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美華
摘要: 課堂語言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潤滑劑,如何把握好課堂的語言藝術,是小學語文教師值得重視的問題。文章從語言藝術在課堂中的重要性著手,結合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言藝術思考
呂叔湘先生指出:“語言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闭n堂教學語言,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口頭語言、表情語言、肢體語言等。本文重點闡述教學過程中的口頭語言??陬^語言根據內容大致可以分為講解語言、問題語言和評價語言。在很多教學實踐活動中,同樣的一堂課,有的教師語言無味、照本宣科,讓學生聽起來昏昏欲睡,教學效果自然不好。而有的老師講課聽起來是一種享受,親切和順,舒展自然,音調和諧,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盤,把精妙的課文講解得絲絲入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無形中讓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活躍。但是,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真正重視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并能將這種藝術性教學語言帶到課堂的教師并不多見。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程枯燥無味的原因。
教師的課堂語言,規范是基本要求,還要富有形象性。李燕杰教授說:“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要繪聲繪色,要細致刻畫,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闭Z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成風趣。魯迅講課,用農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就相當的通俗易懂了。
一、課堂導入的“語言藝術”
經過多年的教學,很多教師不可避免地養成了說口頭禪的習慣,并且在課堂中會不經意間脫口而出。課文的導入就那么幾種模式語;表揚與批評也是翻來覆去幾句常用語,作業的要求老生常談;“這個、那個”之類的詞兒,把文章的整體感破壞殆盡。這一切皆因慣性使然。面對新課程改革,面對一屆比一屆聰明、個性鮮明的學生,我們能以不變應萬變嗎?教學語言中的這些慣性讓我們的教學變得多么蒼白與枯燥,某些口頭禪已淪為學生課間模仿取笑的對象,甚至出現了課堂上學生在下面接話茬的尷尬場面。因為你的那一套學生早就耳熟能詳,不勝其煩了。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學語言不能刻板,要注意變化。每一位教師都應化身孫大圣,搖身七十二變,把自己從這慣性中拉出來。
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教師就得廣泛學習,獲得教學語言永不干涸的源頭活水。口頭禪在某個方面來說正是教師黔驢技窮的一種體現。因為他的教學語言積累就是三板斧,他在課堂上自然變不出什么花樣了,只能翻來覆去總是那么幾句話。于漪老師素以教學語言優美、考究著稱。她善于從戲劇、電影、繪畫、音樂等各種藝術中學語言,這不僅使教學語言詞采豐美,而且形成課堂教學中濃郁的文化氛圍。魏書生老師的課堂語言則折射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知識面,他力求使自己的課堂語言既清晰又明白。所以,物理、化學、美術等學科的一般術語經常在他的課堂語言中出現。語文教師不僅要成為專家,還要成為雜家。知識越多,課堂語言越豐富,課堂教學越輕松、自如、有效。
在課堂內容的導入前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與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按照教學需要把它們引入課堂,調動自如,以塑造形象,營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記憶學到的知識。幽默的語言很受廣大學生的歡迎。教師在授課中,還可以根據教學進程,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生動幽默的話語。這樣便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輕松課堂氣氛,也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二、另眼看待流行語
教師課堂語言僅具規范性也是不夠的,高中學生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鐘的課,被一輪又一輪不斷“轟炸”,再耐得住性子的學生也是會乏味和走神的,更何況大多數的學生并不具有良好的耐性,好動并好奇才是學生的天性,枯燥的教學語言只可能成為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只有巧妙駕馭好課堂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才能使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使學生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了不少流行語,我在聽課過程中就經?!霸庥觥币恍┝餍姓Z。諸如“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你最喜歡學哪一段?你讀懂了什么?你想對他說些什么?”這些話似乎成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用語的經典。那么,這些話到底包含了什么呢?是真正體現讓學生自作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尚?實際上,反反復復地運用這些語言將會步入模式化的泥淖,失去自身應有的個性。我看到有些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于拋出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么?于是,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后,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其實呢,學生剛才回答的內容重復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在于“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大而空的,它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面對這個問題,似乎什么樣的回答都可以。啟發學生與文本對話,以求更深的理解,這用意當然好,但啟發不能空泛,不能漫無邊際,心靈對話應該有實在的依托,有具體的突破口。課堂教學是極具個性化的藝術,教學不崇尚流行,教學也沒有時尚。
當前一些流行語可不可以用?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在于怎樣用。盲目地照搬照抄,人云亦云,那就猶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效果適得其反。教學崇尚的是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崇尚的是真實和真誠。因此,我們提倡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堅持本色,自己最擅長怎樣講話就怎樣講,所謂揚長避短者。在堅持本色的基礎上,再學習借鑒,勇于創新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即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教學語言的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言語氣氛和言語格調,它是教師追求的語言最高境界。雕塑家羅丹曾說:“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說:“有風格的教學語言才是美的語言?!闭Z文教師的語言風格有質樸無華、清新明麗、機智風趣、親切童真童趣等不同類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個性等特點學習形成自己的特色。當然,在具體教學中,還應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靈活采用相應的風格語言。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藝術的魅力遠不止這些,藝術的探索更是無止境的。成功的教學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而這種藝術需要教學語言展示,教師的語言水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不斷錘煉而提高的。我真心希望通過對教學語言的這些探究和分析,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實踐與探索讓我確信:語文教師的語言就是語文教師的魅力之源。