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芳


一身專業賽車服打扮的薄石,興沖沖地跑上舞臺中心。剛才坐著奧迪R8疾馳而來,看得出,一股熱血還在他臉上沸騰著。6月27日的上海賽車中心,賽道被設計成奧迪品牌日發布會的一個舞臺,薄石和張曉軍,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的一正一副兩位高管,要在這里宣布奧迪未來發展的三大科技趨勢:Ultra,Connect,e-Tron(輕量化技術,互聯科技以及新能源技術)。
薄石的腦海中還在閃現另外一幅場景:在法國小鎮勒芒,奧迪R18 e-tron quattro在前不久剛結束的第80屆勒芒24小時耐力賽包攬了冠亞軍,成為勒芒歷史上第一輛奪冠的混合動力賽車。
勒芒24小時耐力賽起源于1923年,是世界耐力錦標賽(原勒芒洲際大獎賽)最核心的賽事。奧迪首次將e-tron電驅動技術應用在賽場上,并結合四驅技術,將賽車運動引領進入混合動力時代。同時,奧迪R18 ultra還在輕量化方面進行了探索,碳纖維一體化車身,甚至連變速器的外殼也開拓性地改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再加上優化的發動機和LED車燈,使它成為奧迪有史以來最輕的勒芒原型賽車。
正如奧迪中國技術的本土化在按部就班地推進,奧迪德國總部在未來汽車科技的研發上,也同樣在按部就班進行。“對未來汽車的遐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理想的畫面”,按照薄石的描繪,未來的汽車是輕盈的、是會溝通的,并且對環境是沒有傷害的。
但在目前這個廣泛連接的時代中,幾乎就不存在秘密。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也都把這三點視作自己未來的方向。
這為奧迪的科技未來憑添了變數。
100千克與0.3升
海恩里希·蒂姆出生在德國一個農夫家庭,從小就對工程機械很感興趣,他的家庭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名農夫,他卻選擇做一名工程師,后來他果真獲得了全鋁車身結構(Audi Space Frame,ASF)之父的稱號。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海恩里希就開始研究輕量化技術并且著手讓這種技術應用到實際當中,1994年,在他和他的團隊努力下,奧迪首次推出了ASF,并在德國內卡蘇姆建立了奧迪輕質設計中心,120多名專家長期致力于車身結構、材料技術和構造技術方面的研究。
與奧迪的選擇不同,奔馳最早將鎂合金壓鑄件應用于汽車座支架,可以說是德國推動鎂合金壓鑄發展的先驅;而寶馬則重心放在碳纖維技術的研發上,三家企業各有所長。
但奧迪已將輕量化改造視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至今,奧迪的ASF已經運用于奧迪A8、TT、R8等眾多奧迪量產車型上,并生產了近55萬輛輕量化車身。1994年面世的奧迪A8是世界上第一款鋁制車身的量產車型,A8的車身總重被控制在1835千克,而R8整個車身框架的重量僅為210千克。
“ultra輕量科技”提供了非常實際的利益,每當重量減少100千克,其每百公里平均油耗能夠降低0.3~0.5升。采用鋁材和鋼材的混合結構的奧迪TT和大量應用鋁制部件的全新奧迪A6的車身重量相比上代車型分別降低了90千克和80千克。
智能與互聯
在奧迪品牌日活動的另一個展示現場,一個車內的顯示屏還可以具有拍照功能,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將拍完后的照片,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給好友進行分享。
從奧迪A1開始,奧迪多款車型中均已提供了具有互聯網連接功能的選裝配置。前排和后排乘客都可以非常方便地通過智能手機或其他移動終端與車內WLAN熱點連接,來上網和郵件收發等。針對駕駛者,“connect互聯科技”還為MMI系統開發了一系列定制服務,如帶有谷歌地球影像的導航系統、奧迪在線交通信息、由語音控制的“興趣點”搜索功能以及谷歌街景等。在絕大多數奧迪車型中,MMI人機交互終端控制平臺多種多樣,不久的未來,奧迪還將推出“手勢感控”等全新的人機互動方式。
奧迪的平視顯示技術也已在多款奧迪車型中使用并提供全色顯示,作為視覺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之一,平視顯示技術可以將主要信息顯示在擋風玻璃上,呈現諸如導航、智能安全輔助等方面的信息。
然而,在汽車智能互聯技術方面,寶馬的iDrive系統可以說是人機交互系統的先驅。和奧迪的MMI系統相比,寶馬的iDrive在操作方式上略顯復雜,但是“iDrive更炫更舒服,而MMI的科技含量較高”。一位資深車主對兩種系統做出如此評價。
“connect互聯科技”中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創新,便是遙控泊車(piloted parking),該技術可使車輛自動停入地上或地下車位,并根據需求可自動駛出車位,令駕駛者輕松地完成停車和取車。置于停車場的中央電腦通過雷達來監控車輛的運動,并通過WLAN引導車輛到達最近的停車位。車輛本身通過自帶的12個超聲波雷達和4個攝像頭來監控它的周圍環境,安全地完成自動泊車。
在未來,“遙控泊車”還將提供更加智能的版本,將車輛自動充電或自動加油變為可能。
新能源創新
e-tron作為一個符號,代表了奧迪未來的一個車型。至2020年,奧迪將在每個車型系列中針對每一個細分市場,生產對應的e-tron車型。
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從事混合動力技術研發的企業以美日廠商為主,最近,就連寶馬也開始在混動技術上放棄標致而靠向豐田陣營。孰不知,當1997年,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向市場推出第一代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的時候,奧迪品牌的混合動力車型Audi Duo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
奧迪將混合動力技術引入Q系列車型始于2005年,今年下半年,奧迪Q5 hybrid quattro將進入中國市場。奧迪Q5混合動力車還同時采用了輕量技術和電動技術,它的百公里加速時間是7.1秒鐘,扭矩是480牛·米。
“奧迪的Q5混合動力車是一款既能夠整合高效環保技術,又能夠不犧牲汽車駕駛樂趣的車型。”薄石希望這款車不僅能夠在混動市場投石問路,更能夠為其開辟一個全新的高端SUV細分市場。“通過在中國市場的投放,我們也想在中國市場上為未來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建立起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薄石說,“2013年之前所有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的奧迪車型都將配備微混技術。”
另外,奧迪在各個車型級別中,提供了適合不同行駛里程需求、適應不同生活方式的新能源車型。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奧迪A6 hybrid和奧迪A8 hybrid投入量產,屆時,奧迪品牌將成為首個以鋰離子電池全混合動力技術全面覆蓋B、C、D三個車型級別的高檔轎車品牌。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目前,奧迪主打高檔電動車,而寶馬也推出了專攻電動車的子品牌,而且已宣布與豐田合作,未來還會應用豐田的雙擎系統。”就總體而言,日系廠商在混合動力系統研發上的經驗更久更多。因此,未來的混動領域究竟是一種合縱連橫的局面,還是會有某家公司脫穎而出,現在還很難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