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宇
【摘要】走轉改應該成為地方黨報提升新聞傳播效度的重要路徑。深入基層挖掘深度報道,深入現實磨礪記者作風,深入群眾講述新聞故事,《恩施日報》的“318國道沿線鄉鎮發展報道”為地方黨報變革經濟新聞報道的理念和實務提供了重要啟迪。
【關鍵詞】走轉改;地方黨報;經濟新聞
關注社會發展,關注人民命運,推動經濟建設,推動時代進步,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所傳遞的深層理念。“走、轉、改”是時代的命題,更是新聞規律的本質要求。[1]作為區域性權威媒體,地方黨報在“走轉改”活動中如何深入體現其精神實質,對其他的地方性新聞媒體都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2011年底,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州委黨報《恩施日報》組織報道團隊,從宜昌與恩施交界的巴東大支坪鎮開始,到鄂渝接壤的利川謀道鎮結束,沿著恩施經濟發展曾經的命脈——318國道一路走來,深入調查原來車水馬龍的國道沿線重要鄉鎮在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開通后所面臨的發展困境,深刻解析原國道經濟帶在“后318”時代展現的變革思路,形成了一組視角獨特而獨具銳度,文字厚重而更有力度的經濟深度報道佳作。可以說,這組系列報道是一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策劃的產物,對地方黨報以“走轉改”活動為契機,深入推進新聞報道的改革具有標本意義。
走基層:深度報道在鄉鎮
由于電子媒體、網絡媒體的全面崛起,報業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發揮報紙傳播優勢,以報道深度對抗電子媒體的傳播速度,就成為當下報紙的一個必然選擇?,F代媒體的基本分工是“廣播告知新聞,電視證實新聞,報紙解釋新聞”。脫離了平面報道、動態報道傳統思路的深度報道(in-depthreporting)成為主流報紙發展的基本策略。但是,地方媒體如何真正有效實現深度報道?這無疑是需要極大智慧和勇氣的?!白呋鶎印?,對作為區域性權威媒體的地方黨報來講,是一個絕佳的路徑選擇。
基層應該如何定位?作為民族地區的地方黨報,《恩施日報》將關注基層的視角投向了鄉鎮,這一選擇是飽含深意的。鄉鎮是恩施整體發展的基石,從鄉鎮入手來把握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面貌,可謂見微知著,抓住了肯綮。而在眾多的鄉鎮中如何選擇報道重點?《恩施日報》在“走轉改”活動中將目光聚焦在了318國道沿線的鄉鎮發展與轉型,令人耳目一新。318是中國最長的國道,是沿北緯30度線延伸的自然景觀大道,而對目前尚欠發達的恩施州的干部群眾來講,這條路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作為恩施經濟發展曾經的“圖騰”,人們對它賦予了更多情感寄托和象征意味。近兩年,貫穿恩施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相繼開通后,以前恩施經濟交通大動脈——318國道風光不再,以服務業為支撐的“路邊經濟”日漸蕭條。面對這種形勢,恩施州境內318國道經濟帶發展如何轉型?社會管理如何創新?民生問題如何保障?這既是當地干部群眾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也是嚴肅而負責任的新聞媒體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恩施日報》通過這組報道將黨委、政府思考的重心引向了在交通大發展格局中有被邊緣化危險的區域如何實現轉型這一現實問題,將干部群眾關注的焦點引向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如何實現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的深層實際,從這一視角切入“走轉改”活動,充分實現了新聞報道現實意義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梢哉f,這組報道的策劃是一個充滿了社會責任意識和新聞專業精神的大手筆。
轉作風:好的新聞在路上
“好的新聞在路上”是新聞界的一句行話?!昂眯侣劜皇菍懗鰜淼?,是跑出來的”,這也理應成為新聞記者的共識。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很多記者慢慢遠離了這一原則,簡單的材料組合取代了艱苦的現場采訪,基于二手材料的閉門造車取代了深入扎實的新聞敘事。新聞報道離現實越來越遠,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離新聞理想越來越遠。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下,現代讀者需要主流媒體提供的不再是信息的碎片,而是具有理論深度、信息廣度和思想高度的優質新聞。要滿足讀者的這一需求,首先要求新聞媒體要盡力避免日常報道的隨機性甚至隨意性,轉而去預先準確把握讀者的深層信息需求,通過全面深入的報道策劃,整合報道力量和新聞資源,實現報道有效信息量的最大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可以視為對記者的一次新聞專業主義錘煉?!稗D作風”,要求新聞記者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群體,深刻體察社會存在的困難問題,深切感受基層民眾的喜怒哀樂,從道聽途說和浮光掠影的庸常狀態擺脫出來,真正進入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狀態。美國新聞巨擘約瑟夫·普利策曾經把國家比喻為大海中的航船,把記者比喻為船頭的“瞭望者”。這個比喻成為新聞記者社會擔當的最好詮釋。但是,必須注意,只有“在路上”,記者才能做到直擊現場、見證社會、記錄時代,才能真正履行“瞭望者”的神圣使命。
