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悅
摘 要:我國漁業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在養殖、加工、捕撈、貿易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漁業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增加漁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考驗,如環境保護問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產業組織化水平低問題,等等。本文結合目前國內漁業發展形勢,結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漁業經濟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漁業經濟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192-02
1 發展現狀
我國的漁業產業歷史悠久,水產品產量占世界的1/3,擁有世界1/4的漁船,1/6的捕撈量,近70%的養殖產量。全國有漁業勞動力約1400萬,養殖面積780萬公頃,漁船100萬艘,漁業產值6752億元人民幣。
漁業也是我國大農業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2010年我國水產品產量5373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30%。我國又是水產養殖大國,占世界養殖水產品產量的70%以上。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數據,中國水產品出口額2002年首次超過泰國,成為世界第一。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2010年我國水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38.28億美元,繼續位居世界首位。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確立了“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水產養殖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1990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捕撈產量,實現從“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發展成就。
1.1 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主要養殖經濟品種從過去的幾個大眾品種發展到現在上規模的50多個品種。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經濟價值高的品種成為主導品種,并帶動了加工、出口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養殖綜合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1.2 區域化布局更加清晰,資源優勢逐漸凸顯
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加快了資本的流動和養殖開發格局的重組,強化了優勢產業。如西部冷水魚和特色水產養殖發展漸成規模。區域優勢的凸顯和主導養殖品種形成了規模經濟效益,增強了我國養殖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
1.3 養殖方式呈多樣化發展,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
養殖實現了從傳統養殖方式向現代養殖方式的轉變,我國水產養殖集約化水平大大提高,養殖商品率和加工率不斷提高。
1.4 水產養殖功能擴展,養殖社會效益不斷增強
水產養殖除提供動物蛋白,正向集食用觀賞、休閑、娛樂、保健、美化環境等功能擴展。
1.5 科技攻關階段性突破,成為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以人工育繁殖育苗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水產養殖依靠捕撈天然苗種養殖的被動局面,為我國水產養殖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2 存在問題
我國漁業在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問題。
2.1 漁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
由于工業污水的無序排放,主要江河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岸海域的有機物和無機磷濃度明顯上升,無機氮普遍超標,赤潮頻發,導致大量經濟魚類的產卵場所和棲息場所被嚴重破壞,部分水域漁場出現“荒漠化”現象。
2007年農業部與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的《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7年海洋天然重要漁業水域與海水重點養殖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海洋漁業水域沉積物中,主要受到鎘、砷、銅和鉛的污染;江河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總磷、非離子氨、高錳酸鹽指數及銅的污染;湖泊、水庫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總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的污染,總磷和總氮的污染依然比較嚴重。
2007年,全國共發生漁業水域污染事故1442次,污染面積約8.23萬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8億元。因環境污染造成可測算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53.9億元,其中內陸水域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11.2億元,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42.7億元。
其次,捕撈強度過度增長,致使傳統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漁獲物的低齡化、小型化、低值化現象嚴重,捕撈效率和效益整體下降。水生生物生存條件不斷惡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程度加劇,必須要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2.2 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消費者日益關心的重要問題。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防治問題不容忽視,但隨之而來的是用藥問題。現行的化學藥劑、抗菌素等藥物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藥效不確切、藥物殘留等諸多問題和弊端,盲用、濫用藥物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加之我國針對水產品生產的監管機制尚不完善,致使水產品出口貿易壁壘增多。
2.3 小型、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將成為產業升級改造、提高生產率的制約因素,無法適應現代水產養殖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要求
3 建議和對策
3.1 倡導節能減排,發展碳匯漁業,創造健康的漁業生態環境
各級漁業主管部門應認真執行每年6月至9月在沿海省份實行全面的“伏季休漁”制度,完善長江禁漁期制度;全面清理整頓三無(無船名號、無船籍港、無證件)和三證不齊(漁業船舶檢驗證書、漁業船舶登記證書和漁業捕撈許可證不齊)漁船,查處電炸毒魚違法作業;繼續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漁船減船減產的有關規定,做好漁民的轉產轉業安置工作。
大力發展碳匯漁業。碳匯,是從大氣中移走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或它們初期形式的任何過程、活動和機制?!疤紖R漁業”是指可以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效果的漁業生產活動。簡單講,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就具有碳匯功能,可能形成生物碳匯,相應地亦可稱之為碳匯漁業。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濾食性魚類養殖、增殖放流、人工魚礁以及捕撈業都可以稱為碳匯漁業。
發展碳匯漁業是實施藍色海洋食物發展計劃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藍色經濟發展中的具體體現,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庫,特別是在減排二氧化碳中發揮了作用。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有20%-35%被海洋吸收了?!八{色碳匯”將實現每年4.6億噸的固碳量,相當于10%的碳減排量。與陸地的“綠色碳匯”相結合,將實現20%-25%的碳減排。
生物碳匯擴增在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潛力,尤其對中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保護漁業生態環境,也有助于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3.2 進一步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促進水產品對外貿易
我國作為世界水產養殖大國,養殖水產品的種類、產量、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且質優價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正是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它已成為制約我國水產品國際貿易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200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加拿大先后兩次通報我輸美水產品中檢出氯霉素、孔雀石綠等禁用藥物超標;再如日本在2006年實行的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了我國水產品輸日的門檻,對我國水產品貿易的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隙斜碇贫戎袑λa品藥物殘留和飼料殘留的標準堪稱苛刻,甚至高于日本本國的同類標準,確有貿易保護之嫌。但是這一事例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作為世界水產品生產大國,中國如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保障人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樹立負責任的漁業大國形象。不僅要做世界漁業大國,更要做世界漁業強國。
為此,我們應該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注意抓好漁民和企業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其質量安全意識,逐步樹立科學生產、科學用藥、投餌的意識;繼續加強水產品質量監測和管理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五項制度”(即生產日志制度、科學用藥制度、水產品加工企業原料監控制度、水域環境監控制度和產品標簽制度);同時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強水產苗種和病害防治體系的建設,推廣健康養殖技術,實現魚塘到餐桌全過程質量管理,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大力發展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優質水產品。
3.3 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的發展,提高漁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漁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漁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自我服務能力,增加漁業生產者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應通過政府指導、政策扶持、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并通過其輻射作用帶動一大批養殖專業戶和捕撈專業戶,實現漁業產業化經營。同時,推行高效、生態、優質的健康養殖方式,積極推廣工廠化集約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稻田養殖、鹽堿地開發等現代養殖模式,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
此外,應加快漁業權的物權化實踐進程,賦予廣大漁民長期而穩定的漁業權。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進一步穩定和完善漁業基本經營制度,夯實發展漁業經濟的基礎,強化漁港規劃,加快漁港建設。增加漁業執法投入,建設一支適應現代化管理要求的高效漁業執法隊伍。
參考文獻
[1] 孟慶武.我國漁業經濟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中國漁業經濟,2010(4).
[2] 李健華.發展現代漁業面對的三大安全問題.2007(獐子島)中國現代漁業發展論壇論文集,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