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靜 侯賀英
摘要: 心理詞匯的相關知識對于詞匯的習得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認知理論角度出發,探討了認知原理在心理詞匯儲存和提取過程中的運用,著重強調原型范疇理論對心理詞匯的制約,以更好地理解心理詞匯運作機制并為詞匯習得提供更科學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 心理詞匯認知原理詞匯習得
1.引言
詞是語音、意義和語法特點三者統一的整體,詞又是語句的基本結構單位。任何一門語言學習,都伴隨著詞匯的積累過程。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套與語言意義單位相對應的心理詞匯。學習詞匯的過程就是使其成為心理詞匯一部分的過程。心理詞匯是語言系統組成部分之一,對它的研究就必須從人類認知活動入手。從語言受制于認知活動的角度,才能更好地說明語言系統的實質及其運作情況。
2.心理詞匯的相關研究
2.1心理詞匯的概念
心理語言學家Aitchison把心理詞匯(mental lexicon)解釋為存儲在長時間記憶中的詞匯,即詞匯的心理表征(費建明,2007)。心理詞匯包括兩個部分,即接受性詞匯(receptive vocabulary)或被動詞匯(passive vocabulary),以及產出性詞匯(productive vocabulary)或主動詞匯(active vocabulary)。前者指當它們在語境中出現時,即學習者讀到或聽到時能夠認識和理解;后者指學習者理解并能正確發音而且能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正確運用的詞匯。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接受性詞匯和產出性詞匯是心理學術語,因為接受和產出是兩種不同的心理過程;被動詞匯與主動詞匯是從學習者對詞匯的掌握程度而言,前者是認知式掌握,后者是活用式掌握。
2.2心理詞匯的儲存和提取
研究心理詞匯就是研究詞匯是怎樣儲存在記憶里并怎樣被提取的。心里語言學家Collins等人按照心理詞匯的語義及其表征提出語義網絡。他們認為,從橫向和縱向看,可把網絡分為分層網絡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s)和激活擴散模型(Spreading action models)。分級網絡模型主要體現詞的范疇關系和屬性關系,不同詞的節點在網絡中有高低之分,如表示“動物”的節點比表示“家禽”的節點高。分級網絡模型可以解釋一些實驗結果,但是因為它強調嚴格的等級距離而難以解釋典型性效應等現象。擴散激活模型擯棄了分級的概念,節點之間的距離既考慮分類關系這樣的結構特點,又考慮典型性效應這樣的現象。激活是從某一節點向周圍擴散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模型只是一個概念模型,它對詞匯的語音、句法、詞法等方面的知識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心理詞匯的提取是指激活詞匯知識的過程,通過不斷擴散的激活來進行,先在語義網絡的一個節點上激活然后在整個網絡平行擴散開來。影響詞匯提取的因素主要有詞頻效應,詞匯歧義、語境效應,詞匯性效應及語義性效應等。不管哪種因素,都受到語境的影響。因為每種語言都有一詞多義現象,語義的提取會根據其語境來選擇。詞匯提取的方式有兩種:串行搜索模型(serial search models)和并行提取模型(parallal access models)。串行搜索認為詞匯提取是按某個次序在此表中逐個詞項地進行;并行提取認為一個詞的知覺輸入可以直接激活那個詞,而且多個詞項可以并行激活,在處理信息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維同時起作用。就詞匯的組織網絡特點而言,并行模型更適合詞匯的提取。
3.認知理論在詞匯習得中的運用
3.1認知視角下的詞匯習得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習得與其他知識的掌握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也與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中所使用的策略相互聯系。詞匯的習得是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匯的習得是一個由字形、字音到字義、語用的連續體。我們認為,在這個連續體上,任何一個層面的詞匯習得都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目標詞進行感知、攝入、編碼、保存的結果。根據Gagné(1999)的信息加工模式,詞匯學習者從語言環境中接受刺激而激活感受器,被感受器登記(注意)的詞匯以聲音/形狀輸入短時記憶,再經編碼轉換成有意義的形式存入長時記憶(心理詞匯)。整個詞匯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由于學習者個體的認知策略和動機的參與而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因此詞匯的習得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認知性。
