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崗
2011年2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下發文件,要求全省各級黨委認真學習《河南日報》刊發的“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系列政論文章(俗稱“何平九論”)。黨報評論被列為必讀文章,一時間,成了機關單位、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2012年7月5日,《河南日報》又一次刊發何平文章《億萬人民的熱切期盼》,“新九論”再次成為讀者爭相傳閱的必讀佳作,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
當今時代,讀者素質明顯提高,閱讀期待也不斷提升,其中很多人都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獲得信息,而開始關注信息背后的“故事”, 所以說,必讀的也許是都市報,必看的也許是電視和網絡,因為必讀和必看不是自封的,如果觀點不新、寫法不活,要想靠行政命令實現必讀是不可能的。面對這樣一個客觀現實,黨報評論如何適應讀者,換位思考,如何考慮受眾,讓評論的內容更可信、可讀,讓傳播的效果更有益、更有用,從而超越自我,牢牢占據“意見領袖”的地位,以權威和專業的視角吸引更多的讀者,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何謂必讀性?必讀性是指一個媒體或者其中的欄目,讓讀者在第一時間從那里得到權威的解讀分析、有用的資訊服務、有價值的思想觀點,通過瀏覽這些內容能夠對生活有思考,對工作有幫助,對學習有啟迪。
必讀性是發揮黨報評論“定音鼓”作用的根本要求。對于報紙而言,評論是報紙的旗幟和靈魂,在引領輿論、表達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如何充分發揮評論“定音鼓”的作用,在當今社會輿論多元化的環境中顯得日益重要。黨報評論的高端和權威是任何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讓讀者永遠從黨報評論當中尋找答案,是黨報評論的最高目標,因為對讀者來說,只有權威、原創的思想才是“美食”、“大餐”,才能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才能細細品味。
必讀性是提升黨報評論輿論引導能力的最佳選擇。當前,從傳播手段來看,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強勢媒體,正面臨著互聯網、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強烈沖擊。從受眾觀念來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和確立中,人們的價值觀更趨多元化,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也有了更多的渠道表達。網絡有評論,都市報有評論,就連電視也開始有評論,到底哪種聲音、觀點是權威,是主流?怎樣讓讀者明辨是非?基于此,黨報評論必須善于在重大主題、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當中亮明自己的觀點,讓讀者在眾多紛紜的復雜聲音中獨樹一幟,引領潮流,使自己的輿論引導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和加強。
必讀性是發揮黨報評論品牌效應的基本路徑。在長期的辦報過程中,黨報評論形成了自己權威、高端的成熟風格,重大活動有社論、評論員文章,日常活動有漫議、時評等等,以不同的形式發揮著輿論引導的作用。隨著辦報理念的發展,黨報評論的形式也日趨多樣化,不斷以新的形式豐富著內容的表達,像大型政論文章、社評等形式新穎、表達靈活的方式不斷涌現。但是由于黨報評論的報道方式過于嚴謹,以至于形式壓倒了內容。黨報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在輿論引導新格局中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必須提升自己的評論品牌,用品牌的力量提升評論的分量。
決定報紙必讀性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受眾認知水平因素,但歸根到底取決于評論的觀點和思想,能否實現這種突破,關鍵在于創新。
以勢奪人。所謂“勢”,就是影響力。是指黨報的權威性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量。我國黨報地位特殊,它的信息源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具備的,它所傳達的信息往往是事關黨委政府的重大發展戰略,或者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休戚相關的重大政策。這種高端新聞,很容易造“勢”,這種“勢”也是一般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能夠很好地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在新形勢下,應該以更新穎的標題和行文方式來表達,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和讀者的期待。
以理服人。評論就是講理,沒有說理的本事,評論根本就站不住腳。這里的“理”是指那種以專業的眼光、角度對問題進行的分析、解讀。專業是深度的保證,所謂的“內行”專家、權威,深厚的理論功底是評論的重要支撐。要想把評論做深做透,就要用專業的眼光來做,牢牢把握“第一解釋權”。
黨報的基本讀者是各級領導者、決策者,各層面的管理者、投資者、經營者和研究者,以及公務員、商人和專業人士。這些讀者層次較高,大多希望通過閱讀黨報評論提高政治水平、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如果黨報做出來的評論讀者看不懂,行家不點頭,那就談不上權威、談不上輿論引導。
以情動人。黨報要在評論中體現人的情感訴求,努力尋求新聞報道與讀者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的結合點,評論語言要真實生動,處處有感而發。根據“三貼近”的要求,評論的“情”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具體要求,沒有了“情”的評論,是空洞無物的說教,既不符合新聞規律,也引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黨報評論應該更加注意用符合人性、符合人們生活情趣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使評論讀起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以新抓人。“新”就是選擇從未有的角度進行評說,以客觀和理性的態度看待問題,多提建設性意見。黨報評論不僅要站位高,還要角度新,如今不僅新聞有同質化,評論也有同質化傾向,針對某一新聞題材,寫出來的評論往往千篇一律,沒有新意。一篇評論的“新”主要是以“精辟”、“獨到”抓人,說別人之未說,見別人之未見。
黨報評論的規格往往代表著對重大主題、重大事件的關注程度。因此,黨報的評論基本上是高論調、高姿態,特別是社論和本報評論員文章,但它往往容易縛住評論員的手腳。改變評論員文章太過死板、官樣文章氣息重,沒有太多創新的弊病,就要大膽予以創新,從小處破題,以小見大,注意評論的細節和關鍵。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新聞評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