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昊蘇
摘要: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們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我國的文化科技創新基礎還很薄弱,能力有待加強。本文從分析導致我國當前創新文化缺失的問題入手,提出解決措施,希望能對我國文化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發揮積極意義。
關鍵詞: 文化科技創新創新文化缺失解決措施
2011年10月18日,中國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中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以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可見,如何推進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國家十分重視的問題之一。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科技創新基礎還很薄弱,能力有待加強。本文從分析導致我國當前創新文化缺失的問題入手,并提出解決措施,希望能對我國文化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發揮積極意義。
一、正視創新文化缺失的問題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改革創新的領域。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創新文化,前提是認清創新文化上的差距,以便從中找到今后工作的方向。以下問題盡管發生在局部,但其對文化科技創新的制約需要高度重視。
1.缺乏崇尚創新的價值觀念。由于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速度偏好,功利化的文化觀念占據了主導地位,對創新的地位作用和自身規律認識不足。在經濟活動中,“速勝論”傾向較為嚴重,做出投入即要求立竿見影的高額回報,缺乏做出原始性科學創新、做世界一流技術創新與集成的信心和勇氣;在管理層面上,行政化管理較為突出,忽視科學共同體的自我組織、自我監督、自我完善的機制建設;在文化工作者隊伍中,因追求創新而挑戰傳統還沒有成為內在的職業理念,質疑與批判還沒有成為深層的心理品格。
2.陳腐落后的思想觀念猶存。“官本位”意識使行政構架替代了知識生產的內在結構,權力、榮譽、利益三位一體,強化了文化工作者中的行政利益追求。“家族”和“行會”觀念使人際關系中的親疏原則壓倒了學術標準,把師生、團隊、學派等變為壟斷科技資源分配的利益集團,同行評議制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論資排輩的習俗,把以同行承認為基礎的科學權威,與行政權威、社會權威混同起來,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
3.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有關技術標準的制定還不完善,以數量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助長了一些人的投機行為和浮躁心態。單一的、行政主導的獎勵制度使獎勵成為個人、部門、地區間攀比和追逐的對象,偏離了學術獎勵本來的激勵機制。文藝作品的預售制發行使得文化工作者們不敢進行大膽創新。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條塊分割使科技資源配置出現平均主義、分散重復、忽視績效等現象,至今尚未根除。
4.應試教育不利于培養創新的思維品格。應試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重教師的知識灌輸作用,輕學生的獨立研究和探索;在思維品格培養上重趨同一致,輕標新立異,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
5.文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在出版、影視、動漫等文化產業中,商業化傾向日益明顯,投資者過分追求經濟回報,畏懼票房、銷量失敗,在向商業性過度靠攏的同時逐漸偏離了藝術性。另外,過度的商業化也導致文藝作品的形式高于內容,包裝重于產品,作為文藝作品的最初締造者,編劇們的原創動力被嚴重削弱。
二、全面加強創新文化建設
要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創新文化,從上述問題入手,就是在全社會強化教育基礎、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培育文化科技產業,形成寬松、自由、和諧、對創新友好的環境。
1.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基礎是加強改進教育。雄厚的教育基礎是孕育創新精神的土壤,文化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在全社會得以形成并長期持續下去,是需要通過人才培養才能徹底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溫家寶總理深刻地指出,目前我國教育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缺乏。必須牢固樹立起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和改革,注重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自由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革新陳腐的觀念。要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2.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核心是體系建設。建設有利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支持有關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專業化研發機構,推動文化科技領域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的建設;加強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設,加強對文化科技企業的孵化,培育文化產業集群;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各地區優勢。優化當前分配方式格局,提高文化作品原創者的待遇;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相關標準,對創新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
3.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重點是營造開放合作的氛圍。全球化進程的腳步逐漸加快,文化資源配置的國際化也日益明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歌劇《白毛女》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我國故事的基礎上采用了西洋的表現形式,而美國好萊塢也利用中國元素拍攝了《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優秀影片。要正視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學習國際上的先進技術,注意本土改造并消化吸收,向研發合作和渠道合作延伸,同時承接好國際和國內文化產業的轉移。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關鍵是要培育起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通過政策的傾斜,包括投資核準、土地使用、信用貸款、稅收優惠、發行債券、上市融資、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對文化科技企業給予支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積極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和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創新商業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2010文化藍皮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清華大學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2010傳媒藍皮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鄭慶偉.論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文化學刊,2010.7,(4).
[4]于平.科技進步引領下的文化創新.文藝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