3.2原型范疇理論對心理詞匯的認知制約
詞匯習得尤為重要的一點即學習詞匯的意義,由此對心理詞匯的意義信息的研究就顯得格外必要。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講,詞的意義是模糊的,即一個詞的意義終于哪里,而另一個詞的意義又始于哪里,這之間并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導致心理詞匯意義模糊性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人的認知系統的復雜性、無限性和詞匯的有限性。為了提高詞匯的表達能力,人們必須對其心理詞匯應用認知經濟原則,也就是說,要用有限的詞匯去表達無限變化的思想和世界。這一原則的應用,不可避免地導致詞匯意義的模糊現象。除此之外,詞匯的意義,以及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常識性認識在大腦中錯綜復雜,人們往往無法區分哪些信息屬于詞匯意義,哪些屬于常識性認識,因此,在心理詞匯中也就很難找出詞的清晰定義。由于心理詞匯與人們對世界的常識性認識之間的這種鑲嵌式依賴關系,心理詞匯的意義表征不可避免地要表現出模糊的特征。
盡管心理詞匯的意義本質是模糊的,但人們在言語活動中仍然能夠準確自如地運用他們,這是因為心理詞匯又表現出原型性特征。同一概念范疇下的具體成員間的關心并不平等,有些成員比其他成員更具代表性,我們稱之為原型成員。原型成員通常被認為具有其所代表的概念的絕大部分特征,出于概念的中心地位;而非原型成員則根據其與原型成員的相似程度決定其在該概念中的地位。原型成員能夠很好地表現其所代表的概念的意義,但原型成員本身并不是詞的意義,詞的意義由許多普遍的或變異的特征構成。原型特征對于同一概念下的所有成員來說并不是一定必須具備的,但如果一個成員所具備的原型特征越多,它與詞的原型含義的距離就越近(吳麗英、王風元,2005)。以鳥為例,Eleanor Rosch關于鳥的實驗中,知更鳥是鳥這一概念的原型成員,當我們第一次看見一只貓頭鷹的時候,我們首先會把它與我們腦中關于鳥的表征相匹配、對比,然后得出結論,貓頭鷹雖然不是原型意義的鳥,但它仍然是鳥,因為它具有某些鳥類典型的特征,如“有雙翼、帶羽毛、能飛”等特征。心理詞匯的原型意義表征對于具體成員來說并不是必須和固定的,我們在習得詞匯時根據原型范疇理論可以首先確定該詞的概念分類,從而更好地明確詞的意義。
詞匯習得時,我們受到了概念中原型成員的制約,對詞的意義的把握從整體到局部,從概括到具體。詞義在類屬明晰的情況下逐漸被習得,使得心理詞匯的習得和使用都更賦現實理據性。
4.結語
文章通過對心理詞匯的產生、發展及相關研究的概述,引出認知視角下的詞匯習得研究。語言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部分,相應的語言習得中的詞匯習得也應受到人的認知能力的制約。認知理論中原型范疇的觀點使我們對詞匯的習得更具理據性,科學性。根據原型范疇理論,概念中原型成員的特征制約著人們習得新詞匯的意義。若詞的意義特征離原型成員特征的距離越近,說明意義也越相似,反之則越不同。認知理論的積極運用,將會對心理詞匯的理解和對詞匯的習得提供新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Carroll,Davi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費建明.英語教學中的心理詞匯及其激活[J].甘肅科技縱橫,2007,36,(1):158.
[3]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孫藍.從認知制約看心理詞匯[J].外語教學,2001,22,(4):24-26.
[5]吳麗英,王鳳元.心理詞匯的原型意義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5,21,(1):47-50.
[6]朱曉琴.內部詞匯與詞匯習得[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2):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