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
一
其一,文雖無定法,但作文有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教文也應當有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可循。
寫文章,要遵循“文以載道”的原則。文章是用來闡述道理和情感的。文字是死的論述,描寫的道理或情感則是活的。用活的道,統死的文,文道都活了。
寫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包括字音、字義、詞義、構詞造句;構思、立意、布局、謀篇則是統文道于一體的方法;要懂得或明白一定的道,即能思考出、觀察出、分析論述出一定的道理;能產生一定的情感,包括喜、怒、哀、樂、愛、恨,等等。文道結合,才能產生出文道統一、文道兼美的文章。這是作文的一大規律。
作文和教文,實質是相同的。既然作文要從文和道兩條線入手,那么教文也就必須掌握好兩條線:一條文字的死線,一條道理和情感的活線。這既是做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規律之一,又是教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規律之一。(此處只提出問題,在找出寫文章與教文章的多種共同性之后,將分別做詳細論述)。
其二,任何人寫文章,都有一個文章的總體設計構思(即結構)問題。怎樣立意,怎樣布局,怎樣謀篇,明寫什么,暗寫什么,怎樣使用材料,怎樣突出主題,要做通盤設計。這是凌駕于文與道之上的純寫作技巧問題,是文和道結合的媒介和橋梁。
教文章也就必然教好文章的設計(即構思方式),因為教文章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會讀會寫文章。讀文章,寫文章,教文章,學文章,重復循環,都具有共性。
寫文章與教文章除共同性之外還有差異。
寫文章的人,感受到一定的道,就可在自己的大腦中設計構思,然后直接寫成結構嚴密的文章,不用畫出結構圖,雖也列提綱,但許多提綱是“腦中綱”或叫“腹稿”。
教文章的人,為了被教者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章的脈絡,就要畫好一個結構圖,在文與道的結合上顯示出怎樣寫出來的輪廓,因為:做文章的人,文與自己的思想,自己對文的構思是一元的;教文章的人,別人的文和自己的思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也許能達到一元,但教文章的人與被教者之間是二元的,教者掌握了的東西,要被教者掌握還有一個過程,所以不是從板書的內容設計出發,而是從文章的立意、布局、謀篇出發,畫好一個結構圖,呈現文道之間的媒介于學生面前,就顯得十分重要,它為被教者提供了了解文章的方便明了的條件,又是一節附帶的專題性寫作課。
共三,寫文章的人,有直抒胸臆的,有拐彎抹角曲抒胸臆的,有心在猿而意在馬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有含沙射影的,有落筆寫地收筆罵天的,等等。寫文章的人,直抒胸意為弦內音,曲抒胸意為弦外音。寫文章的人寫這種文章的時候,“言為心聲”,兩種音表達得都很酣暢。不論是言傳意達的,還是能心領神會的,都能通過一種神奇的味道“飄”在文章的氣韻中。
教文章的人教這種文章的時候,自己把這種味道聞出來是一個方面,經過可“捉、摸”的有形方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嘗到這種味道,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這時候,教這種文章的人,面臨的難度要比寫這種文章的人面臨的難度大,所以教文章的人在自己能很好地體會這兩種音的前提下,還要進行文和道的再創造,意境和韻味的再創造,把弦內音和弦外音弄準確,酣暢地都“彈”出來,讓學生能充分地體會到。這就是,在教法上要彈好兩個音。
其四,寫文章時,由于各種原因,有些話不便直說,有些意思也不便直寫,就用含蓄的方法,象征的手法曲折婉轉地表達。
又有些文章,言淺意深,貌似平淡,實質上針扎在外,血冒在里,含義很深刻。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寫的文章,大都有這種情況。
讓文章帶上象征義,讓一些平淡的句子帶上深刻的含義是寫文章時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文章,也就必須教好文章的象征義,教好一些語句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懂得用這兩種義讀文章,寫文章。
需要區別的是:文章中一些語句的深刻含義,不同于文章中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是聲在弦而韻在外,話在此而意在彼;深刻含義則是:言在表而意在里。
其五,寫文章有一個從美學角度出發構詞造句的問題。詞用得準不準,句造得美不美,不僅決定文的價值,而且決定“道”的生命。寫文章,要從語法邏輯的角度造一個正確的句,尤其從美學的原理,調動各種修辭手法,造好一個動聽的句。
教文章的就毫無例外地從以上兩個角度分析好一個句,讓學生讀文章時會欣賞文章的句,寫文章時會造出自己高水平的句。
其六,寫文章時,講究用字的出神入化,即字在句子中、文章中的神韻,如“人無韁繩拿紙拴”的“拴”就很帶神韻。
教文章,要教好課文中帶神韻的一個字。與其寫廢話連篇的文章,不如造出一個帶神韻的字的句子;與其無重點地啰唆一堂課,不如教給學生帶神韻的一個字在文章中的作用,達到從微觀入手,教好語文的目的。
其七,寫文章要用典故、寓言、格言、名言、警句,幽默的、辛辣的、揶揄的等書面和生活中有意思的材料做調味品,以增強文章的知識性、哲理性、趣味性,吸引讀者。
教文章,也要結合課文,不時地加進一些這樣的調味品,刺激學生的胃口,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讀寫教學的質量。像“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春花不比秋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詠”,“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照桃花塢”等都是很好的調味品。
二
以上從寫文章與教文章的共同性與差異中談了一些看法。下面從不屬于寫文章,純屬于教文章的角度談一些看法。
1.教文章要教學生學會質疑,“雞蛋里挑骨頭”,在挑剔別人文章缺點的過程中提高自己。這個疑,包括如下方面:
(1)課文內容中的錯誤。①觀點錯誤;②使用材料錯誤;③結構設計上的錯誤,等等。
(2)課文注釋中的錯誤:①注音上的錯誤;②解詞上的錯誤;③析句上的錯誤,等等。
總之,一方面要從各個角度出發教好文章,讓學生全面地吸收文章的營養,另一方面要教活書,讓學生讀活書,學會全方位地質疑。
2.教語文,要教會學生解好一道題。如填空題的解法,選擇題的解法,判斷題的解法,分析論述題的解法,作文題的解法,(審題的實質是解題)等等。解題的目的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葉落知天下秋,見此知彼。既培養學習和應用語文的實際能力,又培養應付各類考試的“考試能力”,達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應試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3)教語文,要引好一條路。這條路是指通過以上幾個主要方面(實際還要多)的教法,達到同步的學法,讓學生知道怎樣入手讀文章,動手寫文章,從而引出一條有效的自學道路,進而達到既減輕教的負擔,又提高學的質量的目的,較快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