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田

最近到處都是李寧復出的新聞。那天,邊看著財經節目里對李寧公司新聞的評論,邊和一位企業家在食堂吃飯,我問他:“你還記不記得剛創業的時候每天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嘴里含著一口飯,模糊不清地說:“鬧,把公司鬧大!”我又問:“那公司現在已經超過100億元了,你現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已經把那口飯咽了,口齒清晰地苦著臉說:“怎么能把公司搞得像小公司一樣?”他指著電視激動地質問我:“你說,李寧公司要不是因為對規模缺乏控制力,怎么可能變成這樣?幾個億的庫存堵在渠道里?小公司可能嗎?一個星期庫存異常就拼命了!全體都盯著發貨呀!”
不禁想起另外一位手下管理著兩萬多名員工的CEO說過的名言:“曾經以為規模讓人自信,現在才知道,規模讓人變態。”說這句話的當時,他剛剛被合作十年以上的幾位老經銷商“圍攻”了,因為,這些客戶氣憤地直接沖進他的辦公室,控訴最新的渠道變革計劃居然只用一個郵件通知,而不是像以往一樣會有高層與客戶做事先的吹風和溝通。這位CEO在給客戶“滅火”之后,自己火冒三丈:“這么干下去有什么意思?公司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停不下來,直到大成一個哥斯拉怪獸,誰也駕馭不了它,直接灰飛煙滅!”
當年很喜歡讀日記體,從小學必讀的雷鋒日記到后來的胡適日記、蔣中正日記等等,但是心里常常在想:他們寫日記的方式,好像他們早就知道這些日記會成為文獻似的!進而嘆服:這些人真是有人生的準備度啊,時刻準備著,為當大人物而寫日記!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在你真正做大之前,誰都向往規模帶來的效應,但是誰都不知道規模會帶來什么負效應。規模,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你會一直渴望它,夢寐以求、輾轉反側。直到它突然出現的那個瞬間,像一匹神駒,但又是一匹野馬,你幾乎連一分鐘享受它的時間都沒有,立即就進入跟它搏斗的戰斗狀態中。
所以,要想在與規模的戰斗中取得勝利,就必須像大人物寫日記一樣的生存:不論今天公司有多小,但是要對規模保持高度的警惕心,保持實時的準備度。其中,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節制”。
當還是小公司的時候,一定要對設置機構有節制。因為公司尚小,所以經營者沒有“管控”的煩惱,因此很容易草率設置機構:隨手新增一個部門、甚至是為了某個機會新設一個公司。我曾經在梳理一家只有800多人的單一業務公司時,一把撈出來15個營業執照,連創始人都驚了。這其中有長期未經營的、有為了利用招商引資政策的、有經營完全相同業務的等等。看似是紙,這可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紙。在公司規模變大之后,這些草率設置的機構都會成為自己規范管理的障礙。
在由小到大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新增崗位和人員有節制。公司開始飛速發展,機會烏泱烏泱地涌上來,人手緊是最常見的煩惱。所以看一個公司增長如何,瞅瞅招聘部門的狀態就知道了。但不幸的是,凡是曾經高調宣布過要海量招聘的公司,基本上都從“快公司”變成了“短公司”:嘴快命短。有一個現象:在中國進一家餐館,你發現服務員到處都是,一個人能服務兩三張臺就不錯,但我詢問過歐洲和日本的餐廳,普通餐廳一個服務員可以看20個臺子左右。這固然是由于他們人工費用太高造成不敢多用人,但是,十倍的服務效率差,難道不反映我們在效率和效能方面的浪費?到底是應該大量上人手攤薄人均收入,還是付出有競爭力的薪酬用最能干的人?另一個方面,難道我們的人工成本真的低么?
等到規模終于降臨的那一天,對節制能力的考驗達到峰值:對管理技術的節制、對創始人享受生活的節制、對其他行業投資機會的節制。再高級的管理技術,也不能替代一次面對面績效面談給團隊帶來的幫助,更不能替代班子成員之間長時間的互動和磨合。創始人過早退出公司或者一線,往往不是因為真的小富即安,很多時候都是來源于過度“謙虛”:他們會認為自己“管不了”這么大的公司,而是希望交給更專業的人來管,但這往往就是公司DNA丟失的起源。而機會呢,更不用說了,大公司沒有餓死的,都是撐死的。
經過節制的規模,就像壓抑了的情欲,這才是真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