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 溫新榮 孟立永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共同進步,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自由全面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226-03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把說明和論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理論的目的。馬克思站在整個人類和社會自身發展的歷史高度,從歷史觀和價值觀統一的角度提出和闡述了人的發展理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也就是說,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盵1]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盵3]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3]等等。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論述富有歷史邏輯和辯證邏輯地闡述了個體的發展、自然界的發展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的、同一的歷史發展過程,個體的發展、自然生態環境的發展及人類社會的發展三者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相互促進。人不是意識中的“純粹的我”,而是作為“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現實的人。人在實踐中與自然界、與他人建立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人的這種實踐本質內在地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三重關系。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孤立的個人并不能獲得自由發展,人只有立足于“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才能實現“自由個性”。個體只有依賴自然和社會賦予的條件,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運用人類共同的力量、財富才能獲得自主、自立、自律、自由的發展。因此,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個體的德、智、體、美、勞等包括人的各種能力、人的獨立個性、人的主體性、人的身體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發展,也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和發展,是人化自然、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共同進步
“任何現實的人作為主體不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實現其價值生存的需要,即不僅有物質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盵4]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協調的發展。物質生活的發展,是指不斷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實現人們物質生活的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是人的外在發展。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從整體上說已經告別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代。但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和社會條件限制,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溫飽線上掙扎。人類有必要進一步發展和利用各類科技成果,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改善這些地區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對于發展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而言,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但相對精神生活來說是比較有限的,這既是因為人的物質需要的相對有限性,更是因為在人類面臨環境資源危機的狀況下,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和物質生活享受,不加限制地消耗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是不足取的。在當代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指出物質消費與個人幸福之間的關系是微乎其微的,享受物質財富的數量并不與人的幸福完全成正比,在占有和消費財富方面,“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相反,人們應將對生活幸福的追求轉向社會關系和閑暇方面,轉向人的精神生活方面。
精神生活的發展,主要是指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發展。相對于人的物質生活而言,精神生活的發展是人的內在發展。這種內在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是人們追求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更高目標和現代標志。與物質生活相比較,人的精神生活更具豐富性,更具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有在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努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質、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明確指出,我們不但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他特別強調“理想”、“信念”等精神力量。江澤民同志針對市場經濟可能對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帶來消極影響,使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社會風氣受到腐蝕,多次提出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他說:“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盵5]黨中央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p>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無不是人及人類逐漸脫離于動物界而成為人進而構成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無不是人的物質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共同發展的過程,無不是一個由以物質生活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精神生活為主的過程。我們要在現實物質條件和現實的生活上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尊重人的自由、人的平等和人的權利,實現人的價值。當前,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及時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改革創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升華人的精神生活的質量,促進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全面協調發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是一體的,“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是荒謬的、反自然的。自然界在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類,自然界是人的發展的前提。馬克思說:“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2]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反映了人與人的關系,人類通過有意識的“感性活動”改造自然界,索取各種生活物質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身心發展和人的社會關系發展。人類社會越發達,人類的活動就越來越廣泛地依賴和利用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越來越緊密。
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加強,但是人們在獲得巨大社會生產力的時候卻忽略了自然的價值。人類社會片面追求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過多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任意征服和利用的對象,忘記了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違背自然規律、超越自然界承載能力向大自然恣意索取、亂砍濫伐、任意排放。種種做法導致諸如臭氧層破壞、森林的生態功能下降、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后果。我們無視自然界的規律,自然界就會對人類進行報復,出現溫室效應、沙塵暴、酸雨,越來越頻繁洪災、旱災、雪災等異常氣候,河流、湖泊的富營養化等眾多生態環境問題。這應驗了恩格斯說過的話:“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盵6]
人類必須以理性的眼光審視自己的行為,在實踐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物質與生產的關系,保護好地球,實現人與自然的辯證和諧的統一,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需要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切實地克服單純發展經濟的沖動,從自然生態價值標準出發,從破壞環境的工業文明轉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在中國,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明確列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為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從各種自然環境災難中汲取教訓,謹慎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類的活動納入到生態平衡的軌道,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發展體系,走“索取—保護—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要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不足、掌握有限的前提下,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自覺維護自然生態穩定,遵循自然規律從事開發生產活動。我們要切實行動起來,對于已經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要把生態恢復建設作為重點任務,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禁牧、湖泊整治、涵養水源、污染治理、廢物回收等活動,使受損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我們要在新的開發建設中注意生態保護,在源頭上控制新的污染物流入大自然,建設廢氣、廢水、廢物處理設施,避免自然生態問題的進一步加劇。我們要加強宣傳和教育,讓人們知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傷害大自然就是傷害人類自己,喚醒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憂患意識和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提高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認同程度,從而生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同一個歷史過程,兩者互為基礎、互為前提。人的發展受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化條件的制約。個人始終是在現實社會中,是在社會條件制約下發揮、表現和實現自己的主體性。“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對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斷,也不應當以單個個人的力量為準繩,而應當以整個社會的力量為準繩?!盵7]社會生產力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關系的全面進步是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基礎,決定著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與社會整個類的解放和自由的實現程度決定了個體自由發展及價值實現的程度,任何個人都不能超越社會時代發展。同時,個人的發展促進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從來不是由什么先天、內在力量決定的,而是由人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啊畾v史可不是利用人作為工具以達到自己目的的某種特殊的人格,它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8]人是社會的構造者和推動者,人的實踐能力的提高是社會全面發展的主體條件,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結構的轉換推動著實踐活動的發展,生成了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使社會歷史形態發生變化。
人的發展既依賴于社會的發展,又促進和體現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既不能脫離社會的發展空談人的發展,也不能只求社會的發展而遺忘了其根本目的,只有在人與社會共同進步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人的解放。中國目前正處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加強經濟建設,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利益主體向多元化發展,世情、國情、社情、人情交錯揉織,帶來了中西價值觀的沖突、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的沖突、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沖突。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要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普遍社會交往的形成。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交往是人們在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中發生的相互聯系、交流和交換。它是人的內在本質的要求,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指出,只有人們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狹隘的地域或民族國家內部,而是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交往即“普遍交往”,單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推動著人的活動的全面性發展,人的活動的全面性發展推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當“普遍交往”建立起來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層面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化,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就不再是他人安排的結果,而是個人努力和選擇的結果,個人相對于“物”的獨立地位和獨立意識獲得了強化。個人在自我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確認自我人生價值和目標,從而以更加開放的精神、進取的現代人格取代傳統封閉的心態、消極的人格,激發出無窮的活力、創造力和智慧。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從過去走向現在再到未來的歷史過程,是根植于現實生活基礎上不斷走向未來的價值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分階段實現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唯物史觀科學總結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把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個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個人全面自由發展”三大歷史形態,前兩個階段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的、不可跨越的階段。馬克思的論述使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人類社會的過去,認清現實,展望未來。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人的生存和發展已經跨越了“人的依賴關系”的歷史形態,進入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世界范圍的物質交換、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獨立于世界的聯系之外,工業文明和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滿足。但人們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在一定程度上迷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迷失于金錢的旋渦之下,一些人在物欲的控制之下成為沒有追求、沒有理想的拜金主義者,成為“物”的奴隸。但人的發展的總趨勢是朝著“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方向前進,第二歷史形態的充分發展孕育著新的歷史形態?,F階段的任務就是鞏固和發展“人的獨立性”,促進“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的形成,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建設人的“全面的能力”發展體系,促進普遍的獨立個人的生成,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構筑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29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541.
[4]黃葳.主體性教育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8.
[5]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1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8]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