李長春同志強調,走轉改活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2]。要實現這一要求,作風的轉變是基本前提。聚焦318國道沿線鄉鎮的系列報道背后折射出來的正是新聞記者這種“在路上”的精神狀態,很好地體現了黨報記者的專業態度和扎實作風。從這組系列報道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在路上艱辛行走、在基層深入思考的令人欽佩的記者群像。這組報道的成功也再次告訴我們,好的記者應該是一個艱苦的“行者”,“在路上”應該成為記者自覺的精神追求和職業狀態。只有在路上,記者才是一個真正的reporter(報道者)。
改文風:經濟新聞在身邊
經濟建設是時代發展的主軸,經濟新聞當然也應該是主流媒體著力的重點。但是,長期以來,經濟新聞在讀者中,尤其是在廣大基層干部群眾中沒有建立起自身應有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318國道沿線鄉鎮發展系列報道直接面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大命題,按照傳統觀念,這種抽象的題材不太容易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但是,這組報道卻有效地規避了經濟新聞在老百姓中容易遇冷的“宿命”,有效地打造了經濟新聞亮點,成功地形成了新聞報道焦點,持續地引導了公眾關注熱點,成為《恩施日報》在“走轉改”活動中引起極大社會反響的報道系列。從深層來看,這組報道的成功,其實來自于其新聞文風的改變與報道理念的轉型。
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程,改革發展模式是一個宏大的時代主題。如何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視角來記錄大的歷史進程、展現大的時代主題則是地方黨報一個大的現實課題。
宏大主題如何做實?經濟新聞如何寫作?對地方黨報來說,一定要避免簡單地羅列數字、抽象地進行分析,因為宏觀艱澀的經濟理論是基層干部和群眾難以理解的,一味追求宏大敘事有使作品陷入空洞與抽象的風險。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新聞報道就要把抽象和宏觀的理論變得具體生動,讓讀者喜聞樂見。因此,這組報道的許多篇章巧妙地選擇了小的角度為切入點,用讀者身邊普通人的生活變遷的小故事來折射時代進步的大主題,從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極強的可讀性。這類報道之所以值得嘉許,是因為經濟新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深奧理論,而是源自群眾身邊的生動故事,這賦予了理性的經濟新聞以感性的色彩和人性的力量。
按照全球財經報紙的標桿——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經驗,故事化應該是經濟報道的最佳途徑。新聞是敘事的文本,因此,格外注重傳播效果的美國新聞界把新聞報道定位為“講故事”。美聯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布魯斯·德希爾瓦說:“以講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松、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過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盵3]故事可以用來解釋現象和事件。當讀者對某些事情感到困惑時,記者可以用故事來幫助他們解開疑惑。抽象宏觀的理論分析難以讓讀者明白,那好,講個故事讀者就清楚了。實際上,講故事實際上是一種很特別的報道形式,講故事就是通過舉例幫助人們進行理解的傳播策略。新聞需要通過故事呈現世界、通過故事展示變遷,當有意義的故事被完整表達出來時,報道的深層內涵也就被生動凸顯出來了。
參考文獻:
[1]趙鐵軍.持續“走轉改”深化“三貼近”[J].新聞愛好者,2012(1上).
[2]李長春.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10-31(3).
[3]杰里·施瓦茨.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G].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155.
(作者為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