作用。影響植骨成功的因素可能有:
3.1植骨年齡的選擇:關于牙槽嵴裂植骨手術的具體年齡,各文獻報道不一,一直存在爭議。上頜骨寬度的發育主要在腭中縫,并且腭部寬度的增加主要在后部,上頜骨前部的寬度發育到6~7歲后即趨緩慢,10~11歲后發育幾乎停止[4]。因此7歲以后實行牙槽嵴裂植骨手術,對上頜骨的發育影響很小,10~11歲植骨,基本上不存在對上頜骨發育的負面影響。因此,國內外學者對于牙槽嵴裂植骨的時機已基本一致,即在恒牙列建立、面中1/3發育完成后;年齡9~11歲,恒尖牙萌出前,尖牙牙根已形成1/2~3/4時植骨最佳,在此時進行植骨,大部分尖牙均可正常萌出,術后發生植骨吸收、根外吸收等并發癥最少[1,4-7]。有文獻報道,大齡患者(>15歲)由于尖牙萌出后手術視野操作有限、創口嚴密縫合困難程度增加、植骨區內缺乏尖牙萌出的刺激術后發生骨吸收常較明顯,因此大年齡患者植骨較尖牙萌出前植骨成功率低[8-9],羅奕[2]等報道108例牙槽嵴裂植骨患者中發現年齡越小,手術成功率越高。本組失敗病例中,17例年齡大于16歲,20~23歲的有6例,2例分別為13歲和14歲,植骨年齡均已經超出9~12歲,與文獻報道相符。
3.2 裂隙類型:本組病例中,雙側15例,失敗2例,失敗率30%。單側192例,失敗17例,失敗率8.8%,其中單側牙槽嵴裂失敗16例,占到單側牙槽裂失敗病例的94.1%,從數據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雙側較單側手術成功率低,單側中完全裂失敗率較其他類型失敗率高,并且占主要百分比,說明裂隙范圍越小的植骨成功率越高。分析原因可能為:雙側完全性牙槽嵴裂組織缺損較多,前頜骨與兩側牙槽骨常常存在高度的不一致,使得牙槽裂植骨手術形成良好植骨床的難度增加,軟組織關閉難度增加,術后前頜骨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可移動性,致使植入骨在相對不穩定的環境中愈合,使得移植骨易于吸收;單側牙槽嵴裂骨缺損較多,再加上植骨區牙齒的錯位、擁擠及畸形生長的影響導致制備骨床困難,腭部經常發生軟組織的內卷錯位,從而導致張力產生,骨組織暴露,感染、最終植骨失敗。因此有學者提出對于雙側裂隙軟組織嚴重缺乏者,可考慮先行一側牙槽嵴裂骨移植術,待植入骨生長穩定后,再行另一側植骨。對嚴重牙弓狹窄者,可通過術前正畸擴弓,使牙弓狀況得以改善[2]。
3.3 手術操作:手術操作是影響植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①手術操作方式:手術操作過程熟練和準確到位的、手術用時較短的、手術創傷小的,術后愈合則快;②手術操作的切口問題,必須以能夠充分顯露手術野,不隨便犧牲組織、無張力縫合為原則;③植入的骨量,過少過多均不宜。Kindelan[5]將植入骨成功的標準分為4級:①1級:植人骨高度在牙根的75%以上(良好);②2級:植人骨高度為牙根的50%~75%(一般);③3級:植人骨高度為牙根的25%~50%(較差):④4級:植人骨高度在牙根的25%以下(失敗)。移植骨的成活率主要取決于能夠成活的骨細胞的百分比[10]。髂骨松質骨已經被大家所共識為良好的供骨源,在實際操作中,移植骨量應適當多于正常所需骨量,使手術后患側的鼻翼基底部稍高于健側。年齡過大的患者,由于移植的骼骨松質骨中骨細胞成活百分比下降,移植骨的吸收更加明顯,手術中需要的植骨量相對更多。本組病例均由同一術者操作,4例失敗病例中3例手術用時超過2h。創口處理出現問題4例,包括齦頰部裂隙緣創口裂開2例,鼻底創口裂開1例,腭部創口裂開1例,這些均和手術操作不當有關。8例骨吸收中有5例可能和植骨量不足有關。
導致牙槽嵴裂植骨失敗的其他因素還有很多,由于本病例樣本量有限,尚需進一步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
[1]陳 誠,趙 宇.先天行牙槽突裂植骨術研究進展[J].安徽醫學,2010, 31(12):1532-1534.
[2]王 鑫,羅 奕.牙槽嵴裂骨移植修復術后影響骨吸收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40(5):373-375.
[3]習偉宏,邵益森,嚴俊峰,等.64層三維CT骨量預測在牙槽突裂植骨術中的應用[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1,27(5):663-666.
[4]Takahashi T,Masayuki F,Yamaguchi T,et al.Use of endosseous implants for dental reconstruction of patients with grafted alveolar clefets [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7,55(3):575-576.
[5]Kindelan JD,Nashed RR,Bromige MR.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autogenous alveolar bone grafting in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J].Cleft Palate Craniofac J,1997,34(3):195-198.
[6]馬 蓮,羅 奕,王光和.唇腭裂的牙槽突裂植骨修復術[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1996,12(3):107-109.
[7]姜 群,傅 國,畢先燕,等.口腔修復膜與自體髂骨聯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的臨床觀察[J].口腔醫學研究,2010,26(1):108-110.
[8]王鵬來,丁建蘭,周正國.不同年齡組牙槽嵴裂植骨術后牙槽嵴高度的臨床觀察[J].上海口腔醫學,2004,13(5):433-434.
[9]陸 兵,封興華,李戍軍,等.影響唇腭裂患者牙槽嵴裂植骨成功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03,12(6):613-615.
[10]傅豫川.唇腭裂畸形的治療[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3-120.
[收稿日期]2012-03-20 [修回日期]2012-04-24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